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书鉴赏 | 王昌龄最著名的一首诗,戳中了多少无知少女的心,成为了千古名作!
  • 楼主: 袁方铭 |查看: 519|回复: 0
袁方铭 金牌会员

主题

好友

5万

积分
袁方铭 发表于 2023-3-2 15:05:5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读国学诗词
发表于广西

只羡鸳鸯不羡仙,但是在夫妻之间,

王昌龄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自小出生贫寒,靠着每日农耕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之后靠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一生也是坎坷不已,最后还被闾丘晓所杀。王昌龄最著名的要数他的边塞诗了,但是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则是他的一首《闺怨》诗。全诗如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

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
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
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
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咔即娇人。
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
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

不难看出,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受到了谢诗的影响。王昌龄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  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

“闺中少妇不知愁”,闺中的少妇从不知忧愁,“春日凝妆上翠楼”春季的一天梳妆打扮后就登上了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突然看到田间小路的杨柳青青,“悔教夫婿觅封侯”,后悔让夫君为了封侯去作战。

闺中少妇为何不知愁?第一是性格使然,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在家衣食无忧,从第二句可以看出,她住的是高楼大院,想必是个大户人家,平日里吃饱喝足没有其他事,在某一个春天的日子里,简单化妆后登上了高楼,想看看院子外面的景色,在唐代,女子是不可以随便一个人出外的,所以她上了高楼欣赏春天的美景。

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春天来临时杨柳特别是柳树,看那光秃秃的树枝柳条,过个三四天就已经是绿叶挂满显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诗文中少妇“忽见陌头杨柳色”就是这样的情景。

早几天上楼看见枝条秃垂,今天突然是绿意盎然,少妇惊讶那杨柳孕育生命的美丽,想到自己婚后还是孤身独处,不由得想起丈夫,如果他在家,或许我们已经是儿女成群,共享天伦之乐,现在我抱着一个儿子,丈夫牵着一个女儿,一起在户外踏春赏景,那是多么美好的景色啊!

所以,现在后悔自己为了让丈夫封侯,鼓动他去了边塞从军。闺怨由此而生,不是怨夫,而是怨己。人都是自私的,当初让夫从军为封侯,现在想让夫婿不要封侯回身边,这样细微的心理变化和“不知愁”到“闺怨”同时发生。一个活泼可爱、感情丰富细腻的少妇跃然纸上。





上一篇:李清照•一剪梅
下一篇:史上最牛打油诗,看一遍年轻10岁!忍不住发你共享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南之 2023-3-5 09:48 +1
东阳子 2023-3-3 16:42 +1
冰心陈 2023-3-3 15:26 +1
+1
519°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