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16-10-12 22:23:5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写下了无数的诗歌,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李白所写的诗歌,寥寥几字就表现出了无尽了意境,飘逸而灵动,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那么,被后世尊称为诗仙的李白又是怎么死的呢?

1.jpg
李白影视形象欣赏

关于李白之死,一直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众说纷纭。可信度较大的有三种:一是病死,二是醉死,三是溺死。李白病死的可能性很大,根据史料的记载,李白病逝那一年已经六十二岁高龄了,李白知道自己的死期已到,于是在临终前写下了《临终歌》这一篇诗歌交给了至交好友李冰阳。《临终歌》是李白对自己一生的一个高度概括,字词间流露出李白对自己生命流逝的不甘以及对自己没有完成事业的懊悔。同时,《临终歌》也可以说是李白写给自己的墓志铭。

第二种说法便是李白其实是醉酒而死的。李白是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根据《旧唐书》里的记载,已经六十二岁高龄的李白还是嗜酒如命,最后因过度饮酒而醉死在了宣城。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史料依据,但却缺乏佐证,可信度也并不怎么高。

关于李白之死的第三种说法便是李白其实是溺死的。李白是溺死的这种说法在史料中并没有任何的记载,只流传在民间。相传有一日,李白泛舟于江上,一边喝酒一边赏月。因为喝醉了酒,李白看到水中的月亮就按捺不住了,跳进江中捞月亮,最后月亮没有捞上来,自己却永远的沉在了冰冷的江水中。

不管李白到底是怎么死的,李白之死跟他参与永王作乱谋反有一定的关系。

李白的两个儿子生平介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传言叫做“虎父无犬子”,一般来说,父亲才能出众,他的儿子也不会是什么水货,而李白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那他的儿子呢?是不是也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呢?

2.jpg
大诗人李白

李白一生总共有两子一女,其中女儿叫做平阳,在出嫁之后没多久就死了。而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做伯禽,一个叫做天然,而这两个孩子的小民都很奇怪,和一般中原常用的“二狗子”之类截然不同,大的叫做明月奴,小的叫做颇黎,对于这样奇怪的小名,有人认为这和李白的突厥血统有关,李白毕竟出生在中亚碎叶,所以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原本地人的取名习惯有着差异。

现在有不少人觉得李白的大儿子李伯禽是一个傻子,还有人觉得是因为李白自己酒和太多了,所以把自己儿子的脑子给喝傻了,但是其实不然,根据史书记载李白的儿子伯禽、天然两人小的时候就能言善辩,品行很好,长大以后一定能够成名的,虽然“必将大其名”这句话没有说准,毕竟那时候已经是乱世了,有才华而被埋没也很正常。伯禽的儿子也是一个神奇的少年,在伯禽还在世的时候,他就云游四海,到处旅游去了,倒是有李白那样阔达的风范,至于之后是死在乱世还是别的就不得而知了。而伯禽的两个女儿早年都嫁了平民,很穷苦,当地的一个官员因为仰慕李白还曾经想为她们改嫁给贵族,但是都被拒绝了,试想这样有骨气有尊严的女子怎么可能是一个傻子教导出来的呢?所以说李白的儿子只是怀才不遇罢了,硬要说成傻子只是有些媒体哗众取宠罢了。

李白当官失败原因是什么

众所周知,李白的政治生涯是比较惨淡的,所以历史上留名的是那个诗人李白,而不是某某官员李白。然而纵观李白的一生,会发现他几乎很少赞扬自己的诗才,反而对于自己经世济民的能力大加吹嘘,可以说他的诗歌和他的政治是分不开的,他写诗的目的也有一部分在于从政,那么李白为什么当官还这么失败呢?

3.jpg
李白当官失败惆怅坎坷

李白当官失败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从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看,当时的时候虽然不说是世道混乱,但是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程度,因为前代人大肆加强官僚阶级的实力,但是的朝政几乎都把持在皇室宗亲、官僚贵族的手中,而李白这么一个不愿落于人后的狂才,偏偏出身低微,自然很难出人头地。

其次从李白自身的角度来看,他出身实在不好,在史书中他的身世都不太明朗,当时他自己说的也含含糊糊,可见李白的出身其实是很卑微的。而且他的政治才能也很值得怀疑,虽然他自己声称很有才,但是一个会写诗的人不代表他就能治理好国家啊,试想他在唐玄宗宫中担任翰林学士两年,难道都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政治才能吗?到底是因为小人的谗言陷害,还是李白的政治才能真的有限很难得治,不过从他进京之后的表现来看,确实和他所说的自比诸葛相去甚远。

再来从性格上来看李白实在是太傲了,也太狂了,不只是让高士奇脱鞋,看不起那些个宦官皇亲,甚至就连唐玄宗都不怎么被放在眼里,这在古代封建王朝是大忌,就算真有惊天动地的才能皇帝也不会用你,毕竟封建统治者要的是一群奴才,而不是一个狂人。

李白故居在哪里

现在对于各种历史名人出生地之类的争夺非常的多,而李白也成为了争夺的焦点,一般来说,现在认为李白出生在中亚碎叶,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城。但是因为很小的时候李白就来到了中原,所以现在李白的故居其实在四川的青莲镇。

4.jpg
李白的故居

光从“青莲”二字就可以看出这儿和李白这个“青莲居士”的渊源。李白很小的时候应该就已经回到了中原,而且根据史书的记载,他还曾经在这儿秦连珍隐居读书好多年。青莲镇面23.4平方公里,是亚热带的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宜人,上清水秀,非常适合居住。青莲镇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历史文化小镇,早在唐初的时候就因为濂水流经此处被命名为清濂,后来因为自号青莲居士的李白在此定居过,所以为了纪念李白改名成了青莲。

青莲镇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过李白这样千年难遇的奇才,也是世界上李白遗迹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而且这里本身就有着非常独特美丽的风光,所以是绵阳市的重点旅游景区,其中比如太白祠,陇西院,磨针溪等旅游景点都能够让游客跟着诗人的足迹,去看一看当年的故事,隔着千百年的风霜雨雪感受到当年李白的豪情壮志。其中太白碑林更是不得不去的好地方,优秀的石雕工艺,和杰出的书法技巧,是将李白文化和现代休闲结合一体的艺术园林。

李白诗句登临谢眺楼赏析

李白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仕途非常不顺,虽然生在盛唐时期,但是一直没有得到重用,所以他的心中是非常愁苦的,经常在各地流浪漂泊,居无定所,过得比较的窘迫,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在一次告别亲友的时候李白登临谢朓楼,作下了这首著名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jpg
谢朓楼风光景点

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不久前创作的,上回在长安受到贵族排挤,不能展现才华,李白就离开了长安,过上了漫游生活,在753年的秋天,他来到了宣州,当时恰好遇上他的叔叔李云,而李云又很快就要离开,所以李白和他一起登了谢朓楼,为之饯行。这虽然是一首饯别诗,但是全诗主要的不是诉说离别的愁绪,而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和遗世独立的豪迈之情。

这首诗开局就与众不同“昨日之日,今日之日”其实说的是李白心中的时光,离我而去的一个个昨天已经无法挽留了,即将到来的一个个今天还是那么令人烦恼,展现了李白悲愤的内心和强烈的苦闷。之后转而描述了一幅万里清秋,大雁飞去的场景,不觉神清气爽,先前的苦闷一扫而空,之后几句则是为人送别的场景,双方豪情壮志,喝酒聊天非常开心,作者简直就像要上去一揽明月了,这也表现了李白对于美好世界的追求。然而这样的幻想终究只是幻想,现实依旧是残酷的,喝再多的酒也只会让自己更哀愁。

最后李白在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矛盾之下,选择了一条别样的出路“散发弄扁舟”,这样将整首诗的苦闷压抑瞬间变得豪放壮阔,表现了李白永远不会屈服于黑暗现实的心。

诗人李白被称为什么

唐代大诗人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一生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大诗人。李白在诗歌上有着很高的造诣,他写出来的诗歌琅琅上口,又有着深刻了的意义,是当时最受推崇的诗人了。那么,李白都有过哪些称号呢?

6.jpg
被称为“诗仙”的李白

李白最有名的,传的最广的称号应该就是“诗仙”这一称号了。李白是在西域地区的碎叶城出生的,李氏一族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族。李白自小便十分的聪慧,五岁时就会背诵六甲,是当地有名的神童。等到了十五岁,李白便开始钟情于剑术,喜好行侠仗义。公元724年即开元十二年,已经二十四岁的李白拜别父母,仗剑远游。李白心中一直都有远大的抱负,但却一直没法实现。时间匆匆而过,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经人推荐来到了长安,见到了当时已经久负盛名的贺知章。李白将他在途中所写的《蜀道难》一诗呈献给贺知章,贺知章读后十分惊讶于李白的才华。贺知章将李白比作天上下凡而来的仙人,称李白为“谪仙”。就这样,李白诗仙的名号就广为人知了,大家就跟随贺知章的说法,称李白为诗仙。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是一个原因,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李白所写诗歌的风格了。李白在写诗歌时十分擅长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等等一系列修辞来写。李白富有想象力,所写的诗歌常常是飘逸空灵的,十分有“仙气”。由于李白写诗的风格,所以就称李白为诗仙了。




上一篇:汪精卫《双照楼诗词稿》(全)
下一篇:他用2年时间,把中国34个省市名字重新设计一遍,无意间...
+1
903°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