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尚客 银牌会员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钓尚客 发表于 2025-2-2 06:12:1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 原创 搜韵工作室 搜韵

蛇年到了,搜韵利用计算机程序,整理了和蛇相关的词汇、典故、比喻、诗选,供各位诗友创作时参考。

别称

玉京子
蛇的别名。唐 裴铏 《传奇·崔炜》:“﹝ 煒 ﹞又问曰:‘呼蛇为玉京子,何也?’曰:‘昔 安期生 长跨斯龙而朝 玉京 ,故号之玉京子。’”

长虫
蛇的俗称。《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那不是长虫,人家都説那是个花老虎。” 周立波 《砖窑和新房》:“月亮照进来,照见桌子底下有盘黑闪闪的东西, 王寿山 伸手去摸,那东西动起来了,并且很快伸成一长条,往门外溜了。王寿山 吓了一跳,原来是一条长虫。” 康濯 《太阳初升的时候·买牛记》:“嗨,你怎么长虫咬一嘴,十年怕井绳啦!”

修鳞
指蛇。唐 杜甫 《义鹘行》:“修鳞脱远枝,巨顙拆老拳。” 唐 杜甫 《万丈潭》诗:“闭藏修鳞蛰,出入巨石碍。”

修蛇
长蛇,大蛇。常比喻坏人。《汉书·扬雄传上》:“屦般首,带修蛇。”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铜头铁额,兴暴皇年;封豨修蛇,行灾中国。” 唐 李白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诗:“修蛇横 洞庭 ,吞象临江岛。”参见“ 脩蛇 ”。

长蛇
泛指大蛇。唐 韩愈 《咏雪赠张籍》:“岸类长蛇搅,陵犹巨象豗。”

王虺
大蛇。《楚辞·大招》:“鰅鱅短狐,王虺騫只。” 王逸 注:“王虺,大蛇也。”

玉虺
大蛇。南朝 梁 江淹 《赤虹赋》:“鰅鱅虎豹兮,玉虺腾轩。” 刘师培 《文说》:“赤豹文貍备其用,灵蛇玉虺记其奇。”参见“ 王虺 ”。

巴蛇
古代传说中的大蛇。《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晋 左思 《吴都赋》:“屠巴蛇,出象骼。” 宁调元 《燕京杂诗》:“巴蛇渐长期吞象, 蜀 帝从今定化鹃。”

青鳞
青蛇。常用以喻刀剑。唐 孟郊 《献汉南樊尚书》诗:“旗影卷赤电,剑锋匣青鳞。”

文蛇
文彩斑烂的大蛇。《文选·张协〈杂诗〉之八》:“ 闽 越 衣文蛇, 胡 马愿度 燕 。” 李善 注:“ 苏武 书曰:‘ 越 人衣文蛇, 代 马依北风。’” 晋 左思 《蜀都赋》:“屠麖麋,剪旄麈,带文蛇,跨彫虎。”《陈书·卢思道传》:“近通旨酒,远贡文蛇。”

丹蛇
赤色的长蛇。古代诗文中多用于描述炎旱苦热。南朝 宋 鲍照 《代苦热行》:“丹蛇踰百丈,玄蜂盈十围。”《云笈七签》卷五五:“丹蛇者,日之精也。” 明 何景明 《忧旱赋》:“诧丹蛇之十围兮,恐文蜮之射人。”

素蛇
白蛇。特指 汉高祖 斩白蛇起义的 白帝 子。唐 李德裕 《冥数有报论》:“ 朝歌 未灭,而 周 流丹乌矣, 白帝 尚在,而 汉 断素蛇矣;皆兆发于先,而符应于后,不可以智测也。”参见“ 素祇 ”。

灵蛇
指传说中衔珠报答 隋侯 的蛇。南朝 梁 沈约 《梁鞞舞歌·明之君四》:“灵蛇及瑞羽,分素復衔丹。” 唐 薛能 《怀汾上旧居》诗:“投暗作珠何所用,被人专拟害灵蛇。” 唐 皎然 《答裴集阳伯明》诗:“珠生驪龙頷,或生灵蛇口。”参见“ 灵蛇珠 ”。

褰鼻蛇
白花蛇的别名。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本草》载白花蛇一名褰鼻蛇,生南地及 蜀郡 诸山中,九月十日采捕之。”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白花蛇》:“蘄蛇,褰鼻蛇。”﹝释名﹞引 寇宗奭 曰:“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纹,以此得名。”

锡蛇
银蛇的别名。中医用为解毒药。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二·金蛇》:“银蛇亦名锡蛇。”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二·金蛇》:“按 刘恂 《岭表录异》云:金蛇一名地鳝,白者名锡蛇,出 黔州 。出 桂州 者次之。大如拇指,长尺许,鳞甲上分金银,解毒之功,不下吉利也。”参见“ 银蛇 ”。

髯蛇
岭南所产大蛇。可入药。《淮南子·精神训》:“ 越 人得髯蛇,以为上肴。” 高诱 注:“髯蛇,大蛇也,其长数丈。”《南齐书·良政传·虞愿》:“郡旧出髯蛇胆,可为药,有饷 愿 蛇者, 愿 不忍杀,放二十里外山中。”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八:“ 九真山 多大蛇,名曰髯蛇,长十丈,围七八尺。”

王蛇
蟒蛇。一种无毒的大蛇。《尔雅·释鱼》:“蟒、王蛇。” 郭璞 注:“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

金蛇
蛇类之一种。体色金黄,故称。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南土有金蛇,亦名蜴蛇……其蛇粗如大指,长一尺许,鳞甲上有金银。解毒之功,不下吉利也。”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金蛇》﹝集解﹞引 苏颂 曰:“金蛇生 宾州 , 澄州 。大如中指,长尺许,常登木饮露,体作金色。”

金星地鳝
金蛇的别名。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金蛇》:“金、银、锡,以色与功命名也。金星地鳝,以形命名也。”

神蜧
郭璞江赋:䖺䗤拂翼而掣耀,神蜧蝹蜦以沈游。注:说文曰:蜧,蛇属也。许慎淮南子注曰:黑蜧,神蛇也。蝹蜦,行猊。

黑花蛇
乌蛇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二·乌蛇》。


描状

蜿蜒、宛延、蜒蜒
龙蛇等曲折爬行貌。唐 刘禹锡 《〈答东阳于令寒碧图诗〉引》:“如青龙蜿蜒,冰澈射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豢蛇》:“蛇乃俯首入东室,蜿蜒移时,其躯始尽。”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海之百灵秘怪,恍惚毕出,蜿蜿蜒蜒,来享饮食。”

勃郁
指龙蛇盘屈的样子。唐 温庭筠 《郭处士去瓯歌》:“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拿。”

蝹蜦
龙蛇行动貌。

钩牙
柳宗元宥蝮蛇文:褰鼻钩牙,穴出榛居;蓄怒而蟠,衔毒而趍。

弃鳞
仲长统述志诗:飞鸟遗迹,蝉蜕亡壳;腾蛇弃鳞,神龙丧角。

因雾而跃
郭璞螣蛇赞:螣蛇配龙,因雾而跃。

以腹当足
小史集雅:蛇豸之属,以腹当足。

无足而行
淮南子:蛇无足而行。

风雷蜕骨
李绅《灵蛇见少林寺》诗:“已应蜕骨风雷后,岂效衔珠草莽间。”

黑质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齧人,无禦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孪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呥舌摇尾
柳宗元《宥蝮蛇文》:草摇风动,百毒齐起。首拳脊努,呥舌摇尾。不逞其凶,若病乎已。

上竹一色
李郢《暮春山行田家歇焉》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蠋隔溪无限情。”

色浑泥涂
柳宗元《宥蝮蛇文》:“曲膂屈胁,惟行之纡。目兼蜂虿,色浑泥涂。”。

睛眸电光
白居易《汉高帝斩白蛇赋》:有大蛇兮出山穴,亘路傍。凝白虹之精彩,被素龙之文章。鳞甲晶以雪色,睛眸赩其电光。耸其身,形蜿蜿而莫犯;举其首,势矫矫而靡亢。

金色照日
《本草》:金蛇,生宾州、澄州,大如中指,长尺许,常登木饮露,体作金色,照日有光,白者名银蛇。

鳞蹙翠光
李绅《灵蛇见少林寺》诗:“鳞蹙翠光抽璀璨,腹连金彩动弯环。”

首如张帽
《酉阳杂俎》:南安蛮江,至五六月,有巨蛇泛江岸,首如张帽,万千蛇随之入越王城。

如百斛船
《武陵记》:壶头山边有石窟,即马援所穿室也。室内有蛇如百斛船大,云是援之余灵也。

借喻

龙蛇字
形容字迹苍劲有力像龙蛇般盘绕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休教那淫词儿污了龙蛇字,藕丝儿缚定鹍鹏翅。」

走龙蛇
形容矫健迅捷的笔势。元 宋方壶 《醉花阴·走苏卿》套曲:“走龙蛇字体儿堪人敬,他诉衷肠表志诚。”参见“ 走蚓惊蛇 ”。

春蚓秋蛇
喻书法拙劣,婉曲无状。语出《晋书·王羲之传论》:“﹝ 萧子云 ﹞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宋 苏轼 《龙尾砚歌》:“麤言细语都不择,春蚓秋蛇随意画。”亦作“ 春蛇秋蚓 ”。明 宋濂 《〈史书会要〉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

长蛇封豕
长蛇和大猪。比喻贪暴者。宋 李纲 《召赴文字库祗候引对札子》:“长蛇封豕,蓄锐深谋,待时而发,其意不浅。” 吴恭亨 《得君复上海书却寄》诗之二:“凶岁大兵俨相接,长蛇封豕欲安归。”参见“ 封豕长蛇 ”。

骇龙走蛇
龙蛇被掠走。形容声势浩大。梁启超 《罗兰夫人传》:“夫人皆为其主笔,呼风唤雨,警天动地,号神泣鬼,骇龙走蛇,而 法国 中央之气象一变。”

蝉蜕蛇解
如蝉脱壳,如龙蛇换皮。比喻解脱而进入更高境界。《淮南子·精神训》:“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忽然入冥,凤皇不能与之俪,而况斥鴳乎?”

握蛇骑虎
北魏 高祖 崩于行宫, 彭城王 元勰 等为防不测,密不讣闻,诏徵 世宗 会驾。灵柩至 鲁阳 ,乃发丧行服。时 咸阳王 禧 疑 勰 有异谋,停在 鲁阳郡 外,久之乃入。谓 勰 曰:“汝非但辛勤,亦危险至极。” 元勰 恨之,曰:“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彦和 ( 元勰 的字)握蛇骑虎,不觉艰难。”见《魏书·彭城王勰传》。后以“握蛇骑虎”喻身处险境。宋 刘克庄 《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词:“记得 太行山 百万,曾入 宗爷 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


典故

汉高斩蛇
汉 刘邦 起事前曾醉行泽中,遇大蛇当道,乃拔剑斩之。见《史记·高祖本纪》。后用以为典。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赞》:“焚鱼斩蛇,异功同符,岂非精灵之感哉!” 唐 薛逢 《送徐州李从事商隐》诗:“斩蛇泽畔人烟晓, 戏马台 前树影疏。”《水浒传》第五九回:“三日之内,早望见那座山,乃是昔日 汉高祖 斩蛇起义之处。”

吐珠、报珠、灵蛇珠、隋侯珠、握灵蛇之珠
据《淮南子·览冥训》“ 隋侯 之珠” 汉高诱 注载, 隋侯 见大蛇伤断,用药敷治,后蛇衔大珠来报。后因以“吐珠”喻报恩。宋 欧阳修 《〈归田录〉自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

蛇雀之报
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隋侯 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以药封之,蛇乃能行,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明月珠。见《淮南子·览冥训》 汉 高诱 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杨宝 幼时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 宝 救之养百余日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以白环四枚相报,并云当使其子孙洁白,位登三事,有如此环。见《后汉书·杨震传》 李贤 注引《续齐谐记》。后以“蛇雀之报”为报恩的典故。宋 欧阳修 《〈归田录〉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

和璧隋珠
和璧指和氏璧。参见「和氏璧」条。隋珠指隋侯救大蛇所获赠的明珠。参见「隋侯之珠」条。和璧隋珠比喻极为名贵的宝物。「隋」文献异文作「随」。唐。张廷圭〈因旱上直言疏〉:「去奇技淫巧,捐和璧随珠,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衔笔
魏志方技传:辂往见安平太守王基,基令作卦,辂曰,床上当有一大蛇衔笔,大小共视,须臾去之也。基问其吉凶,辂曰:直官舍久远,魑魅魍魉为怪耳,大蛇衔笔,直老书佐耳,今卦中见象而不见其凶,知非妖咎之徵,自无所忧也。后卒无患。

辅龙
史记晋世家:文公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子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使人召之,则亡。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群蛇辅龙,以羾天门。

越王弩弦
尔雅翼:中央有枳首蛇。枳首者,歧头盖两头也,大如指,一头无目无口,然两头俱能行。一名越王蛇,亦名越王约发,亦名越王弩弦。旧云见之令人不利,然孙叔敖杀而埋之,亦无它,此未可信也。今生宁国者,黑鳞白章,长盈尺,人家庭槛中,动有数十同穴。又予所见夏月雨后有蛇如蚯蚓大,但身有鳞,蜿蜒而行,其尾如首,不纤杀,亦号两头蛇,则不足为异明矣。

画蛇添足、画蛇著足、莫强安足
《战国策·齐策二》:“ 楚 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餘,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巵,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巵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馀的事,反而有害无益。《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明 王世贞 《绿牡丹诗后》:“因别赋一律书其后,观者勿笑老书生画蛇添足也。”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十:“ 马慕韩 认为应该由他讲的,不料被 宋其文 抢先说了……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画蛇添足,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亦作“ 画蛇著足 ”。唐 韩愈 《感春》诗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鬢雪白趋埃尘。” 李商隐《有感》诗:“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杯弓蛇影、杯蛇、蛇杯、酒中蛇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载:杜宣 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晋书·乐广传》等亦有类似记述。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况杯弓蛇影,恍惚无凭,而点缀铺张,宛如目睹。” 清 黄遵宪 《感事》诗:“金玦厖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咏簪 《武昌两日记》:“当十八的那一天, 武昌 城里,风声鹤唳,杯弓蛇影,惊惊惶惶,比前几日更加厉害。”亦省作“ 杯蛇 ”。明 归有光 《与徐子与》:“以彼机穽可畏,不胜杯蛇之疑。” 明 高启 《次韵杨礼曹雨中卧疾》之二:“何事一春频謁告,只应来辨酒中蛇。”

常山蛇阵
《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刘子翚《洛阳桥》诗:“雄如建业虎城峙,势若常山蛇阵横。”

虺蛇入梦、梦蛇
语本《诗经 小雅 干斯》:「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虺、蛇为阴性的象徵,古代认为是生女孩的预兆。《幼学琼林。卷二。老幼寿诞类》:「梦虺梦蛇,女子之祥。」

龙蛇起陆
《阴符经》曰:“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蛇两首
汉·贾谊《新书》卷六《春秋》: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人闻之,皆谕其能仁也。及为令尹,未治而国人信之。


其它相关知识

巳月不杀
续博物志:巳日巳年不杀蛇。张耒《所居堂后北篱下获二蛇尽放之诗》:“巳月不杀蛇,昔贤有遗告。”

蝍蛆钳带
蝍蛆,蜈蚣。相传岭南一带多大蛇,长数十丈,四处害人。当地居民于是蓄养蜈蚣,专门对抗蛇害。蜈蚣见蛇必纵身一跃,跳到蛇的七寸要害处,再用一对大钳夹住大蛇,吸其精血,至死方休。比喻一物剋一物。《初刻拍案惊奇》卷三:「这数十丈长、斗来大的东西,反缠死在尺把长、指头大的东西手里,所以古语道:『蝍蛆钳带。』盖谓此也。」

不在瑞典
陆龟蒙告白蛇文:惟蛇不在瑞典,虽然,神而且灵,尚矣。

食麈
《山海经》:黑水之南有元蛇,食麈。郭氏传:今南方蚺蛇吞鹿,亦此类也。

食饱蜕壳
《尔雅翼》:“草居,常饥,每得食稍饱,辄复蜕壳。虽复草居,人家时有之。故谚云:‘一亩之地,三蛇九鼠也。’今猫能禁之,又人家畜鹅者,蛇亦不至。”

青丘
星名。属长蛇座。《晋书·天文志上》:“青丘七星,在轸东南,蛮夷之国号也。”

平星
古星名。属角宿。即长蛇座γ、π二星。《晋书·天文志上》:“平星二星,在库楼北,平天下之法狱事,廷尉之象也。” 隋 李播《周天大象赋》:“按三条于平道,宾万国于天门,置平星以决狱,列骑官而卫阍。”


诗选

灵蛇见少林寺
唐·李绅
序:二大松上有青蛇,不知所自。下马之际,忽坠于地,盘结异状,若紫组绶。青光荧射,逼之不怒。问其寺僧,僧云:「尝见。」因令祝以箱奁引之,遂逶迤就器。送寺外,倏忽如失之。

琐文结绶灵蛇降,蠖屈螭盘顾视闲。
鳞蹙翠光抽璀璨,腹连金彩动弯环。
已应蜕骨风雷后,岂效衔珠草莽间。
知尔全身护昆阆,不矜挥尾在常山。


巴蛇三首 唐·元稹
(其一)
巴蛇千种毒,其最鼻褰蛇。
掉舌翻红燄,盘身蹙白花。
喷人竖毛发,饮浪沸泥沙。
欲学叔敖瘗,其如多似麻。

(其二)
越岭南滨海,武都西隐戎。
雄黄假名石,鷣鸟远难笼。
讵有隳肠计,应无破脑功。
巴山昼昏黑,妖雾毒濛濛。

(其三)
汉帝斩蛇剑,晋时烧上天。
自兹繁巨蟒,往往寿千年。
白昼遮长道,青溪蒸毒烟。
战龙苍海外,平地血浮船。


禽兽昆虫之孝十首 其九 蛇宋·林同
(汉窦武母,产武并产一蛇。后,母葬有大蛇出榛莽,以头击柩流血,有哀泣之容)
似有人传讣,来从榛莽中。
叩头至流血,垂泣有哀容。


蛇酒 明·张弼
谁封仲虺醉乡侯,献纳春风百病瘳。
欲向尊前问消息,当时弓影是邪否。


蛇 明·卢守慎
尔生能毒物,尔死能疗人。
利害既如此,天公仁不仁。


十二辰诗 其六 蛇 清·刘天谊
弥觉形堪畏,先时恨弗推。
修鳞当道过,毒口螫人来。
画足真多事,疑弓尚召灾。
郑门妖已作,不俟鲁泉台。


得蛇 当代·陈振家
概无悲悯佛心情,捉得蚺蛇照样烹。
鸡被汝吞难索讨,身遭予手亦公平。
岂饶阴狠李林甫,除却温柔白素贞。
反正神州正横扫,不如作我肚中羹。


操蛇行 当代·张文胜
昊天不吊人间苦,九州何所见汤武。
东门空种五色瓜,那及西江操蛇舞。

操蛇舞,铜山富。
巍巍阿阁埒王侯,铃下雷封何足数。
犹将此术干司空,握蛇何难看骑虎。




上一篇:为什么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是二十四?
下一篇:盘点史上最震撼的十大对联,你觉得哪副对联最妙?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太湖石 2025-2-2 23:32 +1
~王泽晋~翡翠 2025-2-2 08:44 +1
宽龍 2025-2-2 07:58 +1
东方.启明星 2025-2-2 07:49 +1
苏锦乐 2025-2-2 06:57 +1
+1
2881°C
3
  • 摩天居士
  • 闲云孤鹤
  • 钓尚客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5-2-2 07:29:19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关于“蛇”的文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包括蛇的别称、形态描写、借喻、典故以及相关诗歌选段,非常适合作为创作的参考。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蛇在文学中的多样性,也反映了蛇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以下是我对此的几点点评:

1. **别称的多样性**:文中列举了众多关于蛇的别称,如“玉京子”、“长虫”、“修鳞”等,展现了不同文化和时代对蛇的认知。这种多样性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意象和灵感。

2. **形态与动态的描写**:对蛇的状态和动作的描写,如“蜿蜒”、“勃郁”、“呥舌摇尾”等,生动地表现了蛇的特性,这样的细节可以帮助诗人更好地传达情感或描绘场景。

3. **借喻与典故的运用**:文中提到的“杯弓蛇影”、“画蛇添足”等典故和成语,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增加作品的深度与趣味。同时,这些典故也能为创作增添文化厚度,使作品更具历史感和寓意。

4. **诗选中的情感表达**:各个诗人的作品都表现出了对蛇这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和情感。如元稹的《巴蛇三首》呈现出对蛇的恐惧与敬畏,而陈振家的《得蛇》则揭示了更复杂的人性思考。这说明蛇不仅仅是一个动物的象征,它在诗歌中可以承载更深层次的情感与思想。

5. **文化与自然的联系**:通过对蛇的描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如何理解自然与人类共存的关系,蛇在其中常常被视为力量与危险的象征。这对于现代诗人的创作,尤其是生态诗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不仅为创作提供了灵感,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一次深入探讨。建议诗人们在创作时,可以参照这些元素,去探索更为丰富和立体的主题。
——来自诗国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5-2-2 08:47:4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美文,快乐自己一个谢字聊表敬意!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5-2-2 21:10:3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5-02-02 07:29
这篇关于“蛇”的文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包括蛇的别称、形态描写、借喻、典故以及相关诗歌选段,非常适合作为创作的参考。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蛇在文学中的多样性,也反映了蛇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以下是我对此的几点点评:

1. **别称的多样性**:文中列举了众多关于蛇的别称,如“玉京子”、“长虫”、“修鳞”等,展现了不同文化和时代对蛇的认知。这种多样性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意象和灵感。

2. **形态与动态的描写**:对蛇的状态和动作的描写,如“蜿蜒”、“勃郁”、“呥舌摇尾”等,生动地表现了蛇的特性,这样的细节可以帮助诗人更好地传达情感或描绘场景。

3. **借喻与典故的运用**:文中提到的“杯弓蛇影”、“画蛇添足”等典故和成语,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增加作品的深度与趣味。同时,这些典故也能为创作增添文化厚度,使作品更具历史感和寓意。

4. **诗选中的情感表达**:各个诗人的作品都表现出了对蛇这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和情感。如元稹的《巴蛇三首》呈现出对蛇的恐惧与敬畏,而陈振家的《得蛇》则揭示了更复杂的人性思考。这说明蛇不仅仅是一个动物的象征,它在诗歌中可以承载更深层次的情感与思想。

5. **文化与自然的联系**:通过对蛇的描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如何理解自然与人类共存的关系,蛇在其中常常被视为力量与危险的象征。这对于现代诗人的创作,尤其是生态诗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不仅为创作提供了灵感,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一次深入探讨。建议诗人们在创作时,可以参照这些元素,去探索更为丰富和立体的主题。
——来自诗国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