• 诗书鉴赏 | 中唐诗人写了一首边塞诗,只有20个字,后人评价:有盛唐...
  • 楼主: 方明 |查看: 587|回复: 0
方明 金牌会员

主题

好友

5万

积分
方明 发表于 2021-10-7 18:06:29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唐诗人写了一首边塞诗,只有20个字,后人评价:有盛唐之音
来源:传承诗词

用典是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在此处,李商隐用的就是西汉时贾谊的典故。

诗人爱用典,但在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用《史记》中的典故,改写了一首《塞下曲》,写得高妙至极,被收录进《唐诗三百首》,要知道,李白也写过《塞下曲》,却被有被收录呢?



这首诗就是卢纶的《塞下曲六首·其二》,全诗如下: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是一首边塞诗。将军夜猎,见林木深处有风吹草动,以为是老虎,便引弓射箭。

第二天天亮时,将军n寻找射出去的羽箭,却吃惊地发现,哪有什么老虎呀,只见一个大石头卧在草丛之中,而那根羽箭被射到了一个大石块里,连羽毛都没入了石棱中。

读完这首诗,相信诗友们也明白了,这里引用的是《史记》里飞将军李广的“射石”典故。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李广外出打猎,见到草丛中的石块,以为是虎,拉弓射箭,箭射中后,却发现,是一个大石块。再重新射石,却再也不能射入石头中了。

卢纶用20个字,凝练地将李将军射石这个典故,写成一首绝句,读来,眼前出现了一个勇猛、沉着的将领形象。

在《史记》中只是一段普普通通插叙的文字,经卢纶提炼加工,便升华出如此富于艺术魅力的小诗,卢纶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首,看来,确是实至名归。



在卢纶的笔下,将军是沉着的。

首句写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将军的警惕性极高,发现草丛中有异样,以为是老虎,将军引弓射箭,这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何等的从容不迫。



将军是勇猛的。

第二天,天亮了,大家来寻找昨日的羽箭,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大石块,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这样的将军,卢伦是向往的,试想,有这样的将军在,边境何愁不安宁呢?国家何愁不太平呢?



诗作者卢纶是中唐诗人,此时,距离唐玄宗的盛唐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盛唐早已不在,盛唐气象也不在了,但这首诗音调铿锵,语调高昂,被后世评价“有盛唐之音”。

清代诗人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塞下曲》六首俱有盛唐之音,“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一章尤佳。人顾称“欲将轻骑逐,大雷满弓刀”,虽亦矫健,然殊有逗遛之态,何如前语雄壮!

卢纶的这组塞下曲,一共有六首,隐娘把这六首,一并列在下文,诗友们不妨读一读,是否真有的盛唐慷慨高致的味道呢?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其四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其五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其六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上一篇:杜甫:我的一生都在缺钱,可我不在乎
下一篇:史上最鄙俗的一首诗,全文如大白话,却将人性丑陋写到...
+1
587°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