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旅天下(聂) 发表于 2024-11-10 22:20:4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古  体  诗
        古体诗又叫做“古风”。自从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后,诗人们仍旧不放弃古代的形式,有些诗篇并不依照近体诗的平仄,对仗和语法,却模仿古人那种较少拘束的诗,于是律绝和古风成为对立的两种诗体。
       古风每句的字数:古风每篇的字数是没有一定的。
(一)四言:四言的古风可认为模仿诗经而作。它在唐人的古体诗中非常罕见。
(二)五言:五言的古风可认为正统的古体诗,因为古诗十九首是五言,六朝的诗大多数也是五言。
(三)七言:七言古诗起源颇晚,而唐宋七言古风的格律又多从近体诗演变而来。李杜的七言古风较为近似古诗的格律。
七言古风句首加“君不见”三字作冒头,可认为一种变体。
(四)五七杂言:七言中杂五言者较多,五言中杂七言者较少。
(五)三七杂言:三七杂言,是七言中稍杂三字句。
(六)三五七杂言:三五七杂言以七言为主,杂以五言和三言。自有五言诗以后,奇数字的句子大约被认为更适合于诗的节奏,所以七言之中往往杂以五言和三言,而不大杂以六言和四言。
(七)错综杂言:所谓错综杂言,是指诗句的字数变化无端,除了七言,五言和三言之外,还有四言或六言的句子,甚至有八九字以上者。此中又可分为两类:
(甲)仍以三五七言为主者。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乙)四六八言颇多者。此类很有散文的气息。如果不是用韵,有些部分简直就是散文。如李白的”蜀道难”。
五七杂言到错综杂言,都是所谓长短句(或称长短诗)。实际上,纯粹五言古风最为常见,纯粹七言古风次之,长短句比较罕见。多数诗人都不喜欢用长短句作古风。例如王维和孟浩然。
至于长短句何处宜长,何处宜短,颇有讲究,大约在篇首用长短句的情形最为常见,篇末次之,中间又次之。
古体诗的用韵(上)  本韵
古体诗的用韵,仍以用本韵为常见。本韵在古风唐人的古体诗中,大约可占半数。现在分平韵古风和仄韵古风,依次加以叙述。
(一)平韵的古风,当其押本韵的时候,所依照的韵部和近体诗完全相同。严格的时候可真严格,连险韵也不让他出韵。
(二)仄韵古风。因为近体诗以用平韵为原则,所以凡用仄韵的诗差不多都是古风。仄韵古风如果系用本韵,仍是以唐韵或广韵为标准,并且依照同用的规矩,也就等于以后代的平水韵为标准。
唐人仄韵古风纯用本韵的情况并不比平韵少。尤其是仄韵字数较少,能不出韵,更是难得。
古体诗的用韵(中) 通韵
所谓通韵,指的是邻韵相通。无论近体诗或古风,都不能随便通韵。
古风的通韵,可以细别为三种:(一)偶然出韵;是全篇用某韵,只有一个韵脚出韵的。这样,作者并非有意通韵,只因它既然是古风,不妨偶然从权而已。(二)主从通韵;以甲韵为主,参杂着少数的乙韵字的,可以称为主从通韵。普通总是以较宽的韵为主,较窄的韵为从。(三)等立通韵:所谓等立通韵,并不一定是两韵的字数完全相等,只是说它们大致相等中。宽韵的字往往比窄韵的字稍为多些。
古体诗的用韵(下)转韵
转韵,在诗经里就有了。唐诗的转韵,可大致为两种:第一种是随便换韵,像古诗一样;第二种是在换韵的距离上和韵脚的声调上都有讲究,这样,虽名为古风,其实已经是一种新的形式了。前者可称为仿古的古风,后者可称为新式的古风。
先说说随便换韵的一种。这种古风如果是五言,又如果平仄多数不近律句,就非常像古诗。如果是七言,若非句句用韵,就不很像古诗。而且在平仄上,它们大多数近似律句,更和古诗的格调相差甚远。只有长短句的格调较为近古,而且长短句大多数是转韵的。随便换韵的古风,就换韵的距离而言,可以说是随意的,没有一定的。但是,有时在没有一定的情形之下,也颇有有意造成的局面,例如在起头或煞尾的地方,只用同韵的两个韵脚。前者可称为促起式,后者可称为促收式。促起式的作用并没有促收式的作用那样明显。据诗论家说,促收易于遒劲。促收式常见于七言古风。
       仿古的古风和新式的古风之间没有截然的鸿沟。但是典型的新式的古风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平仄多数入律;(二)四句一换韵;(三)平仄韵递用。有些古风虽然四句一换韵,却非平仄递用;另有一些古风虽然平仄递用,却非四句一换韵。这些就是介于仿古的古风和新式的古风之间的。
中唐以前,七古极少一韵到底的(柏梁体当然是例外)。只有杜诗的七古有些是一韵到底的。直到韩愈以后,一韵到底的七古才渐渐盛行。这样,就中唐以前的七古而论,转韵的七古才是最普通的一种。仿古的七言诗应该是一韵到底的,因为汉魏六朝的古诗大多数是一韵到底的。新式的七古应该是转韵的,律诗不转韵。转韵的古风应该共用几个韵?这是没有一定的。齐梁以前的古诗往往只转一次韵,因为它们往往超过四句才转韵;齐梁以后,因为喜欢四句一换韵,甚至两句一换韵,韵的数目就多了,最多的可达二三十个韵,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总之,转韵诗在唐以前很少,唐以后却盛行;唐以后,五言转韵也颇少,七言及杂言转韵最多。七言转韵诗,仿古的少,新式的多。
奇句韵和柏梁体
奇句,就是律诗里所谓出句。提到奇句,我们应先谈首句入韵的问题。古风也和律诗一样,五言首句入韵的少,七言首句入韵的多。
五古的首句入韵,比之五律首句入韵更为罕见。七古的首句入韵,比七律首句入韵更为常见。
杂言,如果是以五言或七言(或更多)起首,也是以入韵为常。
在转韵的古风里,每转一韵,第一句总以入韵为原则。非但七古大多数如此,连五古也有一部分如此。(这和五古首句不入韵的习惯恰恰相反。)
五古转韵第一句的入韵还算是随意的,所以初唐和盛唐的五古有一些没有依照这个原则。七古转韵第一句的入韵则几乎是必要的。
柏梁体联句是句句用韵的。既然句句用韵,自然奇句也都有韵。又因为句句用韵,所以一首诗并不一定用偶数的句子。比如柏梁体联句共用二十五句。这种诗对于后世七言古风的影响颇大。诗人们对于七古,有时句句用韵,完全模仿柏梁体,就成为所谓“柏梁体”。有时虽然不是句句用韵,然而用韵不拘于偶句(指一韵到底的七古而言),句子不必是偶数,也是从“柏梁体”脱胎而来,这可称为部份的“柏梁体”。又有时候,突然来一个畸零句,不和别的句子成为一联,也可说是渊源于“柏梁体”的。
下面再谈谈畸零句。畸零句必须入韵。
所谓畸零句,是因为它前面一联的出句不入韵,才显得它是畸零;如果一连两句以上都入韵,而又不是首句或转韵的第一句者,却应该称为独立句。
如果七古用韵,是否就可称为柏梁体呢?七古句句用韵可算是古体了,但不一定是柏梁体。因为柏梁体联句是一韵到底的纯七言平韵诗。所以假使是转韵的七古,虽然句句用韵,也不能称为柏梁体。句句用韵的杂言诗也不能称为柏梁体。句句用韵的仄韵七古也不能称为柏梁体。
真正的柏梁体,自然是句句用韵的、一韵到底的、纯七言的平韵诗。
柏梁体只限于七言,没有五言的柏梁体。有句句用韵的七古,没有句句用韵的五古。七言句句用韵,事实上比隔句用韵的五言诗的音节更促,假如五言也句句用韵,就太促了。所以诗人们即便要创造一种新风格,也不会想到创造句句用韵的五言诗。
柏梁体和转韵的七古,是古风的两个极端。柏梁体的体制最古;转韵七古的体制最新。转韵七古不妨入律,而且多数诗人喜欢使它入律;柏梁体则颇忌入律。柏梁体又忌对仗。
五古的平仄
古风的平仄以避免入律为原则。所谓入律,就是合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如果不能句句避免入律,至少不能让出句和对句同时入律。
古风既然是模仿古诗的,唐以后才有律诗,齐梁以前的诗人怎知道避免入律呢?当然唐以前的诗句无所谓入律不入律。诗人们只是像做散文一样,字的平仄听其自然。
总之,古人并没有着意避免哪一类的平仄形式,其所以很少合于后代的律句者,只是机会使然。但是自从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做起古风来,却真的着意避免律句了。越不像律句就越像古句,至少有些唐人的心理是如此。
五古可分为仿古的五古和新式的五古两种。前者差不多完全不受任何束缚;后者却渐渐形成一种格律。并且后者占了优势。
古风的粘对及其出句末字的平仄
在新式的五言古风中,其粘对和律诗的粘对大致相同。总以第二字为主: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平仄相反,这是对;后一联的出句第二字和前一联的对句第二字平仄相同,这是粘。但是,五古的粘对和律诗的粘对也不尽相同。律诗第二字第四两字平仄都对,五古则第四字可以不管。至于唐以前的古诗,更完全不受粘对的拘束。
在律诗的对仗里,很少有同字相对的情形,而古风同字相对的地方却很多,即在二四六字也可以相对了。如: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但见万里天,不见万里道。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空余床。
古体的绝句
远在近体诗形成之前,已经有了绝句的存在。在唐以后,凡依律句的平仄形式写成的绝句,就可以认为近绝(或律绝);凡不依的,就可以认为古绝。
古体诗的对仗
古风和律诗有一个大不相同之处,就是律诗必须对仗,而古风可以不用对仗。事实上,有些古风是全篇不用对仗的。
自杜韩之后,一韵到底的七古总以完全不用对仗为原则。至于五古和转韵七古,就有些地方是对仗的了。本来,古诗虽不拘对仗,却也不避对仗。古体诗没有避免对仗的必要。恰恰相反,有时候对仗可以增加一种整齐的美。大致说来,对仗和平仄的入律成为平行的发展:越是入律或似律的古风,越是多用对仗;越是平仄仿古,越是少用对仗。五古继承齐梁风格,所以多数诗人喜欢在五古里用对仗;转韵七古也是齐梁遗风,所以对仗也常见。只有一韵到底的七古是一种新兴而又仿古的诗体,所以不大用对仗。总之,古风里对仗的有无或多少,仍旧是新式和仿古两大潮流的分别。
律诗的对仗,中两联为必需的,首联为随意的(五律首联多用对仗,七律罕用)尾联则以不用为原则。古风的对仗却没有一定的位置。大约尾联仍以不用对仗为原则,这样可以表示一篇的终结。其余各联,对与不对,极为自由,并不受任何拘束。
只有转韵七古的对仗,其位置比较固定,尤其是四句一转韵的七古,不用对仗则已,若用对仗,总在每韵的第二联。因为每韵的首句往往入韵,颇不宜于对仗。
律诗的对仗,唯求其工;而古风的对仗,唯求其拙。除了入律的古风喜欢用工对外,在一般古体诗里,诗人们几乎可以说是有意造成古拙的骈语。关于属对的范畴,古风比律诗宽得多。如果拿律诗的眼光看来有些地方简直是对得太勉强了。
这种勉强的对仗,大约可分为四类:
一是完全不伦不类的事物也用为对仗。如:为客成白首,入门嗟布衣。主人炊新粒,行子充夜饥。二是以主从语与等立语为对,如:衣冠半是征战士,穷儒涩作林泉民。行人**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浔阳北望雁鸿回,湓水东流客心醉。三是双字语中,一字对得极工,另一字极勉强。如:偶同静者来,正值高云闲。中酒朝眠日色高,弹棋夜半灯花落。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四是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这本是律诗里所容许的对仗法。但是是它在古风里更显得随便,标准更宽。往往以名词与形容词相对,或者与动词相对。如;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晓碧流视听,夕清X衣袍。高论动侯伯,疎怀脱尘喧。
另一种拙对是半对半不对:可分为上半对,下半不对;下半对,上半不对;中间对,两头不对。
唐人的古风里,许多这种对仗法,因为这正是古风之所以别于律诗的一个特征。




上一篇:​读王力《汉语诗律学》札记(六)
下一篇:品读孙礼昌先生《纸上故乡》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潇潇湘雨 2024-11-12 06:13 +1
东方.启明星 2024-11-11 13:45 +1
宽龍 2024-11-11 07:48 +1
梨花微雨!! 2024-11-11 02:45 +1
太湖石 2024-11-10 23:29 +1
+1
3062°C
2
  • 闲云孤鹤
  • 潇潇湘雨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2024-11-11 11:35:3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11-12 06:13:5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