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17-2-15 17:32:3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timg (3).jpg
通常我们读到一首好诗都会说:这首诗很好,有风骨,有情趣,格调高雅......,但何谓诗的风骨与格调呢?

所谓诗的风骨就是诗人的风骨与作品的格调。

其实诗的风骨与格调具体反应在诗的"气""势""韵""味"四种可感而不可触的既抽象而又具体的层面上。

风,即风怀之意,格,即是骨格文辞。他有俊爽朗健者,有忧柔淡雅者,并非专指一格也。他有优卑之分,高下之分......因人因材而异。

我们来看看《落花诗》大宋和小宋的两联:

大宋的:"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危楼倒地香。"
小宋的:"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大宋北宋人,名宋庠,小宋名宋祁,上面诗句是他们兄弟还是布衣时所作

只用十四个字就把落花写活了,写全了,既写了花之将落,也写了已落成泥,落之过程。风骨显露,格调高雅,活灵活现,用事有来处,且精确非常。咏落花而不言落,亦不言花,只将美女喩之,高手也。(说明:汉皋佩冷:汉郑交甫,出游于江汉之湄,逢二女,见面悦之,交甫不知其为神人也。对其仆说:"我欲下请其佩......"二女遂手解玉佩交与甫,交甫悦而受佩,怀揣于当心中,趋去数十步,视玉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而不见,白居易诗云:心摇汉皋佩,泪堕岘亭碑。汉皋,山名在湖北襄阳西北。

金谷楼句指西晋绿珠堕楼报石崇的故事。杜牧诗云:落花尤似堕楼人。

半面妆,写南史梁元帝妃子徐氏无容质,不见礼。以元帝少一目,(独眼龙)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

回风舞,出自李贺诗:花台将暮春辞去,落花犹作回风舞。

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写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首联以登楼偿宿愿为喜,颔联赞颂洞庭湖波澜壮阔浩荡,气势磅礴。颈联慨叹亲朋音信杳然,自已老病无依,末联北望秦陇乃兵乱未息为忧。诗人在诗中把自已的命运和国家忧患相联系,把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观相映衬,意境雄大浑厚,情调悲壮,风骨格调尽露也。

再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大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诗运用比兴手法,表露了急于求荐的迫切心情,但又不露痕迹。构思新頴,艺术上颇具特色,格调高雅。

又再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此诗上半首言将士们英勇卫国,视死如归,下半首用"可怜"二字宕开,揭示作诗旨意,明显对统治者长期征战不息,不惜民命的控诉。表达了对死亡之将士及其妻子的同情。其意境高雅,且又蒙茏曲折,妙到好处,令人读来韵味无穷。

上面这些是大概之论述。下面我们来谈谈"气势韵味"。

先说"气"。所谓"气"指诗之气格风骨。她有高雅雄浑之分,有清有浊之别,有短有长,有扬有抑,有蓄有发之势。只能用心去体会,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它关乎诗的立意高远,雄浑低卑之旨。诗之气势如何靠作者的修为及内涵来决定。非徒为壮语也。

李太白,妙于神行,信手拈来,韵高而气清,意境开阔,气若呑云。

如他的《荆门送别》:

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本诗描写长江闯出三峡流入平原地带的壮阔形胜,和奇丽优美的景色风光,反映诗人的宽阔胸怀,气势磅礴。

又如《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借用明月秋风捣衣声来传达玉关情,抒发了征人妻子对开边夫婿的无限思念,渴望战争早日结束,夫妻家人团聚的愿望早日实现。情深意切,格调高雅。

再如《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气呵成,气象万千,畅快淋漓,令人心旷神怡。

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瀟瀟雨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虜肉,笑谈喝饮匈奴血,......

何等的气势磅礴,壮志凌云,裂石断金。

又如毛主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何等的英雄气慨,高昂的激情奔涌,一往无前,排除万难的战斗豪情。跃然纸上。

这就是"气"。下面来谈谈"势"。

如上所叙,格调欲高则必须善于蓄气,欲蓄气则词意物境不能说尽,弯弓射的引而不发,就是气势。

所谓"势",指诗势,气势氛围也。说穿了就是一种能量。物理学中说的能量分为动能和势能,同样一块石头,放在平地上其势能为零。将它放在高高的危崖上,它便蓄有待发的千钧之势。
写诗也是一样,选词用字也是在造势。用得好,它有万钧之势,用得不好便没有势。或失势之举也。

如滕元发的《月波楼》诗: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连。一个"直"字便为力道处。如若改为天光自与水相连。虽也通。但到底没有"直"来得有势。大家不妨仔细品味一下,是不是这样。

诗势即是神理,神理即是诗势,是使人读后给人一种势所必然的趋势。比如说某人想以死明志,这样写就可以了:那怕楼高三百尺,一跃清白在人间。多余的话就不必说了,势所必然也。

如毛主席的《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阴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

其势喷涌而出也。

鲁迅先生诗: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字字着力"肥"字"发"字更着力。

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吹又生"字字着力。"又"字更有势。

诗有一字着力者,一句着力者,一联着力者,句句着力者,不胜枚举。

上面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呑吴。"句句着力。

下面再来谈谈"韵"。韵,指韵味,情调,不是指韵脚叶韵的韵。二者是有区别的。

说一首诗有韵味,是说其神韵绵绵,铁骨铮铮,庸中姣姣者。若能做到有意如无,隐然不见,造无为有,化有为无,非神力不能够

如柳宗元的《渔翁》一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晴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欵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又如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人借古喩今,对当朝权贵极端蔑视,前三联讽剌,末一联揭示创作之意旨__浮云蔽日是不会长久的......情韵悠然不尽,耐人品味。

如杜甫诗《闻官军收获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写诗人听说旷日持久的安史之乱得到平息,河南河北皆平定,惊喜欲狂,顿时写下了这一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前半首写安史之乱平定,后半首写还乡有日,八句一气奔驰,如山洪飞流直下。前人评之为"神来之笔",是诗人平生第一快诗也。忽传,初闻,却看,漫卷,须纵酒,好还乡,即从,便下,照应自然,极为传神。诗人当时的狂喜情状,跃然纸上,历历如绘也。读来令人同喜有加,心情舒畅,爱不撒手,韵味无穷,口齿留香。真乃千古第一快诗也。

如毛主席的《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此诗读来令人神清气爽,精神溢溢,神彩飞扬。韵味无穷。

如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当磨洗认前朝","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读来都是韵味无穷,余音缭绕,这就是"韵"。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味"。味即诗味,其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之分,浓淡之别。

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点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苈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望断九廻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本诗写作者与刘禹锡,韩泰,韩华,陈諌五人参加"永真革新"变法而同遭贬谪外地做司马的思念之情,读后使人留下酸甜苦辣的浓厚韵味,真是五味俱全也。

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事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于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此诗之味亦是五味俱全。

还有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明除蔽政,敢将衰杇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涌兰关马不前。
知尔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障江边。

也是五味俱全。

袁枚之妹嫁韩氏,生一子年方十四拨入县学,未一年暴夭。目将瞑时忽坐起问阿母:"唐诗举头望明月,下句若何?"母答"低头思故乡。"儿答曰:"果然"。遂点头而扑。袁妹哭之曰:"伤心直拍灵床问,儿往何乡是故乡?"悲痛之情难于言表。这就是诗味。

唐司空图教人学诗,须识味外味,苏东坡亦常举此言以为名言。我们说诗味,要学会在平淡中求真味,初看未见,过久不忘。此言是也。此谓"余味尽在不言中"。

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写少妇闺怨,但全诗无一个愁字怨字,起句还说不知愁,更浓妆登楼观赏春景。第三句豁然开朗,以忽见二字转出正言,袅袅春柳触动情怀,结句不说丈夫忘情久别不归,却反责自已"悔教夫婿觅封候"。怨恨之意尽在言外。这种写法是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摛故纵,耐人寻味。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为何不寐,为何发愁,愁又是什么愁,是离愁,是乡愁,还是穷愁,诗中只字未提,诗外之味,诗外之情,只有通过落月,啼乌,江枫,渔火,满天霜,夜半钟声来传递,让读者自已去寻觅体会。(原来是诗人的不弟之愁。)

再如上面提到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诗外之意是何等的深长,可以用此二句为题写一篇洋洋数万言的好文章阿。

再如朱庆余的《近试呈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壮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句画眉深浅入时无,委婉曲折地把向张水部呈诗的原因说得明白无余。又不露痕迹,真是余意尽在不言中也。还有二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唐诗:"还君明珠双垂泪,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诗人张藉向想拉自已入伙的李师道婉言谢绝的诗,名叫《节妇吟》。可是诗没一个"不"字,更没有"不肯","不愿"之词。但不入伙之态度那是再明白不过了。

下面再来给大家讲二个故事:

元好问先生有一位美貌多才的妹妹,年青张相爷想与结成莲理,就问元好问。好问回答他,此事要由我妹妹自已作主,她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待我去与舍妹说说看。

过了一些时日,张相爷到好问家探信,刚进门便见好问在亲自补天花板,见面寒喧以后,张就问好问最近有什么新作。好问就随口答道:

补天手段暂施张,不许纤尘落画堂。
寄意新来双燕子,移巢别处觅雕樑。

张相爷听后黙然无语,匆匆借故离去。诗中没有一言半语说妹妹不同意。但又把不同意之态度表示得明白无误,且坚决没有回旋余地。余意尽在不言中也。

另一个故事是说从前有一个地主,为自已的13岁儿子娶了一个童养媳,媳妇年龄有十八九岁了,人高马大。心里总想抱孙子(忘了儿子才13岁)。有一天早上在扫院子,把扫来的垃圾倒月月红花作肥料,此时正好媳妇担水进来,他便口中念道:门前一株月月红,朝朝扫堆说一雍,(说:方言,意指扫的垃圾)再过三年无籽结,你莫把坏我门风。

媳妇听到后,知道家公的意思,道明了原委,地主一听才慌然大悮,自已的儿子还那么小。这就是言外意味外味也。

本文转自网络




上一篇:“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看引用和化用的力量
下一篇:中国,到底有多美?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文意 2017-2-16 22:47 +1
张小灯 2017-2-15 23:02 +1
侯百玉 2017-2-15 19:49 +1
+1
559°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