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 古体免审(高阶)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名正 发表于 2019-12-24 04:23:1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游国恩(1899-1978)字泽承。江西临川湖南乡洪塘游家村人。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毕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对《楚辞》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享誉中外著名的文学史家、楚辞学专家。

论写作旧诗

游国恩

诗是情和意的组合体,而这情和意又必须借托事物以见;所以无论写一事,或咏一物,必须要不离乎作者的情和意,才算得是诗。尤必须辞意浑成,言中有物;或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融会,打成一片,才算得是好诗。若徒有其辞而无其意,不足以言诗。徒有其辞,而无性情在内,也算不得是好诗,甚至不能算是诗。

所以托事物以见情意的诗,必须要把情意融化在事物之中,同时又把事物分解在情意之内,一经一纬,组织得天衣无缝,不可端倪,这才算写作的成功。例如杜甫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情中寓景,在感时恨别的情感里,装人所谓见的花和鸟。又如岑参诗: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这是景中寓情,在塞花和边柳上面,连上了客泪和乡愁。又如刘长卿《长沙过贵谊宅》诗: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又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四州刺史》诗: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都是情景交融的例子。此外又有一句写景,一句写情的,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及张乔的: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又有一联写景,一联写情的,如杜甫《登高》诗:

无边落木萧箫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些例子太多了,真是举不胜举。不过写作旧诗怎样才能达到辞中有意,情景交融的地步呢?这却真不容易讲,要勉强具体的说,我以为至少有四点应该注意:

一、炼字

《文心雕龙·炼字》篇说:“富于万简,贫于一字。”炼字之难如此,尤其是诗,下字更不能随便。前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炼字真不容易。

从前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马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欲作“推”字,炼之末定,不觉冲尹。时韩吏部权京尹,左右拥至前,岛具告所以,韩立马良久,曰作'敲'字佳矣。”(见《若溪渔隐丛话》)

又僧皎然以诗名于唐,有僧袖诗谒之。皎然指其《御沟》诗云:“此波涵帝泽。'波'字未稳,当改”僧怫然作色而去。僧亦能诗者也,皎然度其去必复来。乃取笔作‘中’字掌中,握之以待。僧果复来云:“欲更为‘中’字如何?”(皎)然展手示之,遂定交(见《唐庚文录》)。

又晚唐诗僧齐己,携诗诣郑谷,咏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已拜为一字师。(见戴埴《鼠璞》)

又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后圈去,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又黄山谷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日“要”,至“用”字始定(并见洪迈《容斋续笔》卷八)。

又《六一诗话》载陈从易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身轻一鸟口”,其下脱一字,陈因令数客各补一字,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或云“度”,莫能定。后得一善本,乃“过”字。陈叹服,以为虽一字亦不能到。

可见古人作诗对于用字是很讲究的。大凡诗文一句中自有稳当字眼,不善者,往往想不到他。(唐庚、朱子并有此说。)但字有不安时,千万不可放过,有如法家执法,不可轻恕。工夫久了,自然进益。

(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选》作“望南山”。东坡谓“望”字不如“见”字;杜公诗:“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谓鸥鸟出没于烟间,宋敏求《遯斋闲览》以为鸥不能没,当作“波浩荡”,则鸥与水成两橛,神气索然矣。又柳子厚诗:“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柳树烟”周紫芝《竹坡诗话》以为“烟”本当作“边”,因避上文重复作“烟”。不然,则“梦”当改作“处”,“长在”改作“望断”。其实上云梦,下云烟,本写迷离之培,改为“边”字,则肤浅乏味。若改“梦”为“处”,“长在”为“望断”,益直率无蕴藉矣。)

二、炼句

句有瑕疵,则全篇为之累,故作诗者莫不以炼句为尚。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造语不肯平凡的意思。不肯平凡,所以要炼。

现在不妨举此为人传通的名句来看:王赞的“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杂诗》),见称于沈约。谢客的“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自言有神助。鲍照的“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登黄鹄楼》),见仿于盂浩然。(孟诗(早寒有怀》云:“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谢眺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望京邑》),见称于李白。(李诗《金陵城西楼月下》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名句流传,脍炙人口。艺林仿效,传为美谈。但名句本不在多,一二即堪不朽。例如崔信明以“枫落吴江冷”之句出名,品然郑世翼说他余篇不逮,投诸水中,然而“枫落吴江冷”这一句是永远不磨的。(见《唐书.崔信明传》)又如薛道衡以“空梁落燕泥”句,王胄以“庭草无人随意绿”句并遭隋炀帝的妒忌而致杀身之祸(见《通鉴,百八十二大业九年七月)。这两句诗害了两条性命,可是两人的水垂不朽也是为这两句诗。所以张船山《论诗绝句》有云:“人口数联诗好在,不灾梨枣亦流传。”现在举此例子来看,为简省文字计,聊举五言诗为例: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简文帝《折柄柳》)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釉(入若耶澳》)

以上两联同属写景,而前者静中见动,后者动中见静,灵感妙语,无过于此。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杜甫《月诗》)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江亭》)

前者写景,静中见动,后者写景,动中见静,而后者尤能融会。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同写洞庭浩淼广大之状,而气象各各不同。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晓行》)

写旅况只将事实平平说出,而一种难以为怀的情绪,自然表现,真古今不可多得的名句。

此外如林和靖《咏梅》诗只改换江为诗中两个字,改“竹”为“疏”,“桂”为“暗”,成为古今咏梅的绝唱。山谷《快阁》诗有云:“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形容秋天的景象,何

等清空!这两句诗简直可抵宋玉《九辩》一段。至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二句,说者谓十四字中有八层意思。这才真算是干锤百炼的佳句子。总之, 梅宛陵说:“凡为诗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诗炼句,能够如此,便算成功。

三、炼意

袁枚《续诗品 . 崇意》云:“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穿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赵翼《论诗》有云:“满眼生机转化钩,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可见作诗要以炼意为尚。因为意不新奇,便落陈腐,即

使有辞,也是言中无物,况且字句的好坏,全以意为转移,所以这一点比前二点还更重要。现在也举些例子来说:

(一)咏雪之例 《世说 .言语》篇记谢安雪日集诸儿女讲论文艺,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蕴日:“未若柳絮因风起。”而陶诗则曰:“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张打油则曰:“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以上就白生意,有工有拙。

(二)别离之例 《小雁 . 采薇》以杨柳雨雪表示久别;而范云《别诗》则云:“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云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又古诗以熏兰不采,萎同秋草喻婚姻的失时;而谢眺《王孙游》则云:“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以上就花生意,俞出愈奇。

(三)相思之例  徐幹《杂诗》(一作(室思》)有云:“自君之出矣,金翠暗无精。思君如日月,回环昼夜生。”而张九龄复拟之云:“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以上就水月生意,愈出愈新。前者但就相思的情言,后则就相思的人言,是兼用古诗“相思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意思。

(四)叹老之例  杜诗:“衰颜肯更红?”郑谷诗:“愁颜借酒红”而白乐天诗则云:“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东坡《南中诗》则云:“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山谷更进一步云:“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近代某诗家有句云:“老去诗人似残菊,经霜被酒不能红。”以上并就饮酒草木生意,而各极其致。

(五)明妃之例 古今咏明妃者,不可胜数。杜诗《咏怀古迹》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着议论,而意味无穷,堪称绝唱。乐天则云:“汉使若回烦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专就本事设想,亦极清新可喜。王荆公则云:“归来却怪丹青手,人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面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明妃曲》第一首)此又谓昭君之美本非画工所能形容,并非毛延寿之受贿。意又翻新。赵秉文《题明妃出塞图》则云:“无情汉月解随人,羞向天涯照妾身。闻道将军侯万户,已将功业画麒麟。”则又咏其和戎之功,而词旨蕴藉。若杨一清则云:“君王不是无恩泽,妾自无钱买画师”又别有寄托。又一诗云:“骊山举火因褒姒,蜀道蒙尘为太真。能使明妃嫁胡虏,画工应是汉功臣。”翻空出奇。想落天外。是以诗人费在创意。

(六)赤壁之例  古来咏赤壁诗者亦多。杜牧之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人讥其不论孙氏霸业,江东存亡,但恐失了二乔,此真三家村学究之见。二乔被虏,他尚待言?此诗人以小喻大的意思。若袁枚的“汉家大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便微城硫阔。曹氏挟天子以令诸侯,刘祚虽存,实同魏德,何荧火之可言?孙刘合力破曹,刘虽汉室子孙,但此彼以孙为主,孙也不能代表汉德只赵翼?联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两用诗词成语,天渣地设。不但属对工巧、而且曹氏失败的颓丧,周郎得意的雄姿,都跃然可见,真是咏赤壁的绝唱。

四、炼声

诗本韵文,炼声居其要。所以张船山《论诗》有云:“五音凌乱不成诗,万籁无声下笔迟。听到宫商谐畅处,此中消息几人知?”可见声音在诗最中的重要。原因是诗歌本用以协乐。假使被之管弦而声音不滥,则诘屈为病。从前史思明不识文字,忽好吟诗。每成一章,必传驿宣示,皆可绝倒。尝以樱桃赐其子朝义及周挚(一作至),作诗曰:“樱桃一笼子,一半赤,一半黄;一半与怀王(即朝义),一半与周挚。”左右赞美。 或曰:“若改为一半与周挚,一半与怀王,则声韵相叶矣。”史大怒日:“韵是何物!我儿岂可居周挚之下?”(见《安禄山事迹》卷下,(太平广记》四百九十五“杂录”类引《芝田录》。叶梦 得《避暑录话》又作安禄山事。)这虽是一个笑话,但诗必用韵,韵为诗的条件之一,则无疑义。我不是说有了韵就算是诗,而是说无韵则决不是诗,——至少不是中国的旧诗。岂但旧诗如此?凡是韵文莫不如此。从前孙绰作一篇《天台山赋》,很是得意。对范荣期说:“你试把我这赋丢在地下,会作金石之声咧!”我以为所谓金石之声,就是指声调的和谐。所以六朝人对于诗文,便极其讲究声韵,尤其是诗。沈约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姑且不管他,后来律诗的平仄,古诗的音节,却是不可不讲的(参见赵执信《声调谱)诸书)。不消说普通声韵的调叶要注意,至如全平全仄全双声全叠韵乃至一切拗体险韵,足以妨碍自然音节的美的,都所在必避。同时又须利用联绵词(包括双声叠韵及重音)及以声韵为双关的句子来增加音节的美,乃至增加意义深厚的优点。

律诗须讲声律,尽人皆知,故暂弗论,除律诗外,现在分别来说:

(一)古体诗

无论五言古诗或七言古诗都要讲平仄,虽然不如律诗的严格,不如律诗的有规则,但有一句总决:就是凡属古诗,就要避免律诗的句法,尤其两句一联之中绝不得与律诗的句法相乱,这在中庸以前,无不如此。到了元、白诸公便打破此例,如《长根歌》、《连昌宫词》,世人谓其诗日“元和体”。当然“元和体”之得名,原因并不止于此,但毕竟诗格不高。因为他这一体好以律诗的句法来做古诗,尤其以七言古诗为甚,这在音节上已经失了古诗的意义了。至于五七言古诗用拗律句法,是可以的。例如:

1.平平仄平仄(如山谷古诗《上苏子瞎》 云:“江梅有佳实。”)

2.仄平平仄平(如山谷前题云:“托根桃李场。”)

3.仄仄仄平仄(如山谷《大雷口阻风》云:“挂席上牛斗。”)

4.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杜甫《古柏行》云:“大厦如倾要梁栋。”)

5.平平仄仄仄平仄(如东坡《次韵僧潜见赠》云:“独依古寺种秋菊。”)

6.仄仄平平平仄平(如东坡前题云:“要伴骚人餐落英“)

总之,五言古诗拗处在第三第四字上,七言古诗拗处在第五第六字上。这是一个总关键,作古诗者不可不知,只须看看《声诵谱》就会明白的。

(二)拗体诗

梅圣俞有全平全仄诗,赵秉文亦仿之。例如:

未代尔尚在,雨点落未落。梦觉起视夜,缺月挂屋角。

残星横斜河,晨鸡号天风。幽人窗中眠,纱厨明秋空。

姚合有《洞庭葡萄架》诗为双声体(见史绳祖《学斋呫哗》,东坡仿之为吃诗,即“故居剑阁赐锦官”及“郊居江干坚关扃”两首,使口吃人读之,必为喷饭。现在录姚诗于后,以资参考:

葡藤洞庭头,引叶漾盈摇。皎洁钩高挂,玲珑影落寮。阴烟压延屋,濛密梦冥苗。清秋青且翠,冬到冻都凋。

(三)联绵词及声义双关

诗中有用联绵词及声义双关者,例如:

1.《诗. 硕人》末章云:“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氵岁氵岁,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美孽孽。”

2.《古诗》云:“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3.左思《招隐》诗云:“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上四字双声,下“柏”“得”叠韵。杨慎称其五言中用四连绵字,前无古,后无今。)

4.《诗. 小弁》云:“譬彼瘣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5.《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6.魏文帝《善哉行》云:“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7.《续齐谐记. 繁霜歌》云:“日暮风吹,落叶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以上“枝”“知”双关。)

8.江从简(采荷调)云:“欲持荷作柱,荷弱不胜梁。欲持荷作镜,荷暗本无光。”(此本以讥宰相何敬容。“荷”“何”双关,见《乐府诗集》

9.《青溪小姑曲》云:“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按“梁”“郎”声近双关,见《乐府诗集》。)

10.刘禹锡《竹枝词》云:“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按“晴”“情”双关。)

此外《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等曲中以“藕”为配偶之“偶”,“丝”为相思之“思”,“匹”为匹配之“匹”“莲”为爱怜之“怜”,如此者不一而足,民歌中尤乐用之,都是故意利用声音与意义双关,来增加文艺之美的。

以上炼字,炼句,炼意和炼声四点,可谓写作旧诗的四要。我们写作旧诗如果都能把这四点做到了。并且能够像《文心雕龙. 附会》篇所说的:“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本末先后,裁量适当,那么这作品自然是成功的。可是上面四点怎样才能做到呢?在下笔之先,我何尝不晓得诗要炼字炼句和炼意等等原则?但是炼来炼去,总炼不出纯钢来;正如把兵书读得烂熟去打仗,老应用不上,结果老打败仗一样。这个关窍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让我们在下面讨论。

一般人以为有了天才便可以做得出好诗,这话我不能完全承认,因为天才不是作诗唯一的条件。

严羽论诗,本是一位主张妙悟的人,他在《沧浪诗话》里虽然发过“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议论,但他接着就说:“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王渔洋本是附和严氏,主张神韵的诗家,然而也说:“诗本性情,不可不根于学。”

《师友诗传录》载郎廷槐问道:“作诗,学力与性情必兼具而后偷快,愚以为学力深始能见性情。若不多读书,多贯串,而遽言性情,则开后学油腔滑调信口成章之恶习矣。”而王氏答他道:“性情学问,二者相辅而行,不可偏废,学力深始能见性情一语,是造微破的之论“张笃庆(历友)也答他道:“非才无以广学,非学无以运才,两者均不可废。有才而无学,是绝代佳人唱莲花落也;有学而无才,是长安乞儿着宫锦袍也。”张实居(萧亭)也答他道:“‘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为读书者言之,非为不读书者言之也”

根据上面的说法,连主张妙悟主张神韵的人,尚日抱此见解,可见诗之为道,不可以“才情”二字尽之。虽然小说中载有一个胡钉铰,以不识字的人居然学会了作诗(见《南部新书》)。但这话本不可信,即使可信,胡钉铰的诗一首也不传,这就证明他的诗是不行的,至多也不过是张打油一流的诗而已。所以我敢说:作诗只凭一点才情,是绝不可靠的。诸位如果不相信的话,我举出两个证据来:

一个是鼎鼎大名的江淹。他从小就以文章著称,后来不知怎的,才思忽然减退下来,不如从前了。据《南史. 江淹传》中载有两个相类的故事。我就把其中的一个讲一讲吧:江淹有一次在一个亭子里住宿着。忽然梦见一个人,自称郭璞。对他说:“我有一枝笔,多年借给你用,现在该还了吧。”江淹就在怀中摸出一枝五色笔来还给郭璞。说也奇怪,从此之后,江淹再也作不出一句好诗来。当时人都说他才尽了。

诸位要小心!天才原来是靠不住的东西呀!江文涌那么大才的作家,尚且保不住过去的荣誉,何况我们一升半斗的小才呢?再说他的才华所以会退减者,就是因为学问不能增加的缘故,郭璞索还他的五色笔的事,不过是解嘲的话罢了。所以只靠天才,而无学力,终有才尽的一天,诸位富有天才的人们,倘能不断的加以学力,我相信那管生花笔,是可以久假不归的。

还有一个是我的敝同乡,江西金谿人方仲永。他五岁的时候,本来尚未读书,忽然哭起来向父亲耍纸笔。他的父亲是个农民,向邻人借了笔墨纸张。方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取了一个名字。诗的意思大概是说养父母,睦宗族的话。他的父亲拿给阖邻人士传观,哄动一时。从此每作诗,无不立刻成篇,文理大有可观。大家都很奇怪,都送钱与他。于是他的父亲天天带他到人家去宣传,好像是玩猴戏一样,弄得钱财不少,但却不教他正式读书,到了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就远不如前了。再过七年,便浑浑噩噩,与常人无异,从前的聪明不知到那里去了。这人敝同乡王荆公曾亲眼看见过。他的集中有一篇《伤仲永》,便是记载此事的。王荆公在那篇文中说方仲永之通悟过人,是受之于天;然而卒为众人者,就是受于人者(学力)不至的缘故。这也是有才无学,不可久恃的好例证。

照此说来,单有天才而无学力,虽然也可以作得出好诗来,但这天才不能持久,至少作品不能进步,大概是不成问题的事。所以老杜教他的儿子作诗“熟精《文选》理”,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真是经验之谈,不易之论。

又有人以为作诗只要用苦功,苦吟,就可以成功的,这话也不正确。因为若吟不过是诗人写作时的一种习惯,而并非一种预备。这里,我可以举出两位苦吟派来讲一进:

1.古今第一个苦吟家,当推孟郊。

他自己说:“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雠?”(《夜感自鲨),一作《失志夜坐思归楚江》,又作《苦学吟》)所以宋人诗话如魏泰《临汉隐居诗话》等说他的诗,不假琢削,真苦吟而成。其实苦吟只是孟东野作诗的习惯如此,并非他因为苦吟就能作得出好诗。况且孟郊一生都不得志,愁苦二字,每见于辞,看他的《移家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赠别崔纯亮》诗云:“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所以元遗山《论诗绝句》云:“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东坡《夜读孟郊诗》亦云:“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都是指他的叫苦,而非指他的苦吟。

2.第二个苦吟家当算陈师道。

前人诗话载:陈后山平时出门党有诗思,便急归,闭门拥被,卧而思之,呻吟如病者,或累日方起。所以山谷《病起荆江亭即事》诗有云:“闭门觅句陈无已”而元遗山《论诗绝句》骂他云:“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其实他不晓得陈后山作诗的习惯原来如此,别人不晓得他的习惯,看见他蒙着被窝唾在床上,口中不断的咿唔呻吟,常常儿天才爬起来,以为他是病了。等到晓得他是在作诗,那一定会笑他的,并且会疑他这么的写作实在太苦了。所以元好问说他:“可怜无补费精神。”其实他自己并不觉得苦,而且一定感到快乐的。从来作家写作时,奇奇怪怪的习惯很多,欧阳公作文常常要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枕上便与陈后山相同,诸位也许有此习惯。

我想后山的苦吟与李贺觅句和贾岛推敲一样,他们都喜欢骑着一匹毛驴到处夫找诗料,——这是欧阳公”马上“的办法。李贺想到了一句便写下一张条子,放在一个事先预备的锦囊里,归来再慢慢整理足成他。他的母亲骂他非呕出了心不会停止的。

贾岛作诗向来就慢,费劲得很。《北梦琐言》说他;“诗思迟涩,抒轴方得,如‘鸟从井口出,人自岳阳来’,乃经年方遂偶句。”所以陈后山的关着门,蒙着被来哼诗,并不足为奇的。我们要晓得,苦吟只是创作的一种习惯,并非一种预备。诸位倘若有志去写旧诗,倒不妨养成这种习惯,因为这样可以聚精会神的想,栋字炼意,都得这么办。

陆机《文赋》所谓“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所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都是这个意思。若以为用苦吟法便可以作得一手好诗,那便大错而特错。因为孟郊、贾岛、陈师道等人的诗所以作得好,除了性情以外还有学力作后盾,单靠苦吟,如何济事呢?杨慎说得好:“《三百篇》皆民间所作,何尝捻须?不读古而苦吟,捻断数茎骨,何益?”这话诚然不错,但孟郊、震岛的诗决不止是苦吟而成功的。

我们总括上面的意思,就是单有天才,而无学问,是作不出好诗来的;即或不然,但终久才华会有竭尽的一天。单靠苦吟而无学问,也作不出好诗来的;如其不然,那作家必定是一位学力深厚的人。所以炼字炼句炼意炼声都不是根本办法,根本办法还是要有学问。因为没有学问,那些事情都是自说的。

现在我们可以作一个结论:

近代一位大诗家陈伯严先生论诗有这么几句话:

兹事无穷垠,辛勤归自赏。万流互腾跃,真宰终昭朗。要向心地初,灵苗从长养。杂糅物与我,亲切相摩荡。天诱力所到,过取增惚恍。极览廓神照,专气护儿襁。(见《散原精舍诗续集)上《赠胡梓方索题新篇》)

前四句暂且不管。中间四句中所谓心地灵苗,自然是指性灵说,因为诗之为物,是以感情为出发点的。“杂糅”二句是说要把外物和自己打成一片,就是情景交融合中有物的意思。“天诱力所到”是说灵感所及,必须要你的学力到了那种境地。换言之,就是说如果学力没有到某种境地,无论如何,你的灵感也就想不到某种意思。而这点灵感又只限于当前的一刹那间,事后便模糊了,所以说“过取增惚恍”。“极览”句是说要以学问为基础,博极群书,以助长性灵的发展,神明的光大,“专气”句用《道德经》“专气致柔能婴孩乎”的意思,是说要一心一意保持这颗赤子的心。也就是说不要因为学问太博,而致今妨碍你的天真——性情。刘彦和所谓“文不灭志,博不溺心”(《文心雕龙. 情采》篇)与此同意。陈先生这段议论,与今天所讲的大旨相同,所以引出来作一个结论。

1942年12月30日在昆明中法大学讲演稿

(原载(国文月刊)第23期)






上一篇:关于诗国斗争团结和奉献担当的思考
下一篇:写诗笔记三十五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洪亮九牛 2020-5-4 15:37 +1
青竹 2020-4-14 22:04 +1
驴背诗思 2020-2-14 07:42 +1
IN.SPRING 2020-2-7 08:48 +1
三人禾 2020-1-16 22:17 +1
铭心(飞哥) 2020-1-15 08:20 +1
快乐一生 2020-1-3 06:48 +1
爱无释也 2020-1-3 06:26 +1
菜根谭说 2019-12-31 05:35 +1
南院客 2019-12-25 16:23 +1
王多仁 2019-12-25 08:01 +1
嶺西老人 2019-12-25 03:17 +1
叶落无声 2019-12-24 15:08 +1
张忠君 2019-12-24 10:09 +1
百年孤独z 2019-12-24 09:15 +1
了大悟海 2019-12-24 08:18 +1
天下峨眉秀 2019-12-24 06:51 +1
天涯海角 2019-12-24 06:31 +1
小草青青 2019-12-24 05:36 +1
金月浩荡 2019-12-24 05:32 +1
+1
2376°C
5
  • 小草青青
  • 天涯海角
  • 中山双鱼
  • 天下峨眉秀
  • 折花阁主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2019-12-24 05:37:5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给予的又一次学习机会
发表于 2019-12-24 06:32:4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收藏了
发表于 2019-12-24 06:49:4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赵执信(shen一声),“信”常误读,又见其名。
发表于 2019-12-24 07:07:0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师学习
发表于 2020-4-21 20:31:4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读来受益!
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