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心得 | 王和尚论诗:写诗第一步,请牢记格物,三步走让作品唯...
  • 楼主: 六不和尚 |查看: 3796|回复: 25
六不和尚 发表于 2020-7-5 17:36:59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王和尚论诗:写诗第一步,请牢记格物,三步走让作品唯美有深度

论格物对写诗的重要性  文/六不和尚


声明:本文系六不和尚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维护版权。版权所有,转载请告知。

你为什么写不好诗词?其中很大原因在于不懂“格物”。

在儒家思想中,格物是儒学的根本,是获取知识,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所谓“致知在格物”,唯有格物才能致知。格即推究之意,物则可指万事万物,按照王阳明的观点,格物也即格心。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认为,格物之格是“穷尽”之意,穷尽事物之理,即为格物。要想穷尽天下万物之理,必须格天下万物,明白各自之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将万理归一,最终悟出唯一之“大理”。因此朱熹强调要广闻博识。

11.jpg

王阳明则认为:要想达到“至善”,唯有格物。他认为,格物之“格”乃是“纠正,匡正”之意,格物即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心性之正。简言之,格物即格心,发现内心的良知,将驳杂锈蚀之心镜痛加磨刮,使之光洁晶莹,足以映照万物。因此,可以认为王阳明注重“反求诸己”。

在此,王和尚无意讨论朱熹理学与阳明心学之优劣高下。但如果想写好诗,掌握格物之法,确实很有必要。唯有格物才能写出生动有趣、见识清楚、思想深刻的作品。

明朝胡应麟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写诗为何注重“赋比兴”?其意皆与情景有关。传统诗歌大多融情于景,以景衬情。诗意之含蓄曲折即在于传统诗歌极少直抒胸臆,而多是见景、见物、见事起兴,无景则无以表情达意。写诗之铺排意象,亦多以景入手。

12.jpg

王静安之无我之境所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即便无我之境,也多是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达到无物无我的境界。概而言之,均须有物作为参照或者映衬。

既然物、景如此重要,那么,想要写好诗就必须学会格物。唯有亲近事物,才能刻画细致生动;唯有阅世历事,才能练达人情,洞明世事;唯有不断参悟磨心,才能思想深刻,洞察天理,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因此,王和尚认为,格物有三重境界,格自然之物;世上及事上磨炼;问心参悟,磨诗心之镜。下文分述之。

13.jpg

其一:认真观察事物,以形象生动意象入诗

写诗要力求生动形象,如何才能生动形象,这就要求要认真观察外物,唯有细致观察才能发现诗趣。杜甫有诗“紫鳞冲岸跃”,他能观察到水中鱼之跳跃;“蜻蜓立钓丝”,蜻蜓在钓鱼线上短暂停留;而心情凄寒寂寞时的雪景是这样的:“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得到皇帝赏赐蓑衣,他就这样细致刻画:“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而寂寞无聊时候,他能看到蚂蚁在枯树上爬行,蜜蜂在柳絮间穿行,所谓“仰蜂黏落絮,行蚁上枯梨。”如此细致的观察写入诗中,自然生动有趣许多。

因此,想写好诗,必须亲近自然,认真观察。唯有认真观察,写出的景才细腻动人,才会具有画面感,以景写情才形象可信。

14.jpg

但是如今写诗人却很少去自然界观察,很少留意风云变化,所写之景自然空洞虚假,大而化之了。和尚曾建议,若要想写好一朵花,就认真观察半小时,这样就能发现不同之处了,此即为格。

再比李白诗之“玉阶生白露”之“玉阶”,有朋友不懂其妙处,在写诗时也用“玉阶”,并非不能用这个词,而要考虑清楚李白为何如此用。

月光如霜,映照在台阶上也微微泛起白光,此为“玉”,并且玉有微凉温润之意,“玉阶”即有诗中人微微感伤,凄凉不胜之意。唯有理解至此,才知“玉阶”之妙处。试想,如果在太阳底下,写欢乐的心情,强行用“玉阶”一词,岂不可笑?

15.jpg

因此写诗用字要细致考虑情景,心情压抑时,若非以乐写哀,不可用明丽鲜艳的色彩;心情畅快时,所看之景也应该潇洒舒畅,如此情景才能交融,才能动人。而想要达到这一步,就要认真观察,认真揣摩景物。

试问,你是否看过白云飘动,是否听过小溪潺潺,是否看过枫叶如何变红,蜜蜂如何落在花朵上?如果没有这种细致观察的经历,想写出好诗,难矣哉!

但是,即便有仔细观察某物的经历,也要注意其间的不同。以杜甫写蝴蝶为例,“风蝶勤依桨”,是写一只孤单的蝴蝶停留在船桨上;“穿花蛱蝶深深见”,是写两只蝴蝶如妻如友上下翻飞;“野畦连蛱蝶”,则是写一群蝴蝶追逐而飞。

16.jpg

为何有此中分别,其一杜甫借蝴蝶表达的感情不同;其二也提示我们,意象入诗时,既要仔细观察,也要注意其中的分别,与诗情相衬,才可成妙语。

因此,格物第一步需要走出门去,仔细观察外界的事物,发现其美感,发掘其不同,刻画细致才可入诗。

其二、体察人情,事上磨炼,写诗才有深度

王阳明在教导学生体悟时,不主张静坐,而要求他们要在事上磨炼。静坐固然可以凝神熄虑,冥想畅游。但如果仅靠冥想写诗,诗必然毫无生气,也无洞察力和思想深度。因此,格物还需要去阅世历事,唯有经历才能写出真切的感悟,才有动人的力量。《红楼梦》中言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意思。

17.jpg

江西诗派三大代表人物,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都以杜甫诗为宗,学杜甫的诗法和思想,但是唯有陈与义写得最像杜甫。为何?因为陈与义生长在两宋之交,他经历了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生活,这一点和杜甫极为相似,其诗风有杜甫风神也就不难理解了。

《杜甫传》的作者冯至先生,也是经过了战火纷飞,流离逃难的日子,所以才说“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可见,要想读懂诗,需要代入自己的经历,而要想写好诗,也需要有丰富的经历作为思想基础。

但是如今太多写诗人,只喜欢闭门造车,冥想神游,写出的作品自然单薄浅白了。纵观历代大诗人,多是经历坎坷,饱经忧患,唯有此,其思想才会有深度,其诗才能真挚动人。

18.jpg

王阳明也说过,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如此怎能写出动人诗句?唐寅历经磨难,备尝辛酸,故而临终诗之“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才有细思足可下泪之力。

当然,和尚此意绝非要求诗友们都去经历坎坷,遭受苦难,而是要努力体察生活,认真从生活中发现诗意。这样写出的作品就不空洞虚假,才有真切的现实感。

优秀的诗人都有敏感的神经,能够觉察到事物细微的变化,能够“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这种感悟来自哪里?那就来自对生活细节准确的把握。

19.jpg

兹以两句诗为例。陈师道有句说“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每有好书,读起来就废寝忘食,有十分的阅读快感,书就很快读完;而每在等待思念的朋友时,总是感觉焦急,时间也就过得很慢。这种细腻真切的体悟,唯有留心观察,写进诗里才能有味。

明朝末年的吴梅村隐居之后,与世隔绝的他有时也倍感无聊,就写诗说“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这句也极有生活感悟,作者万事萧索,孤独隐居,绝不会主动拜访别人,但是一旦有人到访就舍不得朋友离开,懒给朋友写信交流,但是一旦有朋友寄信来,就又喜之不胜。这种矛盾的心情,如此写出,自然就细腻真切,触动人心了。

20.jpg

因此,格物的第二个层次就是要去阅世历事,观察生活,而非凭空想象。经历多了,思想就有厚度,感悟深了,诗意自然深刻。

其三、反躬自省,诗才会有思想的深度

安史之乱时,颠沛流离的人何止千万,为何唯有杜甫成为“诗圣”?明代宁王朱宸濠叛乱时,江西官员何止数百,为何唯有王阳明一战功成,成为“立德、立言、立功”的“完人”?王和尚以为,其中关键之处在其心。因此,格物的最高境界乃是格心,有一颗八风不动,映照万物的心,作诗则诗成,事功则功立。

如何格心?王阳明认为是“思惟省察”,即要不断地反思和反省,磨刮心镜。格自然之万事万物,是为了认识世界;积极阅事,于事上磨炼,是为了洞察世情,唯有都归结到格心上,用心去反省体悟,才能做到明澈万物,不被琐事牵绊。以此心写诗,才能洞彻心灵,超拔不俗。

世间烦扰芜杂丛生,人之念头想法也是此起彼伏,何以能心自岿然不动?和尚以为,唯有一颗淡定坚定的心,才能应对外物各种变化。

试想,如果杜甫非忠君爱民之人,绝不会所见所闻所想都牵挂国事,也绝不会写出感人至深的诗句;苏轼若非看破世情,心不染尘,也绝不会如此潇洒旷达,引百代敬仰。

21.jpg

另外,诗怎样才能见识深刻,有深度有力量?其中必然有思想做基石。以李商隐诗为例,他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为何历来被认为是唐王朝逐渐崩溃的预兆?这就是李商隐此人思想和认识的原因,他在唐朝末年,敏锐观察到唐朝政权百弊丛生的现状,故而由此忧心忡忡的感叹。

同样,杜甫与岑参、储光羲、薛据等好友一起登上慈恩塔,唯有他发出盛世隐忧的预兆,他写道“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也是他内心忧国忧民的思想所致。

因此,写诗是一个人思想、感悟和精神的外化,如果没有思想,诗就不会有深度,也就没有深刻动人的力量。思想从哪里来?

和尚以为,其一要靠阅读。常读佛学,自然诗中有慈悲宽容的胸怀;细读道家,诗中自然能有冲淡轻灵的潇洒态度;而笃信儒学,自然也就能在诗中体现积极进取,百折不回的热烈力量。在阅读时,也可以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等,这样思想就会有深度,下笔写诗自然就矫矫不群了。

其二,要想诗有思想,也离不开自己的反省自问。唯有不断反省,反求诸己,才能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有思考灌注诗中,诗就不会平淡无味。

诸君可参看历代诗僧之作品,哪一首不充溢着反省与思考的火花?寒山子有诗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王维也有诗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诸君可思考,他们的作品何以有如此动人的力量。

因此,和尚以为,为何今人的诗不够耐读耐品,其中很大原因是在“格物”之功做得不够。如果能够细致真切地观察事物,仔细体察生活的细节与经历,再加以反省和思想灌注其中,诗仍无味,那就不符合情理了。




上一篇:为什么说要做一个懂得自嘲的人
下一篇:王和尚论诗:你为什么写不好诗?因为不懂改和炼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Yik- 2021-5-26 15:00 +1
徐和平 2021-5-26 08:44 +1
南院客 2021-5-26 04:33 +1
姚学鹏 2021-5-26 00:10 +1
王贵雄/天命石 2021-5-25 23:41 +1
落花残香远 2021-4-14 23:46 +1
酹江月 2021-4-14 23:36 +1
落寞 2020-8-1 02:36 +1
张忠君 2020-7-28 05:21 +1
力达城 2020-7-21 06:33 +1
那一份执念 2020-7-19 07:32 +1
一笑慰风尘 2020-7-18 23:04 +1
关新 2020-7-18 22:20 +1
李建新 2020-7-18 20:31 +1
巴铁老残 2020-7-18 10:49 +1
苔藓朵朵 2020-7-14 09:15 +1
雅非亚 2020-7-10 15:13 +1
落雨情殇 2020-7-10 07:54 +1
安康乐 2020-7-10 07:46 +1
彭飞 2020-7-9 17:51 +1
墨庄 2020-7-9 08:06 +1
佛灯 2020-7-8 22:11 +1
无渔则清 2020-7-8 18:06 +1
爱绣 2020-7-8 17:10 +1
月嬷嬷 2020-7-8 16:10 +1
陈国栋 2020-7-8 15:10 +1
雨后笋 2020-7-8 12:50 +1
迦南美丽 2020-7-8 12:28 +1
张润芝 2020-7-8 11:31 +1
天山行者 2020-7-8 10:56 +1
琴瑟在御 2020-7-8 10:51 +1
馮志兵 2020-7-8 10:50 +1
东门飞雪 2020-7-8 10:45 +1
拉大(闫玉琴) 2020-7-7 18:22 +1
一路诗情 2020-7-7 18:10 +1
都尔 2020-7-7 11:36 +1
詹义清 2020-7-6 23:27 +1
简简单单 2020-7-6 15:22 +1
若筠 2020-7-6 08:54 +1
梅花魂 2020-7-6 07:41 +1
摩天居士 2020-7-6 01:08 +1
青竹 2020-7-6 00:04 +1
燕歌 2020-7-5 22:33 +1
陳子基 2020-7-5 22:25 +1
白浪无云 2020-7-5 22:16 +1
叶落无声 2020-7-5 22:16 +1
小燕子 2020-7-5 21:57 +1
往事如风 2020-7-5 21:56 +1
惠儿 2020-7-5 21:51 +1
燕子. 2020-7-5 21:48 +1
+1
3821°C
25
  • 魂咬
  • 羿王之箭
  • 燕蹁跹
  • 秦妙水
  • 月兮风矣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123下一页
发表于 2020-7-5 18:32:3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六不和尚 +1
发表于 2020-7-5 18:44:3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诗如学道,格物即格心。感谢先生
发表于 2020-7-5 19:30:5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学习了
发表于 2020-7-5 19:56:5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需要成长

主题

好友

597

积分
发表于 2020-7-5 20:07:2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辩识深刻,皆是金玉良言,受教育权,感其恩德。可終不是诗之真谛也,李白无酒,诗不成诗词落落,性情洒脱,句句肺腑,万卷书,万里路,皆性之所谓。诗词只是性情之言,万卷书下,必出佳作。万里路下,必是良言。朱子礼学,皆明理之学。诗词因性情而出。良句,因感悟而生,既为性情,何不修性,养心。词华之美,在人。先生言,世人都可成圣。又何必在乎,表达性情的方式了?先生大才,后生颤颤,口出狂言。顺人随性,万物皆美。
发表于 2020-7-5 20:32:2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总该可以吧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六不和尚 +1
发表于 2020-7-5 20:37:1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和尚老师,晚上好,耐心品读,学习
头像被屏蔽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0-7-5 20:54:2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0-7-5 22:00:1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格物之“格”乃是“纠正,匡正”之意,格物即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心性之正。
格物有三重境界,格自然之物;世上及事上磨炼;问心参悟,磨诗心之镜。
格物第一步需要走出门去,仔细观察外界的事物,以形象生动意象入诗。
其二、体察人情,事上磨炼,写诗才有深度。就是要去阅世历事,观察生活,而非凭空想象
其三、反躬自省,诗才会有思想的深度。

拜读佳作!感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123下一页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