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心得 | 【阅读答题】出三个“用典”的问题,你能答得出来答吗?
  • 楼主: 摩天居士 |查看: 1364|回复: 3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17-2-14 17:38:5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shaike_5a7b777431e343ff90ab309359d61953_0.jpg

原标题:《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如刘勰所 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辞更为含蓄和典雅。

中国古代用典修辞早就有之。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了“互文性”的说法,它大体的意思是:一个文本不可能完全 是自己的创造,一定是从别的文章中 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写,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其实这个说法与中国古代的用典 的意思差不多。用典变成了“互文性”,传统的文学修辞法变为现代 的文学修辞法。

那么,用典与社会文化有何联系呢?

首先,用典这种文学修辞方法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正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生成导致了用典这种文学 修辞。社会精神文化的最初 的生成可能是从民间到上层的,下层的百姓在劳动的实践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形成了最初的歌谣。 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 人看中,于是拿过去加工,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这种情况一代又一代这 样持续下来。而士人从下层劳动者那里“拿过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了, 他们可能增加或减 少一些字句,改变一些字句,或者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这过程从广义上说,就是用典。中国士人加工、改造、整理过的 最早的诗歌(如《诗三 百》),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就更是“用典 ”了。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过程的重要一环,也可以说,社会精神文化的 生成过程使“用典”成 为一种文学修辞,“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

其次,再从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是后一代的文化总是从前一代、前几代的文化里面 继承一些成分。这继承中, 必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体的资料,以说明新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若用刘勰 的话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通变”两个字,“变”是根据现实状况 提出新主张、写出新篇章,这是对古之 变;“通”就是要学习古典,熟悉古典,吸收古典,使“变”建立在“通”的基础上。那么在这 “通变”中,“用典”也就自 然成为创造中重要的环节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情况不同,士人崇尚的风气不同,这又区别出“用典”的多少、好坏等。为什么 到了宋代,会出现黄庭坚为首的“江西 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 字字有来处”的主张呢?这就与宋代士人推崇的风气有关。他们更看重书本,而看轻了生活,或者说从现实逃 向书本领域。黄庭 坚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堆积如山,如与北方民族矛盾已经十分严重,内部纷争不断,而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了, 他们逃向书 本是他们与现实矛盾无法协调的产物。这样,黄庭坚看重的是杜甫和韩愈的诗“字字有来处”。

以上所述,说明了文学修辞中的用典的种种情况,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会文化中。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文化的状况孤立地来理解文学 修辞中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童庆炳《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

1.下列关于“用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 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亦即刘勰所说的“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B.西方文论中所说的“互文性”,指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其意思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相似。

C.用典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引用,直接引用前人言论和事迹,一种是化用,把前人言论和事迹化在自己的诗文里。

D.在中国,用典修辞早已有之,然而在西方,直到上个世纪才出现,比中国晚了很多。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 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此题选项D偷换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也说明了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 产物。

B.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拿过去加工,从而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所以,士人的创作 就是不断加工、改造、整理的过程。

C.“江西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主张, 这与宋代士人崇尚重书本、轻生活的风气有关。

D.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造,而且二者密切相关,继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继承的变化发展;这当中“用典 ”是 文学创造的重要环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士人的创作就是不断加工、改造、整理的过程”理解不当。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 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 此题选项B曲解文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用典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修辞,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引起了中外文论家的重视,所以文学创作应多用典。

B.“用典”这种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渊源很深,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发展,与各时代不同的社会风气及士人崇尚的 不同风气密切相关。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句诗中的“塞上长城”是化用南朝大将檀道济被宋文帝冤杀时 所说的“乃坏汝万里长城”一语,这就是用典,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D.宋代士人之所以逃向书本,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很多,而且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无法解决。

【答案】A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 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此题选项A曲解文意。

转自网络




上一篇:【切勿谈“抄袭”色变】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
下一篇:《词论》清·张祥龄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玉壶光转 2017-11-19 08:54 +1
甜食 2017-11-10 10:20 +1
侯百玉 2017-11-10 10:09 +1
+1
1367°C
3
  • 折花阁主
  • 侯百玉
  • 甜食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2017-11-10 08:27:48 |显示全部楼层
辛稼轩写词重典,增几分凝重慷慨;李重光用语浅白,却也自有一段蕴藉。前者勉强可仿,而后者犹难学也,盖学之易失于浅薄。非言二者优劣,适合自己则善!

主题

好友

4838

积分
发表于 2017-11-10 10:14:02 |显示全部楼层
引经据典是著文之人佐证某种理沦的重要性,前膽及科学导性!

主题

好友

1328

积分
发表于 2017-11-10 10:20:33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