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故事 | “诗圣”杜甫何以书写“诗史”?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
  • 楼主: 钓尚客 |查看: 51693|回复: 5
钓尚客 银牌会员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钓尚客 发表于 2024-8-18 06:18:4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 余烟之南  杜甫大全

杜甫,于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这是他人生旅程的起点,亦是文学之路的起点。

提及杜甫,我们总会想起那篇感人至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中,他描述了自己身处困境,遭遇南村群童的戏弄,无力反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公然抱茅入竹。

他焦急呼喊,却无人回应,最后只能倚杖叹息,流露出无尽的凄凉与无奈。

但同时,他又展现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心怀天下,让人感受到他深沉的家国情怀。

然而,这或许让许多人都会误以为杜甫出身贫寒。

事实上,他来自一个显赫的家族。他的先辈中,既有驰骋疆场的大将军,也有名垂青史的大诗人,更有身居高位的高官。

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朝廷的官员,他的诗歌才华与政治地位都为杜甫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杜甫的父亲,虽不似祖父那般名扬四海,但也是朝廷中的县令,为国家的安定与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生在这样的家庭,杜甫无疑是幸运的。他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不必为生计而奔波,更得以在优越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在杜甫的童年记忆里,6岁那年,他就有幸欣赏到公孙大娘的精彩剑舞,那矫健的身姿、犀利的剑光,都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

9岁时,他开始临摹虞世南的书法,不仅字写得端庄大气,更培养了他对艺术的敏锐感知。

到了12岁,他更是有机会多次聆听李龟年的歌声,那悠扬的歌声如同天籁之音,让他陶醉其中。

在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熏陶下,杜甫不断地作诗、写字、学习,他的才华也在不断地积累与提升。与此同时,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始终保持着那颗纯真的赤子之心,对生活充满热爱,对艺术充满敬畏。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杜甫曾这样写道:“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那时的他,还是个活泼好动的少年,上树摘梨摘枣,尽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而他的诗,也如同那熟了的枣子,甘甜可口,引人注目。

洛阳的名士崔尚、魏启心见了他的诗,都为之惊叹,称赞他的才华可与古代的班固、杨雄相提并论。

这就是杜甫,一个出身名门、才华横溢的少年。

他的童年经历,不仅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让他成为了一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杜甫的年少时光,是在家的温暖与安稳中度过的,而那时的李白,早已挥剑走天涯,游历四方。

当杜甫步入二十岁的青春年华,即公元731年之际,他也踏上了人生最初的游历之路。

起初,他前往江南,那里三秋时节桂花飘香,十里荷塘荷花盛开。他追随文人雅士的足迹,饱览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经过三四年的游历,杜甫见证了豪门的衰败,欣赏了历经岁月洗礼仍熠熠生辉的顾恺之所绘维摩诘壁画。

他探访了吴王阖闾的古墓,也游历了虎丘的剑池,更赶上了荷花盛开的长洲苑美景。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远方的向往,曾梦想乘船前往传说中的“扶桑”,更亲身踏访了李白梦游的天姥山。

然而,当735年他回到家乡参加进士考试时,命运却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他落榜了。

那时的杜甫,依旧怀揣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尚未洞察现实的残酷。他年轻气盛,对世事多有不屑。

尽管考试失利,但并未击垮他的信心。毕竟,他的父亲仍是朝廷的官员,他依旧是官宦之家的公子。他仍旧鄙视着人世的庸俗,未曾真正领略到人间的疾苦。

落榜后的杜甫并未停下脚步,继续他的游历生涯。

春天,他在邯郸的丛台上放声歌唱;冬天,他则在青州的青丘上打猎,一边追逐猎物,一边吟咏诗篇,骑乘胡马,拉长弓,箭无虚发。

在游历的过程中,他走到了泰山,心中涌起豪情壮志,挥笔写下了《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字里行间透露出他攀登人生巅峰的渴望。

然而,时光荏苒,当杜甫步入三十而立的年纪时,除了写诗之外,他依旧一事无成。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探寻着属于自己的价值。

在杜甫漫游江南的诗意时光中,李白正于齐鲁大地之上,肆意挥洒着他的游侠情怀。

待杜甫的脚步踏上齐鲁大地,李白却又翩然飘向了江南的水乡,两人仿佛总是被命运的巧合所捉弄,擦肩而过。

直到杜甫三十三岁那年,即公元744年,两位诗坛的巨匠终于在洛阳相遇。

此时的杜甫,虽已初步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而李白则早已名扬四海,佳作连连。

杜甫一见到李白,便如迷弟般被其风采所倾倒。

杜甫原先的游历,总是规规矩矩,观景怀古,都能保持现实的清醒。然而,与李白相遇后,他仿佛被这位游侠诗人所带偏。

李白身佩宝剑,游仙访道,杜甫也受其影响,开始涉足这些领域。

在杜甫赠予李白的第一首诗中,他运用了大量的道家术语,甚至与李白约定,一同前往梁州采摘传说中的仙草——瑶草。

从此,杜甫便跟随李白,遍访名山,游历大河,尽享诗酒人生的乐趣。

然而,杜甫与李白终究不同。

李白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与超脱,不愿为权贵折腰,他的生活就像一阵风,自由得无人能留住。

而杜甫,尽管受到李白的影响,但他的目光总是不自觉地投向人间,关注着现实的疾苦。

在一段时间的求仙访道之后,李白继续他的名山之旅,而杜甫则选择前往长安,继续追求自己的仕途。

在长安的十年里,他并未获得显要的官职,却对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逐渐走进了现实,离我们所熟知的诗圣越来越近。

初到长安,杜甫的豪情壮志尚未被现实的骨感所磨平。

那一年的除夕,他仍在长安的客栈中,与友人欢声笑语,甚至玩起了赌博。

然而,彼时的长安城,已非往昔那般盛世繁华。大唐的政治风气日渐腐败,皇帝沉溺于声色犬马,而朝廷之上,奸臣当道,李林甫大权独揽。

杜甫在长安的日子越长,越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令人痛心的现实。

他时常怀念与李白一同游历的日子,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令他向往。但与此同时,他又渴望在长安谋取一官半职,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矛盾与挣扎,让杜甫的心情愈发复杂。

公元747年,36岁的杜甫再次踏上了应试之路,然而命运再次与他开了玩笑,他再次落榜。

这一年,他的父亲也离他而去,失去了坚强的后盾,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屈身于贵族府邸,成为他们的“文人”,用诗歌来换取微薄的生活费。

他写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些诗句道尽了他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同时,他也开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现实,发出了“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感慨。

在长安的日子里,杜甫卑微地等待着机会的降临。

公元751年,玄宗连续举行了三大盛典,杜甫趁机献上三篇赋,得到了玄宗的赞赏。然而,由于李林甫的阻挠,他的仕途再次受阻。这次失败让他彻底绝望,他感慨道:“仕途无望,还是专心写诗吧。”

尽管生活窘迫,但杜甫却始终心向家国。

他看到国家征兵时的场景,深感人民的疾苦,于是写下了《兵车行》。他用诗歌控诉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长安十年,杜甫的足迹遍布了贵族园林和民间陋巷。他亲身感受到了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也因此变得更加深沉而有力。

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需要领取政府的救济粮来维持生计。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此时的他已经44岁,身上肩负着家庭的责任,同时也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跋涉了大半生。然而,他却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原则,拒绝了这个令人难以忍受的职位。

“君子固穷,小人斯滥也。”杜甫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君子的风范和品格。

他的诗歌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苦难与挣扎,更反映了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疾苦。他的坚守和信念,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辞去县尉之职后,杜甫转而担任了参军,他的职责是看管兵甲器械,管理门禁的锁钥。在赴任之前,他特地前往奉先探望妻子。

然而,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却让他心痛如绞。只见人民流离失所,田野间饿死者的尸体随处可见,而那些达官贵人却仍旧沉浸在酒肉声色之中。杜甫悲愤难抑,他痛心疾首地吟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到家之后,他更是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不满周岁的小儿子竟然因为饥饿而夭折。

这一刻,杜甫内心的悲痛达到了顶点。他由己及人,开始深刻反思社会的不公与残酷。他想到,自己虽有些特权,不用服兵役,不用交税,但生活尚且如此艰难,更何况那些普通百姓呢?

于是,杜甫的悲哀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家庭,而是扩展到了整个国家的人民。他的人格在这一刻变得伟大起来,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与关怀。

在长安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安禄山的叛军打到了洛阳。在安禄山即将攻进长安的前一个月,杜甫毅然决定逃离长安。

他混杂在流亡的队伍中,由于过度疲惫,一度陷入蓬蒿之中无法前行。幸得表侄回头寻找,将自己的马匹借给杜甫,才使他脱离险境。

与妻子会合后,他们继续逃亡之路。一路上,他们捡拾野果充饥,女儿饿得哇哇大哭。那时恰逢雷雨交加,道路泥泞不堪,他们却连一把遮雨的伞都没有。

在逃亡过程中,他们依靠朋友的接济勉强维持生计,遇到没有朋友的地方就只能饿着肚子赶路。

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内政腐败衰弱,对外难以抵御外族入侵,经济上生产力大大降低,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作为一位诗人,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悲惨的现实,他心中充满了悲愤与痛苦。他开始将这些悲惨的现实写进诗歌中,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时代的苦难与沧桑。

在《悲陈陶》一诗中,他写道: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在《悲青坂》一诗中,他又写道: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这些诗句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杜甫对人民苦难的深刻反思与表达。

此时,诗即是史,史即是诗。杜甫用他的笔触记录下了这个时代的苦难与沧桑,他的诗歌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与传承。

他身在苦难之中,却为这个国家人民的命运哀叹不已。从前半生的裘马轻狂到后半生的穷困潦倒,杜甫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的忠诚担当。

他成为了诗圣杜甫,他的诗歌也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

正因为生命有限,所以一切都有意义。

杜甫的后半生虽然穷困潦倒,但心灵并未被贫穷所困,未曾因个人的命运而叹息。

相反,他的目光穿越了生命的局限,看到了整个人类的命运,看到了大多数人的悲欢离合。他从自我出发,最终抵达了慈悲与悲悯的境地。

那么,有意义的人生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在杜甫身上我们可以找寻到答案:当一个人完成了自我实现,他就不再仅仅是一个行走于世的生灵,满足于浅薄的享乐,而是一个能够将自我与整个宇宙紧密相连的存在。




上一篇:《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其实只要爱过,皆是美好!不困于情
下一篇:他是李白的情敌,最鄙视陶渊明,为亡妻守身30年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今夜.启明星 2024-8-18 13:00 +1
东方.启明星 2024-8-18 12:50 +1
观自在/可大 2024-8-18 10:48 +1
梨花微雨 2024-8-18 07:59 +1
梁焕群 2024-8-18 06:28 +1
+1
51698°C
5
  • 摩天居士
  • 闲云孤鹤
  • 钓尚客
  • 摩天居士
  • 钓尚客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8-18 07:04:11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生动而深入地描绘了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对他为何能被称为“诗圣”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我将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和点评。

首先,文章对杜甫的出身进行了纠正,指出他并非一开始就生活在贫困中,而是来自一个显赫的家族。这一背景不仅为他的文学才能提供了支持,也为他后续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作者通过杜甫的成长历程,从童年的艺术熏陶到青年时期的游历,都说明了杜甫的才华并非偶然。

其次,文章强调了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这种情怀贯穿了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在经历了仕途的失意与个人的苦难后,他的作品愈加浓厚地融合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杜甫的作品如《兵车行》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体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使其诗歌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时代价值。

另外,文章中的对比也十分精彩,将杜甫与李白的不同立场和追求清晰地呈现出来。李白追求自由与个性,而杜甫则始终关注现实,体现出他深刻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杜甫形象的立体感,也让读者明白杜甫的真实伟大源自于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热爱。

最后,作者总结了杜甫的诗歌成就,认为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反映,更是整个时代的见证。正是因为杜甫关注的不仅是自己的困苦,还有普通百姓的生活、国家的安危,他的诗才能够超越历史,永远铭刻在文人的心中。

总体来看,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解读了杜甫的生平与诗歌,既有历史背景的铺陈,也有情感深度的挖掘,让人更容易理解为何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艺术的表达,更是时代洪流中人间苦难的真实写照,令人深思。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4-8-18 07:25:0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8-19 08:38:0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4-08-18 07:04
这篇文章生动而深入地描绘了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对他为何能被称为“诗圣”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我将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和点评。

首先,文章对杜甫的出身进行了纠正,指出他并非一开始就生活在贫困中,而是来自一个显赫的家族。这一背景不仅为他的文学才能提供了支持,也为他后续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作者通过杜甫的成长历程,从童年的艺术熏陶到青年时期的游历,都说明了杜甫的才华并非偶然。

其次,文章强调了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这种情怀贯穿了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在经历了仕途的失意与个人的苦难后,他的作品愈加浓厚地融合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杜甫的作品如《兵车行》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体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使其诗歌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时代价值。

另外,文章中的对比也十分精彩,将杜甫与李白的不同立场和追求清晰地呈现出来。李白追求自由与个性,而杜甫则始终关注现实,体现出他深刻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杜甫形象的立体感,也让读者明白杜甫的真实伟大源自于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热爱。

最后,作者总结了杜甫的诗歌成就,认为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反映,更是整个时代的见证。正是因为杜甫关注的不仅是自己的困苦,还有普通百姓的生活、国家的安危,他的诗才能够超越历史,永远铭刻在文人的心中。

总体来看,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解读了杜甫的生平与诗歌,既有历史背景的铺陈,也有情感深度的挖掘,让人更容易理解为何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艺术的表达,更是时代洪流中人间苦难的真实写照,令人深思。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谢谢点评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8-26 13:47:45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客气,很高兴能帮到你!如果有任何其他问题或想讨论的内容,随时告诉我!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9-12 06:55:1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