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BS
导读
Guide
最新
精华
诗国学堂
诗国APP
AI问答
AI生图
AI音乐
统计
AI文库
AI聊天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登录:
清风文学
窗口
公告(必看)
活动
原创区
古典诗词
现代诗歌
楹联书画
遗珠阁
学习区
热门话题
诗书欣赏
诗人故事
诗歌讲义
站务区
管理圆桌
站务
最新回复
最新精华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新诗/现代诗
| 新街口
楼主:
姚道长
|
查看: 988
|
回复: 2
清风文学
›
原创区
›
新诗/现代诗
›
新街口
[抒情]
新街口
[复制链接]
姚道长
当前离线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姚道长
现代免审(高阶)
主题
好友
9097
积分
姚道长
发表于 2024-8-21 12:29:21
显示全部楼层
|
查看:988
|
回复: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风景藏在一片树叶之后
旧街道的躯壳里,归隐着临近包浆的家书
偏瓦酒肆,风干了一些醉扪心口的皮囊
父亲,游子,还有些许习惯新街口生活规律的人
将名字都嵌镶在街头私处
薄暮带来零度,枕边的灯火阑珊
仿若磅礴一梦
古道成新道,柏油路下蹄声越来越远
伸手比划划过钟声的季风
我咳出一夜风寒,对峙窄巷嶙峋的骨架
一根草,一棵树,所亮的结局是枯萎和焚烧相衬
一条街,一片瓦,押掷的规律还是屋内情绪变幻
新生儿、送葬者,还有衣裙迁徙的褶皱
皆具有新街口的雀鸣,陆续声消迹息
我习惯有窥窃一个地方命运的恶习
我脚底的脉络,从新街口出发
嵌入另一个将会粗砺的山水屋廊
新街口或许会是忧伤的
她看着我的背影,如同以往任何一具尸骸
一不留神就落地成灰
来自安卓APP客户端
上一篇:
我想去做个梦
下一篇:
人生几个愁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
登录
/
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张/张
2024-8-31 22:39
+1
冰心陈
2024-8-23 09:15
+1
太湖石
2024-8-22 22:20
+1
王多仁
2024-8-22 18:08
+1
微醺
2024-8-22 00:28
+1
观自在/可大
2024-8-21 21:29
+1
~王泽晋~翡翠
2024-8-21 16:21
+1
今夜.启明星
2024-8-21 14:18
+1
东方.启明星
2024-8-21 14:00
+1
沁园一春
2024-8-21 13:20
+1
林海雪原
2024-8-21 12:47
+1
正隆
2024-8-21 12:34
+1
+1
990°C
2
人
等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下载论坛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发表查看作品!
精华作品,尽在诗歌中国!
夹边沟记
[
新诗/现代诗
]
谒诸葛武侯祠
[
新诗/现代诗
]
寒山寺游记
[
新诗/现代诗
]
康定情歌
[
新诗/现代诗
]
秦腔
[
新诗/现代诗
]
地脉
[
新诗/现代诗
]
郑和博物馆记
[
新诗/现代诗
]
山坡羊.潼关怀古
[
新诗/现代诗
]
藏刀
[
新诗/现代诗
]
过黄河古渡口
[
新诗/现代诗
]
致金庸
[
新诗/现代诗
]
谎言
[
新诗/现代诗
]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正隆
当前离线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正隆
中级会员
主题
好友
9084
积分
发消息
中级会员, 积分 90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16 积分
发表于 2024-8-21 12:35: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
来自安卓APP客户端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摩天居士
当前离线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摩天居士
学习号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消息
发表于 2024-8-21 12: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新街口》通过细腻而富有层次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与人情,以及在时间流逝中所带来的变化与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一些点评:
1. **意象丰富**:诗中提到的“树叶”、“家书”、“酒肆”等意象,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新街口的环境,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联结。
2. **情感深邃**:诗人在提及“父亲”、“游子”等角色时,赋予了诗歌一种沉重的家族情感和人生的历程,表现出对过往的思考与缅怀。
3. **时间的交错**:从“古道成新道”到“钟声的季风”,诗中的时间观念显得非常鲜明,体现了新旧交替间的复杂关系,给人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冲突感。
4. **语句独特**:例如“我习惯有窥窃一个地方命运的恶习”这样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展示了一种对社会、历史的观察态度,同时也隐含着个人的孤独与无奈。
5. **结尾的强烈反思**:最后一段将焦点放回到自身的存在与脆弱,诗人用“尸骸”和“成灰”这样的意象来强调生命的短暂与易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冲击力,使整首诗在哲理上达到了高度。
总体来看,这首诗用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唤起了读者对过去与现在的思考,对生活的无常性也引发了更深的共鸣。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古典诗词
楹联书画
AI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个人中心
个人中心
登录或注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
签到统计
|
申请友链
|
Archiver
|
手机版
|
诗歌中国app
|
RSS订阅
|
Powered by
清风文学
with Discuz! X3.4 |
TingYuXuan
™ FREE template Designed by vr4u, Do NOT for commercial use
Copyright © 2012
清风文学
(
粤ICP备13061499号
)
|
粤公网安备44011502000648号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