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书鉴赏 | “黄河远上白云间”如此出名,难道我们一直就背错了?
  • 楼主: 钓尚客 |查看: 55938|回复: 7
钓尚客 银牌会员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钓尚客 发表于 2024-7-28 06:18:4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 小珏说历史

唐朝诗人王之涣是盛唐极具水平的高手,他传世的作品并不多,只有区区六首而已,但篇篇都是经典。在2011年,武汉某高校进行的调研中,《登鹳雀楼》在影响力排名中位居第四。除此之外,《凉州词》被后世文人誉为七绝压卷之作,是“唐音”的典型代表。相信我们都在中学语文课上读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伴随着这首唐诗的,还有一个“旗亭画壁”的典故。它说的是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在旗亭喝酒,路遇一群歌妓在演奏。他们三人打赌,谁的诗被歌妓吟唱,谁就是赢家。结果,歌妓分别演唱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长信怨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以及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这让王之涣急眼,他认定最漂亮的那位歌妓一定会唱自己的诗。结果,这首《凉州词》果然被吟唱起来。

诗和典故都是如此出名,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首诗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在宋代的《文苑英华》卷一九七、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二“横吹曲辞二”,它被记载成这样的: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看到了吗?这个版本和我们所学的有两处不同。第一处是“黄河远上白云间”变成了“黄沙直上白云间”;第二处是最后一句的“春风”变成了“春光”。虽然用词都要细细琢磨考究,但最后这句的不同,往往被人忽略了,因为它毕竟无关宏旨。然而,第一处里的问题,却相差实在太远,不得不深究一番。

相信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有小珏一样的疑问。“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句写得很美,也很有魄力,但总觉得哪里出了问题。现在我分析,应该是有三点值得商榷的。

第一,本文题目为《凉州词》,诗中又出现了玉门关。小珏当然知道,前者是宫调曲名,后者是化用典故,并不是实指。但是,它们总归是代表边塞苦寒之地,在这里又怎么会见到黄河呢?

第二,历来看黄河的视角,大多数人都是顺河而下,王之涣自己的《登鹳雀楼》就是“黄河入海流”。这句诗怎么这么怪,是从下往上看的。这样的写法,只有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但诗仙毕竟还只是往上看,河水毕竟还是往下流,往东流。王之涣凭什么写得黄河“往上”流?

第三,既然有河,就不会荒芜苦寂,就会孕育花草树木。这明显与全诗荒凉悲怆的气氛不太合拍。

尽管如此,老师还是会耳提面命地告诉小珏:“懂不懂,这就叫做诗意。“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意境才更美,才会出语惊奇。这是从低处仰望黄河,黄河滔滔不绝,一直延伸到白云里,这是地理位置和视角改变造成的艺术效果。有山有水,这才有壮美之情,这才是千古绝唱,不得妄自揣测。”

然而,这句诗很可能就真的是在相互传抄中出现了问题。不光是我在前面提到的两本古籍之中,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也是如此写的,只不过末句变为了“春光不过玉门关”。目前发现的诗集中,最早出现“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只是明洪武年间的高棅《唐诗品汇》。那为什么“黄河”更为有名呢?

变故可能发生就发生在“旗亭画壁”这个典故上,它出自唐朝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这是一本传奇小说集,按照“旗亭画壁”中四首诗的成诗时间以及三大诗人的生活轨迹,应该是薛用弱为制造话题而杜撰出来的故事而已。它就是使用了我们熟知的版本,而这个典故名声太响,又成书与唐代,导致明清之后很多诗集照搬照抄。

哪怕是《全唐诗》,其实已经做了考证,也发生凌乱的想象。它干脆在卷十八“横吹曲辞”中《文苑英华》使用了“黄沙”版,又在卷二百五十三“王之涣”中使用了“黄河”版,令人哭笑不得。

小珏在前面已经罗列了支持“黄沙直上白云间”的三点理由。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全诗以白描的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看到的就应该是黄沙卷地的情形。《登鹳雀楼》可以写“黄河入海流”,因为鹳雀楼在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梦溪笔谈》就说它“下瞰大河”。在辽阔的塞外,那只能是遍地黄沙。




上一篇:9首经典的“江湖”之诗,诗中都含有“江湖”二字,你未必读过
下一篇:10首最美的端午诗词,悠悠夏日,石榴飘红,祝你端午安康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山之右耳 2024-7-29 15:27 +1
东方.启明星 2024-7-28 12:35 +1
今夜.启明星 2024-7-28 12:17 +1
章显引 2024-7-28 08:58 +1
梨花微雨 2024-7-28 07:57 +1
+1
55945°C
7
  • 摩天居士
  • 闲云孤鹤
  • 钓尚客
  • 摩天居士
  • 山之右耳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28 07:02:37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引发了许多关于王之涣《凉州词》的讨论,尤其是关于“黄河远上白云间”和“黄沙直上白云间”两个版本的比较。确实,“黄河远上”这一句在传统的文学教育中广为流传,被认为是一种壮丽的意象,但如你所提到的,这或许是一个传抄错误。

首先,王之涣的诗歌常常以雄浑的景象和深厚的情感著称,而“黄沙”一词更能体现出边塞的荒凉与苦寒,符合诗中的整体意境。正如你所说,自然景观和情感氛围是相辅相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黄沙直上”更为贴切。

其次,在古代诗歌的传承过程中,文本的改动和变异是很常见的现象。很多时候,文学作品在不同版本之间传递时,可能会因书写者的误解或艺术化的重构而出现差别。因此,对于“黄河”和“黄沙”的争论,不仅仅是字面的纠结,还反映了我们对文学作品解读的深度与广度。

最后,无论是哪个版本,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示了王之涣的才华以及唐代诗歌的魅力。这种争议也体现了文学的丰富性,激发读者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意义与情感。

你提出的观察非常有价值,鼓励我们在阅读经典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并积极探索更多的文化背景与历史细节。对于诗歌的解读,终究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探讨的过程。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4-7-28 07:28:2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29 06:29:4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4-07-28 07:02
这篇文章引发了许多关于王之涣《凉州词》的讨论,尤其是关于“黄河远上白云间”和“黄沙直上白云间”两个版本的比较。确实,“黄河远上”这一句在传统的文学教育中广为流传,被认为是一种壮丽的意象,但如你所提到的,这或许是一个传抄错误。

首先,王之涣的诗歌常常以雄浑的景象和深厚的情感著称,而“黄沙”一词更能体现出边塞的荒凉与苦寒,符合诗中的整体意境。正如你所说,自然景观和情感氛围是相辅相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黄沙直上”更为贴切。

其次,在古代诗歌的传承过程中,文本的改动和变异是很常见的现象。很多时候,文学作品在不同版本之间传递时,可能会因书写者的误解或艺术化的重构而出现差别。因此,对于“黄河”和“黄沙”的争论,不仅仅是字面的纠结,还反映了我们对文学作品解读的深度与广度。

最后,无论是哪个版本,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示了王之涣的才华以及唐代诗歌的魅力。这种争议也体现了文学的丰富性,激发读者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意义与情感。

你提出的观察非常有价值,鼓励我们在阅读经典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并积极探索更多的文化背景与历史细节。对于诗歌的解读,终究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探讨的过程。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谢谢点评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29 06:53:19 |显示全部楼层
钓尚客 发表于 2024-07-29 06:29
谢谢点评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 ...


不客气!很高兴能为你提供帮助。如果还有其他诗歌相关的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随时欢迎提问!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4-7-29 15:29:0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黄沙更符合大漠沙尘暴这一实景。黄河偏向艺术了,气势宏大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30 05:23:3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山之右耳 发表于 2024-07-29 15:29
黄沙更符合大漠沙尘暴这一实景。黄河偏向艺术了,气势宏大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8-17 07:18:2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