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君怀她笑颜。
据说出处为《十里红妆女儿梦》,作者是何晓道,又名小道,浙江宁海人,1963年生。
也就是因为这样,新技能get√的网友们创作了如下句子:
还有一首【丐帮】写得太内什么,@诗词君 就不放进来了。
传说南开国皇帝,康王赵构被金兵追到宁波西乡,一个农家姑娘在晒场上用箩筐把康王罩起来,金兵被骗了过去。康王被救后,就向姑娘说明了真实身分,并承诺:“等我政权稳定了,派人抬姑娘去皇宫,报答救命之恩。”并相约以肚兜为凭,只要把这个肚兜挂在门口就行了。
第二年,康王来寻恩人,结果村子里有姑娘家的人家,每户门口都挂起了肚兜,皇帝和使者无法判断哪家姑娘是真正的救命恩人,也无法实现皇帝的承诺,日夜不安,皇帝只好下了道圣旨:浙东女子出嫁时可享受公主的待遇,凤冠霞帔,嫁妆可以雕龙刻凤,给了浙东婚俗享受公主结婚待遇的合法地位。
从此,浙东女子出嫁,享受半付銮驾仪式,新娘可以凤冠霞帔,嫁妆可以雕龙刻凤,涂朱贴金,并日臻奢华。传说是真是假,难以求证,但是新娘享有乘坐花轿和出嫁巡游仪式的权利保留了下来,慢慢演变成“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是古代大户人家嫁女的盛大场面,丰厚的嫁妆从女家送到男家,发嫁妆的队伍绵延十里。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
旧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在迎亲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家具,小至线板、纺锤,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发嫁妆时,大件家具两人抬,成套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提桶、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埕罐等小件东西盛放在红扛箱内两人抬。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着家产的富足,故称“十里红妆”。
自南宋以来,浙江宁海地区就有盛妆嫁女的习俗,宋府志《赤城志•士俗篇》记载:“婚姻者,礼之本,所以合二姓之好”。“是以婚姻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五者之礼,皆主人设几筵于家庙而受之,所以敬婚姻也。”
在传统社会中,联姻成为竞争手段,嫁资成为砝码,形成奇特的十里红妆婚俗,一方面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拳拳爱意,以免女儿在夫家被轻视或受欺侮;另一方面,十里红妆也是家庭富有、地位显赫的一种炫耀。两家联姻是家与家的联合,更被人们和社会重视,婚姻只是被作为壮大亲族、扩大权势来考虑。
清代,由于海运交通发达,商业的繁盛,宁海地区物质生活曾经富庶,奢华的红妆婚俗达到了全盛阶段。无论家境贫富,红妆是当地出嫁必不可缺的嫁妆,作为今后家庭生活的用具。红妆不仅是浙东地区婚俗文化的载体,也是当地民间民俗有力的佐证。
十里红妆的热闹场面如今已成过去,承传了千百年的妇女境况已彻底改变,但曾经让古代妇女哭过、恨过、爱过 和荣耀过的一切生活方式虽已成为昔日历史的剪影,但仍令今人心怀感慨。
“钱人家嫁女儿,普通人家送女儿,无钱人家卖女儿”,一般人家为不落下卖女儿的名声,不惜财力准备嫁妆。准备嫁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做嫁妆要选黄道吉日,动用木作、雕作、漆作、桶作、制衣作等百作手工。一般人家要有婚床、红衣柜、红板箱、红衣架、房前桌、大脚桶、红祭盘、红马桶也叫子孙桶。
婚礼当日,迎嫁妆和接新娘队伍到达新娘家,午后迎嫁妆队伍同接新娘伴姑一道,返回新郎家。嫁妆队伍由马桶小兄开道,花轿居中,抬的抬、挑的挑、流光溢彩,喜气洋洋。结婚是大事,需要造声势、摆排场、显家威、比族门。大户人家的红妆队伍,延绵数里,嫁妆中不仅从针头线脑到雕龙刻凤和描龙画凤的箱、柜、桌、椅、桶、盆以及铜锡器具样样齐全,还箱箱满、桶桶满。马桶里也要放一双红鸡蛋,祈求生育,而且生男孩。
结婚头一天,男方用鲜红的串箱杠给女方送去活鸡、鱼、肉等礼物以及给女方长辈亲戚的“桶果”,叫“送正担”。男方还在要串箱杠里放上红纸包成的“梳头红包”、“肚痛红包”、“厨头红包”。
凌晨,男方派来雕龙刻凤,或绣龙描凤的花轿,弟兄及亲友组成迎亲队伍,前往女方。
女方此时要故意关紧大门,挡住迎亲队伍,待男方塞进“开门红包”才肯开门。同时女方把甜糯米团托在红茶盘上分给四邻八舍,象征新婚的团圆甜蜜与大家分享。宴毕,开始发嫁妆,首先让“马桶小叔”用两只夏布长袋(意为代代相传)挑走草席和红马桶,马桶里还要放染成红色的鸡蛋,这些红鸡蛋表示新娘会生“子”,其余嫁妆都用红杠箱一杠杠分配好。
红嫁妆开始上架,红板箱,红大柜,红桌椅一杠一杠,小件杂用由红杠箱一箱一箱地装着抬,红缎被挂在红杠箱上面,木制的红酒坛里面装的不是酒,却是花生糖和米泡糖。
新娘待吉时起身,由她的亲兄弟把她从房内背到天井放在红脚椅上换鞋。新妇穿上绣花红鞋后,再由兄弟背到花轿上,据说这样娘家风水就不会被带走了。其他兄弟关好轿帘,立在轿前,送姐妹出嫁。然后起轿,轿边跟着四至八人不等的“伴姑妹”,花轿分四人或八人抬着。
嫁妆已到男方家,帮忙的人把嫁妆全部抬入屋内。为新人铺床的必须由子孙满堂、健康长寿的老妇人来完成。红棉被一床一床堆放在床上,绣花的红枕头成对成对铺得满床鲜红。
新娘一到房内,就有一个家丁兴旺的妇女前来象征性揩面。揩好面后,再来喂饭,叫“喂新妇饭”。只喂三口,边喂边讲“尊重公、尊重婆,两夫妻商商量量,发财致富,多子多福”等。待“新妇饭”喂好后,堂前晚宴正餐开始,堂上贴着红双喜,红对联,就在堂前,道地上“吃喜酒”。
婚礼仪式俗称“拜堂”。隆重的仪式在鞭炮声中开始,由赞仪主持,请父母双全的弟兄点上一对红色的龙凤花烛,到新房请出新娘、女傧相,在赞礼的高声指点下,新郎与凤冠霞帔的新娘双双跪拜天地、拜祖宗、夫妻对拜。最后,新郎新娘由男女傧相引入洞房,称“送洞房”。一对新人坐床沿上,中间的桌子上有红祭盘内盛放的果品点心,四周围坐女方伴姑、男方弟兄及其他亲友,开始”闹洞房“。
待闹房人们走后,即喊事先吩咐好的一个亲戚子侄,约四五岁,到红马桶里撒一泡尿,称“拉马桶尿”,并奖给一双红鸡蛋。预示新娘会生儿子,讨个好彩。
第二天,四邻八舍,纷纷前来观看新娘子,要讨红鸡蛋。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宁海十里红妆规模渐趋缩小,六十至七十年代,由于文革运动,传统婚嫁礼仪受到否定,但部分红妆器物还被家家使用,红妆继续在民间制作。20世纪80年代,传统婚俗在宁海山区依然流行,电视机、洗衣机等也进入嫁妆行列,但当地的传统婚俗依然在宁海山区流传,说媒、迎亲、坐花轿出嫁、串箱杠、红马桶、红脚桶、红棉被、红鸡蛋、红对联、红双喜等传统红妆器物和结婚礼俗仍在一般民众的婚礼中传承,结婚礼仪和拦轿门、拜天地等婚俗习惯还在继续。
传统宁海婚俗极其重视嫁女的嫁妆,父母为使女儿在夫家争得地位,为女儿打造丰厚的嫁妆。所有嫁妆朱漆贴金雕花,雕龙刻凤。制作工艺极其繁缛,形成特有的十里红妆婚俗。
红妆器物选材考究,工艺精湛,因此,在民间有“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之说。在某种意义上“十里红妆”是明媒正娶的代名词。
古时大户人家的女儿方可称为小姐 , 贵族官家的女儿才可称千金小姐。如大户人家的女儿获父母宠爱,通常家长在女儿两三岁时便请工匠打造一精美的小姐床,这小姐床雕刻了许多寓意吉祥的图案, 目的为女儿祈福 , 同时亦是一种潜意识的教育。由于以前的千金小姐三步不出闺房 , 因此女孩子的成长直至出嫁 , 小姐床就成为她日夜相对的最重要的伴侣。
婚床是婚房的中心。婚床的制作非常复杂,朱金婚床不仅精工细雕,还选用了朱砂、黄金、青金石、水银、黛绿、琉璃、贝壳、生漆等名贵天然材料。婚床前帐雕刻异常繁缛,装饰题材有龙凤吉祥、自古典名着、民间故事、戏曲人物等,表达了多子多福、喜庆吉祥等美好愿望。婚床前帐有四根夹柱,大多用泥金塑上诗句,如“丹桂宫中来玉女,桃源洞里会仙郎”、“意美情欢鱼得水,声和气合凤求凰”,既表达了对夫妻生活的美好祝愿,又充满浪漫情趣。
花轿选材要求既轻又有耐力,一般选用香樟、梓木、银杏等木材,雕刻多是”麒麟送子“、”金龙彩凤“等喜庆吉祥的题材。花轿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采用了浮雕、透雕、贴金、涂银、朱漆等装饰手法,精美华丽,犹如一座移动的精致亭阁。
又称为接生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 , 传宗接代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 , 但由于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极为严重 , 因而产生了许多人间悲剧。
此接生桶通常有两层 , 上层为婴儿接生剪脐带等用 , 下层盛放热水用于洗涤。如生下男孩则皆大欢喜 ,如生下女婴则如恶运来临 , 往往就把女婴放于下层热水中溺毙端走。因此这本来属用于喜事的子孙桶在昔日社会又可成为谋杀桶。
杠箱是专门运送小件红妆物品的,是婚嫁专用的礼仪用具。杠箱大多是临时租借,也有特地为嫁女儿制作的。杠箱有敞开式和箱体式两种,雕刻龙凤图案和喜庆吉祥动植物和人物故事。
马桶、竹夫人、草席、油灯、火炉等。
红妆家具器皿是内房里的日常用具,专属女主人私人财富,直接体现女性的审美情趣。造型圆润空灵,简约委婉。家具器皿采用朱砂为色料,黄金点缀,旧称“一两黄金三两朱”作为装饰,辉煌绚丽。
弓鞋、肚兜、荷包、香袋、女装、腰带、绣花枕头、大红被等。
【1920年“顾氏红妆”介绍】(约200件)
马桶、大红板箱2只、幢箱柜2只、房前桌、大红柜2只、床头小柜2只、春凳2条、二斗小桌2张、绣桌、鼓凳4只、方凳4条、八仙桌、梳妆台、梳头台、面盆架、衣架2只、小姐椅、圈凳2条、高脚盆、地脚盆、火炉架、礼箱2只、酒坛2只、套篮、饭篮、娘家篮、担篮、贴花皮箱、描金大箱、小板箱、果盘16只、压绷石、绣花绷、织带机、和合2只、针线箩、针线盒、服装20件、红缎被16条、枕头8只、麻丝桶2只、荷包10只、肚兜6只、虎头鞋、清油灯2只、子孙桶、手提桶、金莲桶2只、洗脚桶2只、龙纹桶2只、大小粉桶6只、茶壶桶2只、小水桶2只、小拗斗2只、双喜瓷瓶2只、锡瓶2只、锡酒壶2只、瓷茶壶2只、铜镜、铜熨斗、铜脸盆、锡烛台、铜手炉。
如果你生在浙江,长在浙江,活在浙江,@诗词君 建议你去浙江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看一看,感受下那种渐行渐远的文化传承。
【宁海县十里红妆博物馆】
地址:近郊宁海县徐霞客大道1号(近桃源南路)
电话:(0574)65566519
【CCTV10 “十里红妆”视频】
http://jilu.cntv.cn/C19665/classpage/video/20100322/101040.shtml
转子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