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神通广大,终于找到“斯人”版教材,人教社的解...
每当新学期开始后,老师都会先发放教材,新书拿到手,学生们迫不及待地翻开看看。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是课上学习的重要资料,也是备考时不可获取的材料,就连中考和高考,也是围绕教材进行命题。在学生和老师心中,教材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分歧的时候,一般会到教材上寻找证据,最后也会以教材的知识点为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以教材为中心。可见教材的重要性,如若教材内容出现偏差,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不过教材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材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为了满足日益变化的教学政策,出版社负责人也需要对教材进行推陈出新,不过教材的改动基本不会太大,可即便是一个标点符号,都应该仔细斟酌,因为教材的影响力实在太大。
不知不觉中,语文教材里的“斯人”,变成了“是人”
在学习过程中,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着重要位置,对于里面的名言警句,学生即便毕业多年,也能随口说出几句。还有一些不爱学习的同学,对于书中的经典语句也能背诵不少。
比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就有一句话非常经典,不仅是考试中的常客,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能经常听到,不过有很多家长,在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时却发现,曾经的经典,在不知不觉中变了样。
原来在很多80、90后的记忆中,这篇文章有这样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如今学生的课本中,这里的“斯人”已经改成了“是人”,虽说意思想差不多,但教育应该严谨,还需要弄明白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
家长又查找很多前些年的语文教材,发现里面均是“是人”,难道是自己记忆错乱了?于是将此问题发到网上,问是否有网友跟自己有相同的记忆。没想到绝大部分人都表示是“斯人”,还有很多网友非常确定,当然还有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学的都是“是人”。
有了众多网友的肯定,家长也更加确定,自己当初的教材里面就是“斯人”,于是找到人教社交涉,希望能得到一个说法。人教社给出的回应是,从1961年收录这篇文章开始,都是“是人”,虽然教材曾经改动过,但从未出版过“斯人”,同时还表示“是”和“斯”意思相近,没必要过于纠结。
对于这样的解释,网友显然并不买账,先不说教育的严谨性问题,有很多人可以肯定自己当年学的就是“斯人”,为何出版社却拒不承认?
网友们真是神通广大,终于找到了“斯人”版本的教材
好在有些人喜欢收集收集,将很多小时候的教材都保存得非常好,看到网上关于“斯人”还是“是人”的问题后,索性晒出家里的老教材。
这本由北京出版集团发行的语文教材中,明确写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另外一个网友晒出的教材,是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发行的,上面也是写着“斯人”,说明网友们没有记错,自己当年学的就是“斯人”。
对此网友们纷纷喊话出版社,不是从未有过“斯人”版教材吗?对此,人教社相关负责人的解释又变了,直言:是自己的出版社没有出版过,其他出版社出版过的与他们无关。
与此同时,北京出版集团负责人直接承认,以前确实出版过“斯人”版教材,这种大方承认的态度,与人教社欲盖弥彰的回应形成强烈反差,虽说不同的出版社,发行不同版本的教材,但在回应网友问答时,是否要严谨一些,不要过于敷衍。
教育之事无小事,教材内容更应事无巨细
前段时间,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出现问题时备受全网关注,也让人教社被推上“风口浪尖”,好在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处理,不少负责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虽然学生们用上了新版教材,但家长却不敢疏忽大意,不管是教材,还是课外读物,都要严格把关,即便书中有一些细微的问题,也要及时指出,因为教育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情,不能存在任何的错误和分歧。
对于语文教材中的“斯人”和“是人”问题,家长们也不要过于纠结,还需要以学生目前的教材为主,毕竟在考试中,正确答案还是课本上的内容。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速删)
来源头条号:阿甜教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