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BS
导读
Guide
最新
精华
诗国学堂
诗国APP
AI问答
AI生图
AI格律检测
AI音乐
统计
AI文库
AI聊天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登录:
清风文学
窗口
公告(必看)
活动
原创区
古典诗词
现代诗歌
楹联书画
遗珠阁
学习区
热门话题
诗书欣赏
诗人故事
诗歌讲义
站务区
管理圆桌
站务
最新回复
最新精华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古典诗词
| 组词:满庭芳·杉木坝文脉长歌(词林正韵)
楼主:
唐韵
|
查看: 6556
|
回复: 1
清风文学
›
原创区
›
古典诗词
›
组词:满庭芳·杉木坝文脉长歌(词林正韵) ...
[词]
组词:满庭芳·杉木坝文脉长歌(词林正韵)
[复制链接]
唐韵
当前离线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唐韵
古体免审(中阶)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唐韵
发表于
昨天 12:58
显示全部楼层
|
查看:6556
|
回复: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满庭芳(钦定词谱) 双调九十五字,前后段各十句、四平韵——晏几道
其一·溯脉寻根
苔蚀青阶,霜侵黛瓦,故园重溯流光。百年楠影,虬干入穹苍。曾记北乡盛景,商贾聚、庠序轩昂。功名碣,十三名贡,镌刻旧辉煌。
徜徉。寻巷陌,书声漫卷,家训传芳。叹“父子登科”,化作斜阳。更有尹家遗韵,族谱里、字字铿锵。风过处,檐铃轻叩,文脉自悠长。
其二·杏坛淬志
民办生涯,青灯伴夜,案前凝注星芒。古樟如盖,廊下咏诗章。张训齐家爱国,尹门善、曾氏贤良。拼函授,挑灯自考,灯火暖寒窗。
难忘。朝露里,童声清脆,树影摇光。看杏坛骨干,誉满城乡。廿载深耕教苑,融家训、细作文章。初心守,烛燃长夜,桃李自成行。
其三·鹏城拓新
别却乡关,南行逐浪,鹏城再启新章。潮头独立,课改试锋芒。常把家风化雨,课堂上、漫撒书香。承殊誉,南山卓越,未改旧衷肠。
遥瞻幽径处,楠枝如盖,守土苍苍。纵霓虹溢辉,难替清光。但使杏坛春在,倾全力、续写荣光。归期近,心随雁字,飞向故园旁。
其四·故园新晖
白瓦连云,非遗焕彩,柏油路接天光。智能展馆,文脉触琳琅。工庑机声织锦,新农业、绿浪翻香。抬眸望,楠枝展翠,新叶衬斜阳。
情长。花甲至,初心未改,愿作桥梁。引童蒙寻珍,再续流芳。他日重临故地,期看到、凤起高岗。长歌起,薪传万代,共舞彩云乡。
注释:十三名贡就是指十三贡生,贡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里,由地方选拔推荐到京城国子监学习的优秀学子 。选拔途径多样,如按年资选拔的岁贡、遇皇家庆典特选的恩贡、每十二年选拔一次的拔贡等。进入国子监后,贡生不仅能系统学习儒家经典,还拥有继续参加更高等级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机会,即便不继续考科举,也能通过铨选担任一些中低级官职,如知县、教谕等。
在当时,杉木坝竟能涌现出13名贡生,这是极为亮眼的成绩。这充分证明当地教育氛围浓厚,无论是家族对子弟的培养,还是地方教育资源的支持都相当到位。13名贡生不仅是个人与家族的荣耀,也为杉木坝带来极高声誉,成为周边地区羡慕的文化教育典范。这些贡生作为地方人才储备,日后无论是在文化传承、辅助地方治理,还是为家乡争取资源上,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也激励着更多当地学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一、写词背景:
顶立天地间:杉木坝的文脉长歌与我的教育赤子心
三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2025年5月20日,我重归湖北恩施龙凤坝杉木坝。青砖黛瓦间,熟悉的草木芬芳与新时代气息交织萦绕——这里不仅是我教育生涯的起点,更是熔铸我精神血脉的“顶子之乡”,其绵延百年的文脉,始终如明亮灯塔,指引我人生航程。
漫步老街,青石板路静静诉说着往昔故事。清代的杉木坝曾是北乡最繁华的集场,庙宇雕梁画栋,商铺人声鼎沸,尽显“商贾云集、文教昌盛”之景。两百余年间,十三位贡生、二十七位举人、两位进士从这里走出,“父子进士”“兄弟翰林”的佳话代代相传。祠堂外斑驳的功名碑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刻痕历经风雨,无声诠释着这片土地“崇文重教”的灵魂。
初到杉木坝,我仅是一名民办教师。老校长指着校园里的百年楠树说:“它们守着这片土地,也守着读书人的根。”此后无数日夜,老街茶馆的说书声、孩童诵读《三字经》的清脆童音,都成了我备课的背景旋律。晨光中,学子们在楠树下捧书晨读的身影,深深触动心灵。从煤油灯下备考师范,到自学专科、函授本科,再到成长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一步进阶都镌刻着杉木坝“耕读传家”的精神印记。张氏家训“正心修身,齐家爱国”的家国情怀,尹氏祖训“崇学向善,勤俭持家”的质朴智慧,曾氏祖训“慎独守正,诗书继世”的治学理念……百家家风似璀璨星河,滋养着我的教育理想,激励我在杏坛深耕不辍。
踏入云府纪念馆,古朴典雅的展陈中,泛黄族谱、斑驳匾额、工整手稿,无不诉说着文化传承。张家“耕读为本,忠厚传家”的祖训,饱含对知识的敬畏;尹家“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家风,彰显包容格局;曾家“克勤克俭,守正创新”的教诲,则指引后人在传承中开拓。这些精神瑰宝,不仅是历史沉淀,更照亮我教育之路。
后来,我奔赴深圳这片改革开放前沿。在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我始终铭记杉木坝赋予的精神底色,秉持“宁静致远,不忘初心”的信念深耕教坛。凭借对教育的执着钻研,我先后荣获深圳南山卓越教师、榜样教师、优秀教师等称号,但荣誉未曾动摇初心。课堂上,我将杉木坝百家家风融入教学,以文化浸润学生心灵;课后,我潜心钻研教育创新,匠心打磨每一堂课。岁月流转,家长信任的目光、学生真挚的笑容,让我愈发坚信:无论身处何方,教育真谛在于守护初心、无声育人。
如今的杉木坝,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焕发生机。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文化广场孩童嬉戏,非遗工坊技艺传承,智慧农业园区朝气蓬勃。新修的柏油路串联古老街巷,数字化展陈让百年文脉触手可及。这份旧貌换新颜的蜕变,非但未冲淡“顶子之乡”底蕴,反而让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交相辉映。正如记忆中原学校旁的古老楠树,历经风雨依然苍翠,枝干虬曲镌刻岁月见证,在新时代阳光下舒展新枝,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文脉与希望。
年逾花甲,回望来路,我愈发懂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意。年少时,或许不解读书终极意义,但杉木坝的山水人文早已将“终身学习、永不止步”的信念注入血脉。如今,即便离开三尺讲台,我仍愿以赤子之心,为教育薪火相传倾尽全力。因为深知,这片土地给予我的,不仅是成长养分,更是一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这,便是“顶子之乡”留给我最珍贵的馈赠。
二、带你走进我的词:
《满庭芳·杉木坝文脉长歌》深度赏析
四首《满庭芳》以凝练词笔,将杉木坝“顶子之乡”的千年文脉、教育传承与时代变迁熔铸一体,与散文中“耕读传家、薪火相继”的叙事主线形成呼应。词作通过历史钩沉、教育坚守、异地开拓与故土新生四大篇章,以“功名碑上的数字密码”“楠树下的书香记忆”“家风浸润的教育实践”为核心意象,既延续了散文对地域文化的深情书写,又以词的韵律之美深化了“文脉滋养教育,教育反哺文化”的永恒主题。
(一)总览:四阙词构筑的文脉史诗
四首词以时间为轴,构建起“历史溯源—教育坚守—异地传承—时代新生”的完整脉络。从“功名碣,十三名贡”的科举辉煌,到“拼函授,挑灯自考”的教育坚守;从“潮头独立,课改试锋芒”的异地开拓,到“非遗焕彩,文脉触琳琅”的现代转型,每阕词都紧扣散文中“顶子之乡”的文化基因。其中,“两名进士、十三名贡生、二十七名举人”等具象数字,在词作中化作历史的刻度,既见证了杉木坝昔日的荣耀,也成为激励当代教育者前行的精神坐标。
(二)分阕精读:词境与文心的深度共鸣
其一·溯脉寻根
词句:苔蚀青阶,霜侵黛瓦,故园重溯流光。百年楠影,虬干入穹苍……功名碣,十三名贡,镌刻旧辉煌。
赏析与解说:开篇以“苔蚀青阶,霜侵黛瓦”的沧桑意象,重现散文中“青石板路诉说岁月”的历史厚重感。“百年楠影”化用散文中“楠树守护文脉”的隐喻,将古树根系深扎地底的姿态,喻作文化基因的代代延续。“十三名贡”直接援引散文中功名碑的记载,这组数字背后,是清代杉木坝每百名学子中就有一人金榜题名的壮举,印证了“顶子之乡”绝非虚名。词人以“镌刻旧辉煌”五字,将冰冷数字转化为滚烫的文化记忆——它承载着家族世代供养读书人的执着,凝聚着整个乡域对知识与荣耀的集体追寻,为后续词作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其二·杏坛淬志
词句:民办生涯,青灯伴夜,案前凝注星芒。古樟如盖,廊下咏诗章……拼函授,挑灯自考,灯火暖寒窗。
赏析与解说:此阕聚焦作者教育生涯的奋斗历程,与散文中“煤油灯下苦读师范”“楠树下培育学子”的情节形成互文。“青灯伴夜”“挑灯自考”精准复刻了民办教师的艰辛,而“张训齐家爱国,尹门善、曾氏贤良”则将散文中百家家训的精髓融入词句。这些代代相传的训诫,不仅滋养了历史上“两名进士、二十七名举人”的科举辉煌,更成为作者教育理想的源头。“廿载深耕教苑,融家训、细作文章”一句,既指作者将家风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也暗喻其以教育为笔,续写着杉木坝“以学立身”的精神传奇。
其三·鹏城拓新
词句:别却乡关,南行逐浪,鹏城再启新章。潮头独立,课改试锋芒……承殊誉,南山卓越,未改旧衷肠。
赏析与解说:“别却乡关”呼应散文中“南下深圳”的人生转折,“潮头独立,课改试锋芒”将作者在改革开放前沿推动教育创新的实践,凝练为乘风破浪的勇者形象。“常把家风化雨,课堂上、漫撒书香”巧妙呼应散文中“将杉木坝家训融入深圳课堂”的创举,实现地域文化的跨时空迁徙。而“楠枝如盖,守土苍苍”的故土意象,则点明无论身处何方,作者始终以杉木坝文脉为精神原乡。这阕词中,历史上“顶子之乡”的功名荣耀,转化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勇气与底气,展现了文脉传承的时代生命力。
其四·故园新晖
词句:白瓦连云,非遗焕彩,柏油路接天光。智能展馆,文脉触琳琅……凤起高岗,薪传万代,再铸新煌。
赏析与解说:此阕描绘杉木坝的现代转型,与散文中“乡村振兴浪潮下文脉新生”的主题相呼应。“白瓦连云”“智能展馆”展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非遗焕彩”“文脉触琳琅”则让“两名进士、十三名贡生”的历史成就以数字化、场景化的形式重现。词人以“凤起高岗,薪传万代”作结,将个人使命升华为整个地域文化的永续传承——曾经的科举功名是历史的勋章,如今的教育创新与文化复兴,则是新时代的“顶子”,让杉木坝的文脉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生。
(三)总结升华:文脉永续,薪火相传
四首《满庭芳》与散文共同谱写了一曲“个人与地域共生、传统与现代辉映”的精神长歌。从功名碑上的数字刻痕,到楠树下的琅琅书声;从民办教师的挑灯夜读,到教育改革的时代浪潮,词作以细腻笔触揭示了杉木坝“顶子之乡”的精神密码:对知识的敬畏、对教育的坚守、对传承的执着。这些品质,既成就了历史上的科举辉煌,也支撑着当代教育者的创新实践。正如散文中所言“每粒沙子都藏着故事”,四首词让这些故事化作永恒的文化星火,照亮了杉木坝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传承之路,诠释了文脉如长河、生生不息的深刻内涵。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tag
来自苹果APP客户端
上一篇:
永遇乐.初夏兰溪
下一篇:
咏怀·圈子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
登录
/
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太湖石
昨天 22:33
+1
擷芳郎
昨天 22:24
+1
老黑鱼.烟过成诗
昨天 16:56
+1
Jimmy-S
昨天 13:45
+1
东方.启明星
昨天 13:33
+1
+1
6557°C
1
人
等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下载论坛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发表查看作品!
精华作品,尽在诗歌中国!
鹧鸪天·忆守渡槽(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组词:满庭芳·杉木坝文脉长歌(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望海潮·废屋(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鹧鸪天·再访龙马古镇(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贺新郎·故园新咏(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满庭芳·登连珠塔拾忆(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沁园春·忆二街旧貌(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满江红· 再谒英魂(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沁园春·武陵音潮(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水调歌头·武陵壮歌(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行香子·嫂园拾趣(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水龙吟·清江河桥影(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老黑鱼.烟过成诗
当前离线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老黑鱼.烟过成诗
VIP-未免
主题
好友
2万
积分
发消息
发表于
昨天 16: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来自安卓APP客户端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新诗/现代诗
AI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个人中心
个人中心
登录或注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
签到统计
|
申请友链
|
Archiver
|
手机版
|
诗歌中国app
|
RSS订阅
|
Powered by
清风文学
with Discuz! X3.4 |
TingYuXuan
™ FREE template Designed by vr4u, Do NOT for commercial use
Copyright © 2012
清风文学
(
粤ICP备13061499号
)
|
粤公网安备44011502000648号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