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诗草 发表于 2024-9-19 10:04:1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四十四章《知止不殆》

【诗说】
名利既为身外物,
缘何难舍亦难分?
贪心不足蛇吞象,
慧眼常观水与云。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诗释】
一问名声与身体,
谁更亲来谁更爱?
二问身体与钱财,
谁更宝贵不可再?
三问获得与失去,
焉知是福还是灾?
过分爱惜必然造成更大的破费,
过多储藏必然带来严重的损害。
所以知足而免受耻辱,
适可而止则远离危殆,
从而处在长久的安全地带。

【小思考】
        如此经典三问,应是世人都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静而反思,道理似乎都懂:名利身外物,钱财若浮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等。但当身处其境时,往往又会忘乎所以,或知易而行难。何故?皆因人生在世,自身与名利、得失,总是剪不断理还乱,犹如量子纠缠,形影相随。
        其一,人类有别于动物,身与名即使不是与生俱来,也是伴随终身的社会特征。自尊心、虚荣心、攀比心,心心念念,自身名声谁不珍重?从杜甫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到李白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身与名俨然是联体儿,实难割舍。
        其二,身体生存的物质基础也离不开货(钱财物)的支持,而货的获得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去实现。两者皆可爱,缺一不可,教我如何放得下?
       其三,得与失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似得而若失,若失又似得,人们总在取舍之间做选择。得失相依,利弊互存,似乎无关对错。
        基于此,老子告诉我们一个必然逻辑: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凡事都有成本代价,收益与风险总成正比。而智者多会知足、知止,故能不辱、不殆。明哲而保身,不失为长久可安之计。即使以逐利为唯一目的股巿里,不是也有适时止盈、止损之说吗?故曰:知足之足,常足矣!

【联语】
名货缠身谁可脱?
知行止足尚能安。







上一篇:秋分
下一篇:君早行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韦素练 2024-9-20 08:49 +1
太湖石 2024-9-19 23:23 +1
吕仁龚 2024-9-19 17:28 +1
梨花微雨!! 2024-9-19 14:14 +1
渔歌子 2024-9-19 12:26 +1
孤岛井蛙 2024-9-19 11:14 +1
雨后笋 2024-9-19 10:43 +1
蓝逸 2024-9-19 10:42 +1
致青春 2024-9-19 10:33 +1
梁焕群 2024-9-19 10:13 +1
+1
3233°C
2
  • 蓝逸
  • 致青春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2024-9-19 10:42:4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226

积分
发表于 2024-9-20 12:48:2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