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旅天下(聂) 发表于 2024-11-6 08:53:0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汉语诗律学》是第一部从语言学角度全面、系统、详尽地阐述古今诗歌格律和语言特点的著作,并且对于汉语诗律的一般常识和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均有涉及,无论是对于诗词教学,还是诗词创作或研究,该书都是必备的参考书。

导言:   
       平仄和对仗:平仄和对仗,是近体诗中最讲究的两件事。
       平仄是一种声调的关系。汉语里共有四个声调,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三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上”字应该指的是升,“去”字应该指的是降,“入”字应该是特别短促。仄声就是上去入三声的总名。而平声则自成一类。
       依照近体诗的规矩,是以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平仄递用。假定一句诗的第一第二字都是平声,那么,第三第四字就应该都是仄声;如果第一第二字都是仄声,那么第三第四字就应该都是平声。
       平仄递用也就是长短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
汉语近体诗中的仄仄平平乃是一种短长律,平平仄仄乃是一种长短律。
       五言古诗虽不很讲究平仄,但五平调或四平调仍是要尽可能避免的,否则就嫌单调了。 五仄调或四仄调比较地多见,因为仄声还有上去入的分别,它们或升或降或特别短促,就不十分单调了。
        近体诗喜欢用平声做韵脚,因为平声是一个长音,便于曼声歌唱的缘故。
        对仗,大致说起来,就是语言的排偶,两两相对的语句叫做“对仗”。
        近体诗的对仗必须避同字,还必须讲究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对仗有宽对和工对之分。宽对只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就成。工对必须把事物分为若干种类,只用同类的词相对。
        第一章  近 体 诗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它是和古体诗对立的。唐代以后,诗的形式逐渐趋于统一,对于平仄、对仗和诗篇的字数,都有很严格的规定。这种依照严格规律写出来的诗,是唐以前所未有,所以后世叫做近体诗。
       近体诗大致可分为三种(一)律诗;(二)排律;(三)绝句。
                第一节律诗
        律诗的意义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
律诗的格律最主要的有两点:1,尽量使句中的平仄相间,并使上句的平仄和下句的平仄相对(即相反);2,尽量多用对仗,除句首两句和末两句外,总以对仗为原则。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
        五言律诗:除平仄和对仗的规律之外,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每首八句,共四十个字。第一三五七句不入韵,第二四六八句入韵,这是正例;但也有首句入韵者,这是变例(这种正变之分是从唐人五言律诗中统计出来的,以多见者为正,少见者为变)。
       七言律诗:除平仄和对仗的规律之外,七言律诗也还有两个规律。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共五十六个字。
       第一二四六八句入韵,第三五七句不入韵,这是正例;但首句也有不入韵者,这是变例。
        五言律诗首句,和七言律诗首句恰恰相反:前者以不入韵为常,后者以入韵为常。
       五律和七律中,都偶然有一种“三韵小律”。三韵小律就是六句(首句就是入韵也不计)。这样,五言小律就只有三十个字,七言小律就只有四十二个字。
       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一些六言律诗,每首四十八个字。
       五七言三韵小律和六言律诗都是很罕见的形式。所以略为提及。
提及几个诗人们的术语:凡两句相配,叫做“一联”。第一句和第二句叫做首联;第三句第四句叫颔联,第五句第六句叫颈联;第七句第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第二节 排律
       排律就是十句以上的律诗。排律就是一直排比下去的意思,只有末两句不必对仗,首两句也偶然可以不对。总之,排律就是普通律诗的延长。它的一切规律都必须以普通律诗为标准。
       关于排律的韵数,普通总喜欢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六十韵等;超过六十韵以上,往往索性凑成一百韵(二百句,一千字)。
        就通常说,排律只限于五言。也有极少数的七言排律。有些五言或七言诗貌似排律,但实际是古风,因其并不合律诗格律。
              第三节绝句
       绝句字数恰等于律诗的一半。律诗八句,绝句只有四句。这样,五言绝句共二十字;七言绝句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以分为四类:
       1,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的(全首不对仗);
       2,截取律诗的后半首的(首联用对仗);
       3,截取律诗的前半首的(末联用对仗);
       4,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的(全首用对仗)。
       第一类的绝句最为常见:律诗的首尾两联都可以不必对仗,而绝句正是不用对仗者居多,尤其是七绝。第二类第四类次之,第三类最少。
       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而成的(全首不用对仗),这一类七绝较多;因为五绝首句以不入韵为正例,而其首联又是以用对仗为较常见的。      
       截取律诗的后半首而成的(首联用对仗)。这一类以五绝较多,因为七绝首句以入韵为正例,而其首联又是以不用对仗为正例的。
       截取律诗的前半首而成的(未联用对仗),这一类五绝和七绝都颇为罕见。
       截取律诗的中两联而成的(全首用对仗),在这一类中,五绝颇为常见,其数量差不多和第二类的五绝相等;七绝较为少见。有些七绝属于这一类的,首句便不入韵。
       五绝的首句也像五律的首句一样,以不入韵为正例,所以较宜于对仗,而第二类和第四类的五绝比七绝较多(因为这两类的首联是用对仗的)。
       七绝的首句也像七律的首句一样,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不过,七绝的变例比五绝的变例为多。这因为绝句虽不一定要用对仗,但当其用对仗的时候,总喜欢用于首联(第二第四类);若首句入韵,则为韵所拘,对仗不容易,所以诗家们倾向于不使首句入韵。
       绝句应该分为古体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
       1,古体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有平韵,有仄韵(仄韵也许比较多些),句中的平仄不受律诗平仄规律的限制。
       2,近体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后,在原则上只有平韵(仄韵罕见),句中的平仄受律诗平仄规律的限制。
       由此看来,古体绝句只是最简短的古诗;唐以后的诗人依照古体所作的绝句,可以称为短篇的“古风”,亦称“古意”。实际上,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是相当清楚的,这主要条件就是它那平仄的严格的规律。我们不要看见了二十个字就归入近体诗的五绝,二十八个字的归入近体诗的七绝,有些却是应该归入“古风”里去的。
      声调四谱把绝句分为三种1,律绝;2,古绝;3,拗绝。其所谓“拗绝”实在是失粘失对的”古绝“,和失粘失对的”律绝“,所以实际上只能分”律绝“和”古绝“两种。
      绝句虽可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种,但是,既然普通都把它归入近体,我们就不妨从权,把近体绝句简称为绝句,至于古体绝句,我们索性就把它归入古风,不为它另立名目了。

( 王力(1900 年 8 月 10 日 - 1986 年 5 月 3 日),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他是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经历:

       求学经历:1926 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赵元任。1927 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1931 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任教经历: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1954 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去世。曾任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在北大曾兼任汉语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务。

       王力在语言学方面的成就斐然:

       著作等身:他的语言学专著有 40 多种,论文近 200 篇,共约 1000 万余字,内容几乎涉及语言学各个领域,且具有开创性。其代表作包括《汉语史稿》《同源字典》《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等。
        诸多开创:他将传统的“小学”(语文学)和现代语言科学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做到创新与求实相结合、渊博与专深相结合。例如,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他摆脱西洋语法的束缚,历史地、求实地研究汉语自身特点;在古韵研究上,提出了“脂、微分部”说等独到的见解。

       他所著的《汉语诗律学》成书于 1958 年,是研究汉语诗律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分为“导言”和“本论”两部分,详细阐述了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等知识,对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供了丰富的例证。

       王力还致力于语言文字的应用,在文字改革、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捐献《王力文集》的稿费,设立“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自 1986 年开始评选、颁发。他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深受学界的敬重和赞誉。)





上一篇:苏轼最奇怪的一首诗,诗的首句和尾句相同。
下一篇:十首诗词说“洞房”,柔情蜜意尽在不言中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东方.启明星 2024-11-6 12:29 +1
~王泽晋~翡翠 2024-11-6 10:46 +1
观自在/可大 2024-11-6 10:13 +1
宽龍 2024-11-6 09:45 +1
太湖石 2024-11-6 09:01 +1
+1
3885°C
2
  • 何文富
  • 闲云孤鹤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2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1-6 09:46:4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好诗佳作拜读了
发表于 2024-11-7 06:41:4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