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BS
导读
Guide
最新
精华
诗国学堂
诗国APP
AI问答
AI生图
AI格律检测
AI音乐
统计
AI文库
AI聊天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登录:
清风文学
窗口
公告(必看)
活动
原创区
古典诗词
现代诗歌
楹联书画
遗珠阁
学习区
热门话题
诗书欣赏
诗人故事
诗歌讲义
站务区
管理圆桌
站务
最新回复
最新精华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诗书鉴赏
| 品读唐宋诗词|唐诗《过勤政楼》
楼主:
袁方铭
|
查看: 49014
|
回复: 0
清风文学
›
学习区
›
诗书鉴赏
›
品读唐宋诗词|唐诗《过勤政楼》
品读唐宋诗词|唐诗《过勤政楼》
[复制链接]
袁方铭
当前离线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袁方铭
金牌会员
主题
好友
5万
积分
袁方铭
发表于 2023-9-1 16:06:56
显示全部楼层
|
查看:49014
|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作者:刘勇刚
来源:扬州学习平台
《过勤政楼》
[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赏析:勤政楼即“勤政务本之楼”,建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是玄宗处理朝政,举行国家大典的地方。千秋佳节本是玄宗的生日,也是臣民一年一度的节庆。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与民同乐,批准宰相的奏请,定他生日这一天为千秋节,诏告天下。千秋佳节勤政楼会举办隆重的庆典。群臣进献万寿酒,王公外戚进奉金镜绶带,老百姓敬献承露丝囊。
“承露丝囊”是有出典的。据《续齐谐记》记载:弘农郡有一个人叫邓绍,他曾经在八月的某个早晨到华山采药,看见一个童子拿着五彩囊,承接柏叶上的露水,不一会儿五彩囊就盛满了露珠。邓绍觉得有点奇怪,就问童子:“你用丝囊承接露水做什么用呢?”童子回答:“赤松先生用露珠明目。”赤松先生就是赤松子,他在传说中是天上管布雨的神仙。童子说这丝囊接露水是给赤松子明目、保护视力用的,说完就不知去向了。“承露丝囊”后来在民间就流传开来,形成了民俗,荆楚一带每年八月十四这一天以锦彩做成眼明囊,亲友之间互相赠送。唐玄宗生日就在八月,臣民给他进献“承露丝囊”,就是祝愿他眼亮心明,万寿无疆。然而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被迫成为太上皇,大权旁落,千秋节也就名存实亡了,往年臣民进献的礼物“承露丝囊”早已不见了踪影。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是写勤政楼下眼前之景。“紫苔”是苔藓的一种,开紫色的花,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金铺”是大门上的装饰物,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金铺就是用铜做的或镀金的。这两句表面上写实景,意思是说紫苔任性地生长,似乎偏偏它得到上天的眷顾,在雨水的滋润下,长势旺盛,都已经爬到大门的金铺上了。紫苔爬上金铺,当然是诗人夸张的说法。
那么,杜牧写《过勤政楼》这首诗,照理要从勤政楼本身着笔,可他偏偏从不起眼的紫苔入手,他想表达什么呢?一句话,感伤失意的心情。紫苔的繁茂反衬的是大唐的衰落,紫苔越是无拘无束地生长,越能反衬出勤政楼的荒凉。小中可以见大。当年的“勤政务本之楼”已经成为前朝的遗址,人迹罕至,千秋佳节的举国欢庆也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
责任编辑:李东佳
来自安卓APP客户端
上一篇:
是诗词,打开更辽阔的精神世界
下一篇:
品了这几首诗,你会知道:承诺不及久伴,懂你最是情深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
登录
/
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极品酝酿
2023-9-3 08:46
+1
太湖石
2023-9-3 01:19
+1
冰心陈
2023-9-2 13:27
+1
豐達
2023-9-2 13:24
+1
悟空无
2023-9-2 10:25
+1
冰心玉蝶
2023-9-2 10:12
+1
飘逸书生
2023-9-2 09:16
+1
诗草
2023-9-2 06:38
+1
今夜.启明星
2023-9-1 22:40
+1
东方.启明星
2023-9-1 22:35
+1
金祥文
2023-9-1 18:22
+1
洋河居士
2023-9-1 16:08
+1
+1
49014°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下载论坛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发表查看作品!
精华作品,尽在诗歌中国!
致母亲
[
新诗/现代诗
]
浅浅的爱深深的情
[
新诗/现代诗
]
活在当下
[
新诗/现代诗
]
和心爱的人植物园赏花
[
新诗/现代诗
]
植物园的芍药梦
[
新诗/现代诗
]
亲爱的你是我一辈子深爱的人
[
新诗/现代诗
]
立夏
[
新诗/现代诗
]
相思病
[
新诗/现代诗
]
真正懂你的人
[
新诗/现代诗
]
桃花山公园
[
新诗/现代诗
]
最美是你真爱是你
[
新诗/现代诗
]
我喜欢你
[
新诗/现代诗
]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新诗/现代诗
古典诗词
AI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个人中心
个人中心
登录或注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
签到统计
|
申请友链
|
Archiver
|
手机版
|
诗歌中国app
|
RSS订阅
|
Powered by
清风文学
with Discuz! X3.4 |
TingYuXuan
™ FREE template Designed by vr4u, Do NOT for commercial use
Copyright © 2012
清风文学
(
粤ICP备13061499号
)
|
粤公网安备44011502000648号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