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书鉴赏 | 李商隐入山访名僧,顿悟人生写下一首诗,看懂受益一生
  • 楼主: 钓尚客 |查看: 3823|回复: 4
钓尚客 银牌会员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钓尚客 发表于 2024-11-27 06:10:1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 迷上诗词

佛说“人生有三苦”。
一苦是你汲汲营营,却始终求不得;
二苦是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偿所愿,却发现不过如此;
三苦是你轻言放弃,历尽千帆后,回首发现原来它那么美。
得不到,不满足,不甘心,所以人生才会那般痛苦。其实归根究底不过是“贪欲”二字罢了。
钱多了还想更多,官大了还想更大,出了名了还想更出名。人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怎么也填不满。
烦恼由心起,凡境皆心造。
这一生,若我们一直困在这两个字里,那么注定是无法快乐的。
大千世界,红尘万丈,人是何其的渺小。这世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得到的。
看淡,放下,人生才会快乐。
就像李商隐所言“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两句出自他的《北青萝》。
全文如下: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诗词翻译:
夕阳落入崦嵫山中,我去探访一位独自住在茅屋中的僧人。
树林落叶纷纷,不知僧人住在何处?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不知走了几重。
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闲适的靠着一枝青藤与他交谈。
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还谈什么爱和恨呢?
这是他在入山拜访名僧,顿悟人生后所写的一首诗,应该算是他最有哲理的一首诗了,你可以不会背,但至少要读一遍。
诗歌首联便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草屋的高僧。
“茅屋”二字突出了僧人生活的简朴,而“孤”不是为了突出僧人的“孤独”,而是为了渲染其住地环境的清幽,以及僧人甘于“孤独”、超脱世俗的精神。
虽然还未见到僧人,但从作者笔下不难看出,这定是一位清修苦行的得道高僧。
接着的颔联描写的是他进山路上所见之景。
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随风飘落的黄叶铺满了山路,在这幽深的密林中,诗人四处张望,却始终找不到僧人的住处,那曲折的盘山路都不知走了几重。
这里连用两个问句“人何在”、“路几何”,突出了僧人住处的偏僻幽静,与开头的“孤僧”相对应,进一步表明僧人远避红尘的清高形象。
而山路如此崎岖,诗人却迎难而上,也表现了诗人求佛问道之决心。
也许真是遇到了烦恼之事,才会如此不畏艰险吧。
接下来的颈联写的是他历尽千辛万苦,见到僧人的情景。
夜幕降临,终于到达僧人的茅屋前,宁静的夜里传来他独自敲磬诵经的声音。
等他诵经完毕,诗人才进屋与之交谈,只见他倚着一枝藤,闲适而安然。
“初夜”一词点明诗人到达茅屋的时间,他是黄昏进山,而此时已是夜里,再一次强调了高僧住处之幽深。
在这荒山野岭,高僧独自居住,却仍不忘诵经,他对佛的虔诚可见一斑。
两人交谈了什么,诗人没有说,只是以“闲”和“藤”来突出高僧的那份淡然情态。
“藤”是指藤条做的手杖,僧人的清苦不言而喻,可是这样清苦孤独的生活,他却能安之若素,怡然自得,高僧的形象就此跃然纸上。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悟。
也许是和僧人交谈后,豁然开朗,也许是为高僧的闲适淡然所折服,诗人最后顿悟人生: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人又何尝不是呢?
世界何其大,人何其渺小。
既然都是微尘,那么为何要一直纠缠在爱憎之中呢?
这是高僧给李商隐的启发,而李商隐又以诗的形式,启迪了后世无数人,这便是诗词的魅力。
虽然李商隐在这次访友中,顿悟人生,写下一首诗道破人生真谛,但其实他这一生其实都没有真正的放下。
无论是仕途,还是爱情,他一直看不透,放不下,所以才会那般痛苦。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说来容易,做来难。但即使再难,我们也该学会看淡,放下。
人生无需过于执着,选择了,努力了,坚持了,便足够了。
至于结果并不重要,问心无愧就好。
愿我们都能真正做到“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上一篇:做人当君子,君子当如竹,一起来品古人的诗中之竹
下一篇:陶渊明最有名的10首诗,闲适美好,藏着你要的诗和远方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心远 2024-12-1 19:56 +1
今夜.启明星 2024-11-27 14:50 +1
东方.启明星 2024-11-27 14:08 +1
观自在/可大 2024-11-27 11:26 +1
太湖石 2024-11-27 10:01 +1
书香 2024-11-27 07:53 +1
+1
3827°C
4
  • 摩天居士
  • 闲云孤鹤
  • 钓尚客
  • 钓尚客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1-27 06:43:19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文字对李商隐的诗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北青萝》这首诗,它不仅描绘了诗人入山访僧的过程,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接下来,我将结合这首诗,简单总结其核心思想。

李商隐通过对“孤僧”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观。他在诗中提到的“世界微尘里”,让人意识到无论生活中如何纷繁复杂,许多事物都是短暂而微小的,因此不值得我们执着于爱与恨。这种认知,是对个人情感的一种释然。

在分析中提到的“烦恼由心起,凡境皆心造”,说明了痛苦与快乐往往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与执念。这与佛教思想相通,强调放下欲望、看淡名利,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平和。

李商隐即使意识到了这种人生真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难以全然放下,这也让他的作品更具人性化和共鸣感。正如你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学习看淡与放下,选择了便努力去做,结果虽不必强求,但问心无愧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你还有关于这首诗或其他诗歌的任何问题吗?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4-11-27 08:44:3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1-27 09:02:2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4-11-27 06:43
这段文字对李商隐的诗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北青萝》这首诗,它不仅描绘了诗人入山访僧的过程,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接下来,我将结合这首诗,简单总结其核心思想。

李商隐通过对“孤僧”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观。他在诗中提到的“世界微尘里”,让人意识到无论生活中如何纷繁复杂,许多事物都是短暂而微小的,因此不值得我们执着于爱与恨。这种认知,是对个人情感的一种释然。

在分析中提到的“烦恼由心起,凡境皆心造”,说明了痛苦与快乐往往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与执念。这与佛教思想相通,强调放下欲望、看淡名利,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平和。

李商隐即使意识到了这种人生真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难以全然放下,这也让他的作品更具人性化和共鸣感。正如你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学习看淡与放下,选择了便努力去做,结果虽不必强求,但问心无愧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你还有关于这首诗或其他诗歌的任何问题吗?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谢谢点评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5-1-12 09:24:1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