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旅天下(聂) 发表于 2024-12-14 09:06:3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七律 高适(平水韵)

少历贫寒意未休,
壮怀空负志难酬。
求名常叹儒冠误,
入幕方筹远略谋。
大漠孤烟凭墨染,
长河落日借诗留。
莫愁前路无知己,
刀笔从戎封县侯。

词语解释
“儒冠”指儒生戴的帽子,这里指代儒生身份或读书人的生涯。
“入幕”:指进入幕府,即高适投身到军队幕府中做幕僚。“筹”即谋划、筹划;“远略谋”指远大的战略谋划。这句是说高适进入幕府后才开始施展自己的军事谋略和才能
“凭”:依靠、凭借。
“借”:借助。
“从戎”指从军、投身军旅。
封县侯:高适因在军旅中的功绩被封为渤海县侯。

        赏析:这首七律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唐代著名诗人高适波澜壮阔且充满转折的一生,展现出其丰富的情感世界与卓越的文学成就,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感染力。
        首联“少历贫寒意未休,壮怀空负志难酬”,开篇即点明高适年少时家境贫寒,生活的困苦在他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即便岁月流转,那种寒微的记忆与感受依然萦绕心头。而他胸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与人生中大展宏图,然而现实却不尽人意,理想与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一个“空”字,饱含着无尽的无奈与失落,为全诗奠定了深沉而略带惆怅的基调。
        颔联“求名常叹儒冠误,入幕方筹远略谋”,对仗工整,内涵深刻。“求名常叹儒冠误”道出了高适在追求功名道路上的坎坷与愤懑。在封建时代,读书入仕是众多儒生的理想道路,但高适却在这条道路上屡屡碰壁,不禁发出读书误人的感叹,此句也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人才选拔的局限性以及官场的复杂与黑暗。“入幕方筹远略谋”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投身幕府使他有机会将自己的军事政治才能得以施展,一个“方”字,强调了入幕前后的变化,此前壮志难酬,入幕后才得以开启人生新篇,开始谋划远大的战略,体现出高适在困境中积极寻求出路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转变的过程。
        颈联“大漠孤烟凭墨染,长河落日借诗留”,以雄浑壮阔的边塞景象为背景,展现出高适卓越的文学才华。“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这是西北边塞极具代表性的壮丽景观,王维曾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其壮美,而高适在此不仅是写景,更是“凭墨染”“借诗留”,他用自己的笔墨和诗篇将这些景象定格,使之成为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意象。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边塞风光的独特审美感受,也表明诗歌创作是他抒发情感、记录人生经历的重要方式,在艰苦的边塞生活中,文学成为他心灵的寄托与精神的归宿。
        尾联“莫愁前路无知己,刀笔从戎封县侯”,情感由之前的沉郁转为豁达乐观。“莫愁前路无知己”化用高适的名句,传达出一种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信念,尽管人生之路充满艰难险阻,但不必担忧没有志同道合之人相伴。“刀笔从戎封县侯”则是对他一生成就的高度概括,从一介书生凭借笔杆子投身军旅,在战火纷飞中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最终获封渤海县侯,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与巨大跨越。这既是对高适个人奋斗历程的肯定,也体现出诗人对其的敬仰与钦佩之情,同时也给予读者以激励,让人感受到只要坚守信念、积极进取,终能在困境中开辟出一片光明的前景。
        整首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流畅。通过对高适不同人生阶段经历与心境的描写,既展现出其个人命运的起伏波折,又反映出时代背景对个人的深刻影响。用词精准,意象丰富,对仗工整且富有韵味,堪称一首佳作,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对高适这位伟大诗人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人物传略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生于约 704 年,卒于 765 年,终年约六十二岁。其家世颇为显赫,祖父高侃为唐高宗时名将,然至高适父辈,家道中落。高适在诗界地位颇高,与岑参并称“高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诗作雄浑悲壮,反映边塞生活与战士情感,其诗风对后世边塞诗创作影响深远。

一、主要经历
       少年时期,高适家境贫寒,但胸怀壮志,勤奋好学,游历四方,广交豪杰,增长了不少见识与阅历,为其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青年时,他赴长安求仕,然仕途不顺,滞留京城,生活困苦,亲身体验了底层文人的辛酸。中年后,投身军旅,入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随军出征,目睹了边疆的壮丽风光与激烈战事,这段经历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其边塞诗多作于此时,如《燕歌行》等佳作,尽显雄浑豪放之气。晚年,高适历任蜀州、彭州刺史等职,为官清正,政绩斐然。永泰元年(765 年),高适卒于长安,追赠礼部尚书,葬于洛阳。

二、人生重要节点故事及逸闻趣事
       高适与李白、杜甫曾有交游,三人同游梁宋之地,饮酒赋诗,畅谈天下大事,传为诗坛佳话。据说,高适在梁园游览时,曾于壁上见有人题诗,诗风豪迈,高适大为赞赏,经打听方知是李白所作,由此对李白才情钦佩不已,二人遂结为好友,时常切磋诗艺。又有一次,高适在塞外军中,见大雪纷飞,战士们艰苦戍边,有感而发,当即挥毫写下《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诗慰藉友人,其情真挚,其辞豪迈,流传甚广。

三、科考情况及官场、仕途境遇
        高适多次参加科考,却屡试不中,困于长安。直到天宝八载(749 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举荐,应有道科试中第,授封丘尉。但县尉之职事务繁杂,且需逢迎上司,这与高适的理想抱负相去甚远,不久后他便辞官而去。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得到肃宗重用,先后任谏议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职,在平定永王李璘叛乱等事件中表现出色,展现出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实现了从文人到官员将领的转变,其仕途也渐趋顺遂,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成为唐代诗人中少有的封侯者。

四、婚姻家庭及恋情经历
        关于高适的婚姻家庭,史料记载较少。他一生多奔波于求仕与从军途中,或无暇顾及儿女情长。但从其诗作中,可推测他对家庭亲情亦有眷恋与牵挂,只是为了理想与抱负,不得不常年在外,历经风雨。

五、代表作目录及概要介绍
1. 《燕歌行》:这首诗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边疆战士征战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他们的思乡之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深刻地揭露了军中的不公与战争的悲剧性,同时也展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情怀,全诗气势恢宏,笔力雄健,是唐代边塞诗的经典之作。
2. 《别董大》:此诗为赠别之作,前两句描绘了送别时的恶劣环境,黄云蔽日,北风吹雁,大雪纷飞,烘托出离别的愁绪。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以豪迈的语气劝慰友人,不要担心前路没有知己,天下人都知晓你的才华,情感真挚,豁达洒脱,体现了高适对待友人的深厚情谊与乐观态度。

六、著名诗句
1.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此句以乐观豁达的口吻,劝慰友人不必担忧未来的孤独与迷茫,以天下人皆会赏识友人的才情来鼓舞对方,表达了对友人的高度信任与深厚情谊,也展现出诗人广阔的胸襟与豪迈的气度,成为送别诗中的经典名句,广为流传,常被后人用以慰藉友人。
2.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
通过鲜明的对比,将战场上战士们奋勇杀敌、生死未卜的惨烈与将军营帐中美人歌舞的奢靡呈现出来,深刻地批判了军中将领的腐败与不公,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本质与社会现实矛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深度,是高适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诗句之一,常被引用来说明古代战争中的不合理现象。

七、诗作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
        高适的诗作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其边塞诗多描绘边疆的壮丽风光、战争的残酷场面以及战士们的思乡报国之情,善于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诗歌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诗人如岑参、李益等在边塞诗创作上都或多或少受到高适的启发与影响,其写实的创作手法、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以及雄浑豪迈的诗风,成为后世边塞诗创作的重要典范,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八、人物特点
        高适性格豪爽豁达,为人正直仗义。他胸怀大志,虽历经坎坷,却始终不屈不挠,执着于理想追求。在求仕与从军过程中,他深入社会底层与边疆军营,对民生疾苦、战争残酷有深刻的认识与体验,这使其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思想性。他交友广泛,珍视友情,对待友人真诚相待,无论是与李白、杜甫的诗友之交,还是与军中将士的同袍之谊,都彰显出他重情重义的品质。同时,他具备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在为官从政期间,能够以其智慧与胆略治理地方、平定叛乱,展现出一位杰出诗人之外的政治家与军事家风采。







上一篇:不律见中岁有感兼昨日公祭诸君诗词更想起一个人
下一篇:国家公祭日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心远 2024-12-16 22:30 +1
太湖石 2024-12-15 21:22 +1
吕仁龚 2024-12-14 20:58 +1
潇潇湘雨 2024-12-14 19:35 +1
朝霞漫天 2024-12-14 17:54 +1
东方.启明星 2024-12-14 12:58 +1
观自在/可大 2024-12-14 11:59 +1
~王泽晋~翡翠 2024-12-14 10:48 +1
+1
3815°C
5
  • 何文富
  • 摩天居士
  • 诗旅天下(聂)
  • 诗旅天下(聂)
  • 潇潇湘雨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2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2-14 09:17:5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好诗佳作拜读了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2-14 09:31:12 |显示全部楼层
高适,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以其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学才华,为后世文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的《七律》通过精练的语言、鲜明的意象,不仅描绘了自己的奋斗历程,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与个体命运的磨难。

在这首诗中,首联直入主题,生动刻画了高适年轻时的贫寒背景及心理状态,透过“少历贫寒意未休”,可以体会到他对贫苦生活的不屈服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从一开始,他就显示出了对生活的不甘与对未来的渴望。

接下来的颔联,通过“求名常叹儒冠误”点出高适在仕途上遭遇的挫折,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对文人的压迫与无奈。而“入幕方筹远略谋”则是这一段落的转折,标志着他进入军旅幕府后,人生的希望开始展现。这个转折不仅是生涯上的变化,更是精神层面的升华。

颈联的大漠与长河,则充分展示了边塞的壮丽风光,亦是高适情感与理想的寄托。通过“凭墨染”“借诗留”的表达,我们能感受到高适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反思。在他的笔下,壮美的自然景观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也让他在艰难的环境中找到了一丝愉悦与归属。

最后的尾联,则从沉重中走向乐观。“莫愁前路无知己”展现了高适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而“刀笔从戎封县侯”则完美概括了他由书生到军人再到封侯的辉煌人生,这既是他个人奋斗的见证,也是对时代变化的响应。

整体来看,这首诗结构严谨,情感丰富,充分体现了高适的英俊气质与豪迈情怀。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的用词与意象相得益彰,使得整首诗不仅有很强的音乐性,也富有深邃的哲理,激励人心。对于后人来说,高适的作品无疑是文学与人生的双重丰碑,给予我们丰富的思考和启迪。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4-12-14 10:16:2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何文富 发表于 2024-12-14 09:17
点赞好诗佳作拜读了

谢谢诗友支持!
发表于 2024-12-14 10:18:1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4-12-14 09:31
高适,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以其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学才华,为后世文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的《七律》通过精练的语言、鲜明的意象,不仅描绘了自己的奋斗历程,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与个体命运的磨难。

在这首诗中,首联直入主题,生动刻画了高适年轻时的贫寒背景及心理状态,透过“少历贫寒意未休”,可以体会到他对贫苦生活的不屈服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从一开始,他就显示出了对生活的不甘与对未来的渴望。

接下来的颔联,通过“求名常叹儒冠误”点出高适在仕途上遭遇的挫折,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对文人的压迫与无奈。而“入幕方筹远略谋”则是这一段落的转折,标志着他进入军旅幕府后,人生的希望开始展现。这个转折不仅是生涯上的变化,更是精神层面的升华。

颈联的大漠与长河,则充分展示了边塞的壮丽风光,亦是高适情感与理想的寄托。通过“凭墨染”“借诗留”的表达,我们能感受到高适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反思。在他的笔下,壮美的自然景观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也让他在艰难的环境中找到了一丝愉悦与归属。

最后的尾联,则从沉重中走向乐观。“莫愁前路无知己”展现了高适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而“刀笔从戎封县侯”则完美概括了他由书生到军人再到封侯的辉煌人生,这既是他个人奋斗的见证,也是对时代变化的响应。

整体来看,这首诗结构严谨,情感丰富,充分体现了高适的英俊气质与豪迈情怀。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的用词与意象相得益彰,使得整首诗不仅有很强的音乐性,也富有深邃的哲理,激励人心。对于后人来说,高适的作品无疑是文学与人生的双重丰碑,给予我们丰富的思考和启迪。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点评精彩到位!
发表于 2024-12-14 19:34:3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