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心得 | 古典诗词的创作基础漫谈
  • 楼主: 瑞秋 |查看: 7315|回复: 17
瑞秋 VIP-现代中免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瑞秋 发表于 2022-4-2 21:25:2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家晚上好,我是折花阁主,感谢佛灯诗友的邀请和组织,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进行诗歌创作知识的探讨和交流,本次分享的主题是《古典诗词的创作基础漫谈》。

平台遗珠阁刚开始设立的时候,面对众多没有过审的帖子,我常不避浅薄来跟帖进行所谓的“交流探讨”,但是后来就去的少了,在平台群里看到诗友发出的讨论作品,我这里也很少参与了。

为什么参与的少了呢,很大原因是发现自己的所谓热心探讨交流,多是一厢情愿。不排除一部分诗友是真的抱着一颗交流探讨的态度去把未过审作品发到遗珠阁和平台群里的,但更多的诗友是为了展示一种态度:

“我的作品已是如此优秀,为何还不给过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

“我发这里是为了得到欣赏的,不是你们啥也不是的瞎说的”!

“你们是我吗,你们懂我吗,我的经历你们了解吗,我的作品你们能看懂吗?你们啥也不是!只是可惜了我的一怀诗心"!

每每看到类似的话语,我这里只有一种默默而又无奈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由此,个人认为,古典诗词创作基础的基础,是一种学习的态度,能认识自己还有不足愿意去借鉴、愿意去听批评、愿意去学习的态度。没有这种态度,何谈学习,又何谈提升?

古典诗词的创作基础,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说法,网上也为多见,本次我这里所讲内容只是就个人的看法再略梳理一下。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讲的一定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多与交流探讨和批评指正。

第一,古典诗词的创作,需要清楚体裁定义。

一些诗友会说,这谁不知道啊,谁不是从小学、中学和大学一路背诵着诗词过来的的,谁还能不知道什么是古典诗词!

但事实上,我在论坛后台能够常常看到很多无韵的稿件发在了古典诗词栏,也有很多古典诗词稿件发在了现代诗歌栏。故这里需要再明晰一下古典诗词的定义以及其同现代诗歌的分界点。

古典诗词,是指以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和词、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其以严格的韵律要求,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古典诗词是韵文,押韵是其最基本的要求,无律无韵不能谓之诗词。古典诗词是文言文,其行文笔法是以文言文为支撑。

现代诗歌押韵方面,虽很多人认为其应该押韵,认为无韵不成诗,但事实是,当前对现代诗歌是否押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现代诗歌版面有押韵的作品,然更多的是没有押韵的作品。再者,现代诗歌是白话文,是以民国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为背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

故我们可以看到,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最基本也是最明显的差别,是在于作品否严格要求押韵和是否使用文言文两个方面。


第二,古典诗词的创作,需要作品格律合格。

古典诗词格律看似很难,实则简单,故初学古典诗词写作的诗友,不要被假象所蒙蔽和吓到。古典诗词的格律,其不外乎押韵、平仄、粘连、对仗。静下心来,仔细去学,半日日功夫即可了解其基本大概。当然,若想熟练掌握,则还需要假以时日来慢慢揣摩和练习。

古体诗又称古风,其在格律上只要求押韵而已(多说一句,古体诗虽格律宽松,然在意境上却有其高古蕴藉的要求,故写好一篇好的古体诗,其难度大于近体诗,至于前台很多投在古风的作品,其实际是难以称为古风的,多为不通格律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这样说,可能会让很多诗友不高兴或不舒服,但是却也是事实)。

格律方面的学问相比较而言略显琐细,是一会儿工夫讲不明白的。这里推荐“搜韵网”前台格律入门小视频来进行学习。再进一步的,本论坛学习板块有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主讲的《诗词格律写作》视频可看,这个讲的比较深入细致,常看常新。再也可以报名网上的诗词网校来进行跟班学习。


第三,古典诗词的创作,需要作品字从意顺。

这一点,很多诗友也许会说,这谁不知道啊,不知道这个,连话都说不清,还写什么诗啊。但是,事实上,我们看下遗珠阁,看下前台,太多的作品有字不从、意不顺的问题。

一首作品写好后,可将作品内容大声的朗读数遍,以求感知作品是否朗朗上口。作品若不能做到字从意顺,则其主要原因是缺少古典诗词语感的熏陶和缺少文言文语法的学习。

缺少诗词语感,唯有多读经典,唯有多读经典后的反复品位咀嚼。

缺少文言文语法的学习,可在网上买一本讲文言语法的小册子来补充。

是否字从意顺,还有一个很简便的检测方法。那就是作品写出来后,看是否在不添加过多助语的情况下,用白话文把句子翻译出来,并能很流畅很清晰的把诗词句意表现出来。若能,则说明作品基本上是顺畅的!若不能,则需要自己再反复斟酌了,试想,作者自己都说不明白的作品,怎么能苛求读者来看明白。


第四,古典诗词的创作,需要作品架构合理。

词有不同词牌的相应风格和写法要求,这里不展开来说。这里只说下近体诗词。近体诗的架构多样,然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就是“起承转合”。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转:转折,合:结束全文。

起承转合的说法最早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起者,开端也。文章的开端要平直。或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或平铺直叙、留有余地。总之要引人注目,变化多端,并以自然为佳。

承者,承接也。承要舂容。什么叫舂容?舂容就是要有力、洪亮和从容。意即承接要自然、有力和洪亮,既要能承.上,还要能启下。

转者,变化也。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起伏变化,要跌宕有致而又万变不离其宗。

合者,结尾也。结尾要渊永。何谓渊永?深远、深长也。意思是文章的结尾要有韵味。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均要干脆利落,有力有味。

以杜牧的七言绝句《泊秦淮》为例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全诗四句。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再以一首律诗为例: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在这首律诗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一二句是起句,三四句是承句,五六句是转句,七八句是合句。

因此,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绝句起承转合,一般是一句承担一项任务,律诗的起承转合,则是二句承担一项任务。 也即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

当然,律诗中,也多有领联和颈联为承,在尾联完成转合的。


第五,古典诗词的创作,需要作品题旨清晰。

所谓题旨清晰,即作品要能让读者看到你想表达啥。有诗友说,这不是废话吗,不光是古典诗词需要题旨清晰,就是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等哪一种体裁不需要题旨清晰啊?

是的,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要求题旨清晰,然诗歌作为文学王冠上的明珠,因其多为短小的篇幅,以七绝为例,需要在短短28个字的内容里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故更需要强调题旨清晰。

论坛近来刮起了一种“无题”命名的风潮,这其中,有用的很贴切的,但更多的是不明就里的跟风,是不懂乱用的仿题。读来后,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啥,别人无题是因为在内容上已经充分的把文章主旨说清楚了,你的无题是不知所谓的无题。稍微说远一些,无题为题为古人多用,但盛名于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为题多用于作品要表达一种悱恻莫名同时又宛转含蓄的情绪。

悱恻莫名和不知所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对于其分别不可不知。

题旨清晰,或以题目点明,或以内容突显。以上二者都乏力时,还需以文前的题记或文后的跋记作补充。

总其一点,要让读者知道你的作品想表达啥,而不是作品读后不知所云的一脸发懵。


第六,古典诗词的创作,需要作品意象贴切。

所谓意象,分开来说,意是想要表达的意,像是表达意时借助的物像。学术上说,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再大白话一点说,所谓意象就是借物抒情。所谓意象贴切,就是选用的意象必须准确、自然。

老干体多有诟病,其根本原因是作品意象的选用粗糙笼统。有人说,主旋律不容易写,不都是那样吗。事实上这和是不是主旋律还真关系不是太大!岳飞的满江红是不是主旋律?杜甫的作品是不是主旋律?曹操的作品是不是主旋律?

不同的作品体裁,有不同的意象描述选择倾向,如古体诗要求意象描述自然朴拙,近体诗词则要求意象描述意蕴雅致。

试举小例,写树上的鸟叫声。
“早晨看窗外,枝上小鸟叫。”这是俗语,这不是诗。
“幽院小窗外,枝上鸟儿鸣。”这已经有些些诗的感觉了;
“幽幽深院里,啾啾黄莺鸣。”这是古体诗;
“光影窗前错,莺声叶底鸣。”这是近体诗。

意象贴切其基础在于积累,读得作品多了,有积累了,意象描述时就会信手拈来。

我们常惊叹于《滕王阁记》意象的瑰丽多姿,感慨于作者手法运用的近乎天成。岂不知这看似随意的应景之作背后,王勃之前有多深的积累。

史载,6岁,王勃能文; 9岁,读颜师古的《汉书注》,撰写十卷《指瑕》; 10岁,熟读六经。“鹏霄上廓,琼都开紫帝之庭;鳌纪下清,珍野辟黄灵之馆。兼山配极,照鸾阙於霞标;荐水涵元,湛骊宫於雾壑。斯则神徵语怪,功潜鸟迹之初;理涉非经,道昧鹑居之始。授凤书而稽碧落,仙构罕存;按龟而质黄图,金模间起。”试看上面王勃十五岁作《乾元殿颂》中的句子,其是否已经有《滕王阁序》的影子了呢?故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九层之台,非一土之垒。

意象贴切的基础也在于斟酌打磨。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贾岛韩愈有“推敲之问”;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其皆是指推敲打磨的功夫。斟酌打磨作品的重要性,这一点很多人都已讲过,这里便不再展开说了。

总结一下,古典诗词的创作其基础需要作品做到:

第一、体裁得当。
第二、格律合格。
第三、字从意顺。
第四、架构合理。
第五、题旨清晰。
第六、意象贴切。

以上大致随便谈了下古典诗词创作的基础。多为随意而谈,若有万一能为诗友所用,则荣幸之至。

至于古典诗词创作的其他方面,如如何立意?如何运用手法?如何选牌用调,乃至作品如何写出境界,则已不在本次漫谈的范围,那只能再高一层次的去寻求学习了。

本次漫谈结束,感谢大家! !


注:以上文字来源于折花阁主在诗歌中国优秀评论员群的讲课资料整理。




上一篇:王和尚细说现代人写诗九大弊病
下一篇:诗国VIP会员群古典诗词作品点评专题第四期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宛陵风 2025-4-19 09:53 +1
筱彣 2025-4-17 18:48 +1
我敬李白一杯酒 2025-4-15 21:05 +1
临江西听 2025-4-8 21:18 +1
何同学 2025-4-2 12:01 +1
干里马 2025-3-17 19:24 +1
杨文武 2025-2-25 08:50 +1
求眞 2025-2-24 15:01 +1
洞天心语 2025-1-31 05:56 +1
青予 2025-1-27 08:33 +1
马瑜琴 2025-1-25 22:13 +1
鹤翁 2024-10-16 14:53 +1
13119579064 2024-9-28 10:27 +1
夕东 2024-9-5 20:30 +1
留忆 2024-5-25 02:10 +1
梧桐书客 2022-11-17 09:59 +1
卡拉 2022-11-1 00:08 +1
折花阁主 2022-9-27 18:14 +1
海岩 2022-7-11 14:00 +1
沁园一春 2022-7-11 13:41 +1
沧粟 2022-7-7 11:11 +1
晋陵客 2022-7-6 23:32 +1
松云 2022-7-6 22:39 +1
李永军 2022-7-4 05:47 +1
拉大(闫玉琴) 2022-4-25 02:38 +1
漫步人生主号 2022-4-25 01:05 +1
天山行者 2022-4-19 21:42 +1
王贵雄/天命石 2022-4-16 18:52 +1
王磊晨雾 2022-4-12 13:36 +1
候福起 2022-4-8 21:36 +1
曹新国 2022-4-8 21:27 +1
笔墨人生 2022-4-4 19:27 +1
诗草 2022-4-4 08:33 +1
宽龍 2022-4-4 08:29 +1
老夫 2022-4-4 07:17 +1
~王泽晋~翡翠 2022-4-4 06:34 +1
香茗风车 2022-4-4 02:56 +1
杨果 2022-4-3 23:47 +1
东城居士 2022-4-3 23:30 +1
萧瑟楸枫 2022-4-3 21:49 +1
马家驥 2022-4-3 19:39 +1
顾离 2022-4-3 18:18 +1
迷渊 2022-4-3 16:41 +1
茶缘 2022-4-3 16:25 +1
陌上风 2022-4-3 14:46 +1
守望家园 2022-4-3 14:41 +1
梵山 2022-4-3 14:33 +1
番茄鸡蛋面 2022-4-3 14:20 +1
磐石 2022-4-3 12:15 +1
+1
7332°C
17
  • 中华哥哥
  • 满山江雪
  • 江南月
  • 望石先生
  • 番茄鸡蛋面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12下一页
发表于 2022-4-2 22:22:2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2-4-3 10:34:2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师点赞
发表于 2022-4-3 10:46:2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收藏了!感谢老师!
发表于 2022-4-3 10:59:4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拜读,尤其第六点意象这一块,举得例子也通俗易懂。谢谢老师分享!
发表于 2022-4-3 14:21:2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9303

积分
发表于 2022-4-3 14:35:1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条理清晰,字从意顺。拜读学习!
发表于 2022-4-3 14:41:3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师点赞!学习的过程,人的思想总会有起伏:读的越深入越能明白自己的浅薄,学得越广越能感觉知识的浩瀚。诚如先生这样,边学边悟,逐渐琢磨出一套有评有据的理论,应该是诗人的更高境界吧。

主题

好友

1700

积分
发表于 2022-4-3 19:39:2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折花高师分享,对于我这样初学者而言,真是甘霖雨露,学习了,很受启发,真切明白地知道了往后该怎么样 ,在哪些方面去努力。再次感谢  ,希望往后能够多多得到高师的分享和教诲!
发表于 2022-4-17 16:16:2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情真意切,讲得透彻到位,语言朴实,通俗易懂,例诗选得也好,拜读笔记了,衷心感谢老师,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12下一页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