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诗经.国风》中的“孙子仲”(一)
原创,首发
在《诗经.邶风.击鼓》中
出现了“从孙子仲,平陈与宋”的诗句。在《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中则有“子仲之子,婆娑其下”的诗句。
这种出现于不同“国风”而又是真名实氏,貌似一人的现象,在160篇《国风》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缘何会出现这一反常现象呢?通过对《邶风.击鼓》一诗的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她是真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记述和诉说着自己和同伴们行聘陈,宋等国的故事。因其真人实事,所以别具一格。
大家知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反映了我国有史以来至春秋时期的多方面的历史进程和客观实在!具有极其珍贵,无与伦比的史料价值!其中的《国风》部分,分别来自
西周至春秋时期15个诸侯国或地区的山歌,民谣和极少数的传咏之作,既没有作者署名,也极少有特指
人物,其内容多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描写或述说别人的事情。所以,80%的篇目都存在着关于作者,创作背景,记述对象,思想理念等多方面的争议。
然而,上述的两首诗,虽然也存有争议,却出人意料地不仅暴出了所述人物的真名实氏,还分述了他们的相关活动,如影随形地把两首诗记述的人物合二为一。这既为我们的妍讨提供了方便,又给我们的考证带来了困难!因此,要解析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丰富内涵,就必须要反观历史,倒查根源。下面,先让我们来熟悉一下这两首诗的原文。
《邶风.击鼓》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失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即:
“锣鼓敲得咚咚响,合适的人们应招忙。大家都在筑戚城,我们独自去南方。”
“跟随使者孙子仲,前去聘问陈与宋。不能按期返回家,使人心中甚惆怅。”
“或做客人或自餐,或骑马儿去游逛。丟失马儿到处寻,却见它在林中央。”
“吃喝拉撒在一起,大家结成快活帮;紧紧握住你的手,白头偕老永不忘。”
“要分开吗要分开?分开我就活不爽;永久长吗永久长,久长我又悖爹娘!”
《陈风.东门之枌》的原文: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即:
“东门外的白榆林,宛丘上的柞木林;子仲带的团员们,也在林下玩歌舞。”
“如果赶上喜庆日,南门外的原野上,一些不绩丝麻者,当众即可做歌舞。”
“喜庆即将结束时,男女相拥做惜别;我夸你象锦葵花,你送我花椒一大把。”
诗的原文虽然拗口难懂,但是,不论从其语法,句式或主旨上分析,诗中的“孙子仲”,“子仲”都构成了象孔子、孔丘那样“氏、名连缀”的人名。那么
,这里的“孙子仲”,会不会是经过改氏的孙武仲呢?
循着这一思路,我便认真地妍读起这首诗。结果发现,她真的与姬乙改立孙氏的故事环环相扣,休戚相关呢!例如:
一、从时间上说:
州吁之乱与姬乙改氏都发生于公元前719年,基本上属于“春秋”早期。州吁是卫国44位君主中的第14位,理当属于卫国的早期君主;当时在位的陈桓公则是陈国28位君主中的第12位。也属于陈国的早期君主了。
《邶风.击鼓》是19首《邶风》中的第六首诗,理当属于邶风中的早期诗歌;《陈风.东门之枌》是陈风中的第二首诗,更当属于《陈风》中的早期诗歌了。
二、从地点上说:
州吁之乱发生于朝歌(淇县),姬乙改立孙氏发生于
戚邑(濮阳),两地相距近百公里。并且,在当时交通不便,又有黄河之隔(那时黄河尚未改道)的汛期(州吁之乱在当年的二至九月),再加上州吁故意地封锁消息,致使宫室之乱以及姬乙之父——姬耳生死的消息迟迟未能传出。
另外,从地图上看,当时的陈国就是在卫国的南方。理当行成“土国城漕,我独南行”的直白了。
三、从人物上说:
改氏后的孙乙(武仲),又有使者(领班,团长)的身份,自然会被其随从(队员们)称之为“孙子仲”,而他的那些来到陈国的随从们,自然可以被当地人看着是“子仲之子”了。
四、从事件过程上说:
从击鼓招募&踊跃应征&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婆娑其下”&“爰失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生死契阔,与子成说”&“吁嗟阔兮,不我活兮,吁嗟洵兮,不我信兮。”——
一幅活生生的旅行图,夹叙夹议,记述的清清楚楚,诉说的明明白白!
五、从原因上说:
因为州吁发动了暴乱,导致了姬乙的愤然改立孙氏。因为改立了孙氏,所以要“土国城漕”(提防州吁的镇压)。因为“忧心有忡”,“爰居爰处”,所以才有工夫去“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婆娑其下”。由于大家是“生死契阔”,自然会“与子成说。以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六、结果:
“夏,葬卫桓公。卫乱,是以缓。”
即:公元前718年厦天,安葬了卫桓公。(过去,某些地方有先入殓,后下葬的习俗)
原因是:(去年)卫国发生了内乱。所以推迟了(卫桓公的安葬时间)。
“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
即:当年四月,为了报复去年的“东门之役”,郑国人侵犯了卫国的郊区。
“卫之乱也。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
即:趁着卫国的内乱,郕国人侵犯了卫国。结果,反被卫国人追赶到了郕国国内。(《左传.隐公五年》)
“秋,宋及郑平。七月庚申,盟于宿”
即:这年(公元前716年)秋天,宋国与郑国和好。七月的庚申日,在“宿”地会盟。
“陈及郑平。”
“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
即:陈国与郑国和好。郑国的公子“忽”在周王那里,陈侯想把女儿嫁给他。郑伯答应并订了婚。(《左传隐公七年)
“齐人卒平宋、卫于郑。秋,会于温,盟于瓦屋,以释东门之役,礼也。”
即:齐国人协调宋国,卫国与郑国和好。这年(公元前715年)的秋天相会于“温”地,尔后又到“瓦屋”签订协议。用来平息“东门之役”所结的怨恨。很符合礼仪。《左传.隐公八年》
如上的记述,既证实了州吁叛乱,并诳得陈、宋、蔡等国联合伐郑的历史,又佐证了陈国,宋国,卫国与郑国和好的事实。这里虽然没有提及孙子仲(武仲)的作为,但是正象现在两国建交一样,“签字”的是国家元首,而实际工作的,往往是双方的外交官。
值得一提的是,新继位的卫宣公,虽然是卫庄公的儿子,早年却被当做“人质”寄居于邢国,突然被请回来接收这一乱摊子(忠于国家的良臣或被州吁所杀,追随州吁的奸党或被石碏所逐),其所能依靠的就是象孙乙这样的州吁的反对派了。
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68.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81.png欢迎加入诗歌中国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73.png 欢迎诗友入住诗歌中国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01.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76.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73.png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您加入诗歌中国群里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73.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73.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73.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73.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73.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73.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73.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81.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81.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81.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81.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81.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81.png我以后有机会向您学习了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73.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73.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73.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73.png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_073.pn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