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书鉴赏 | 折桂令·卢沟晓月赏析: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
  • 楼主: 摩天居士 |查看: 649|回复: 0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17-2-14 18:52:1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u124918028_137e34ab807g214.jpg

原标题:诗歌表达技巧之一化用举例分析

《双调·折桂令·九日》赏析鉴赏

作者: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③,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双调·折桂令·九日》重点字词解析】①双调,官调:折桂令,曲牌名。②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③乌纱:指官帽。④翠袖:代指侍女。⑤玉手琵琶:暗用白居易《琵琶行》意境。

【《双调·折桂令·九日》赏析品鉴】

自东汉开始,重阳登高就成为我国的民间习俗。登高怀远,寄托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这类感怀的代表之作。

《折桂令·九日》写诗人九月九日重阳郊游时,触景生情,抒发了作者暮年的愁怀。重阳之日,作者回忆起做官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如今人已垂垂老矣,官场倾轧,无力挣扎,斜阳、寒鸦使人感到无限凄凉。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这种感情,正如晋代陶渊明在《归固田居》中所写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张可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舂思》),是很形象的概括。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这里化用丁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的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见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这也是这曲中的名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和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里又化用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徽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今日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语言清丽,对仗工整,特别是巧妙地引前人诗词人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折桂令·卢沟晓月

鲜于必仁【年代】元

出都门鞭影摇红②,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

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1]


【作品注释】①卢沟晓月:北京著名景色。卢沟,指卢沟桥。②鞭影摇红:马鞭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

【作品译文】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马鞭,驱马驶出京都城门,只见,山色迷茫,山林景色空明。急流危险,卢沟桥横卧其上;桥面宽阔,车马从此可远达边塞;栏杆高耸,倚天而立。卢沟桥犹如一条千寻长的巨龙从夜雾中腾空而起;又像万丈彩虹从云端直扑水面。远处传来稀稀落落燕山的晨钟,路上行人如蚁,密密麻麻,好像行走在仙境月宫之中。[2]

【作品赏析】“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这三句运用排比句式:“俯危波”言其险,“通远塞”喻其阔,“倚长空”显其高,寥寥数语,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层次分明,且极为准确、生动。“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写卢沟桥,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极为形象、传神。

结尾三句,照应开头的晓行,诗人运用比喻的写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恬淡愉悦深遂高远的境界。诗中的“疏钟”、“行人”把画面点染得鲜活生动。最后一句“如步蟾宫”切合题中之“晓月”,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般的世界。

转自百度文库




上一篇:【无化用不名句】看古人如何借用和化用前人诗句
下一篇:“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看引用和化用的力量
+1
649°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