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书鉴赏 | 骈文,无病呻吟而又极具美感的文学体裁,是利大还是弊...
  • 楼主: 摩天居士 |查看: 1652|回复: 0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0-5-17 07:23:09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骈文,无病呻吟而又极具美感的文学体裁,是利大还是弊大?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种它介乎韵文和散文之间,曾经流行了上千年的文体。它行文对仗,有一定声律和讲求藻饰,它就是骈文。


《说文》对“骈”的解释是:“骈,驾二马也”。从字面的意思来看,“骈”是两匹马并驾拉车,因此有对偶之意。那么用以“骈”来命名一种文体,可以看出骈体的结构是以两两相对的对偶句组成为主。“骈文”的基本特征是源于辞赋,多以抒情见长;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声调和谐,读起来十分悦耳。


1c950a7b02087bf4614d5df7568b822910dfcfed.jpg


中国的汉字是由千千万万个单字组成的。每个单字都有其特定的意思。而文章中用对偶、重叠、双声、叠韵等手法来修饰,可以加强语气,有助于增加声情之美。语言功能的多样性正是汉语的神奇韵味,用各种修辞手法加工于汉字之上,很容易创造整齐对偶的精美句子。这是骈文产生的语言基础。


一、骈文的由来


骈文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真正意义的中国文学,始于先秦时期。当然,这一时期的文学还处在一种初创期,所以先秦著作往往是在政论、哲学和辩论的基础上,体现出来最初的文学性。这时的百家诸子的作品,多以自然为主,对修辞手法运用很少。先贤们的文章巨著,或记事,或论辩,或阐述道理,都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文字都是心中所想,是天然率性而得。这时的文章,很少有刻意去寻求对仗和的叠韵,文风大多古朴自然。


但是,不刻意去追求对仗和叠韵,并不代表先秦时的文章是一杯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这个时期出现的《诗经》和《易经》中,就有一些华丽的辞藻和对仗的语句。


后人认为“夫经语皆朴,惟《诗》、《易》独华。《诗》之比物也杂,故辞婉而妍;《易》之造象也幽,故辞惊而创。此骈语之出乎。”


279759ee3d6d55fbc0c108e2ce7a9a4f21a4dd49.jpg
诗经

这段话的意思,说的是后世的骈文与先秦时的文学有些一定的继承关系,骈文中出现的不少特点,都可以在先秦文学中找到痕迹。特别是以华丽著称的楚辞,对后来骈文的影响更大。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中,都有大量的对仗句型,词藻也极为华丽。这些对仗句已出现了多种对偶方法,并不仅仅限于单纯的句与句的对仗,而是出现了句对、字对、隔字对、双声对、叠字对、隔句对等多种方式。在音韵上也讲究押韵、声律和谐。所以后人中多有认为屈原是骈文始祖的,认为“屈子之词,其殆俪体之先声乎?”


二、骈文的理论基础


骈文追求的是文章中每一个句子都有与之相对称、相呼应的句子,这种对协调互补,追求稳定平衡和阴阳和谐的追求,是“中庸之道”的产物。


中国的“中庸之道”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古代作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是典雅之美、温柔之美、中和之美含蓄之美,力求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以美的联想,让人心平气和,静心愉悦。在文章的语言组织上,追求的是不做无病之呻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语言上力求精练。而这些要求,都是骈文能够具有的。


0d338744ebf81a4c085aa3a77372b55c242da6d6.jpg


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大发展的一个时期。这时文人们已将文章和学术研究分离开来,出现了经传、诸子、诗赋、术数、兵书、方伎等类别,出现了诗、赋、对问、檄、章、表等多种文学体裁,也出现了专门的专业作家。这些以写作为生的作家,为了自己写出的作品能得到社会上下的一致认可,对文章形式美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他们十分注重文章的可读性与朗读时能否朗朗上口,文章中对声韵和对偶运用较多,“一经一纬,一宫一商,皆列锦绣为质”。也正是在这种创作风潮之下,“骈文”的种子在汉赋中逐渐发芽,“骈文”即将迎来一个多彩的时代。


三、汉魏时期的骈文


公认的历史上骈文始作俑者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他的《子虚赋》、《长门赋》是汉赋中的经典,也是第一位大量运用骈句,用极为靡奢的词句,极尽夸张和想象,字字珠矶,华丽妍奇,文风瑰丽。经过他别具匠心的铺排,他的赋形成了“虎啸而谷风冽,龙兴而致云气”的风格,开创了骈体文的先河。


50da81cb39dbb6fde64e7e94ad7c7e1d962b37cd.jpg


在司马相如的影响下,骈俪化渗透到汉代的各种文体中。除赋之外,史传、奏疏、论说等等文学体裁,都显示出了词采飞扬,凝练庄重,对仗工整的骈俪化风格和特点。


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历史时期,但又是一个文学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家的文章,形式多样,文现撒脱,以气运文,骈散兼驭,文章结构流畅谐婉,追求辞藻、讲究字句的整齐对仗。在曹植、陈琳等人的文章风格带动下,文人的创作形成了追求形式华美、用典繁多,甚至通篇皆是骈偶的矫枉过正之举。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过分追求语句的对仗和“每句必骈”,其实是走向了一个相反的极端。


d1a20cf431adcbefb79671c00ff7fbd8a2cc9f30.jpg


魏晋骈文是在经学衰微、玄学兴盛以及佛教传播进入中国后,文学逐渐摆脱了儒家的束缚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些骈文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当时的士族阶层。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关心政治,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过着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他们文章的主题并不是反映社会现象,揭露社会黑暗,而是展示内心世界,展示自己的“才思”和文学功底。


他们过分追求文章的艺术形式,追求文章的写作技巧,“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剖毫析厘”,实质上文章空洞无物,只是“以声色相矜,以藻绘相饰,靡曼纤冶,致失本真”。他们的作法,实际上将骈文带入了一个死胡同。


四、骈文的四个特征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骈文的特征有个方面。


一是行文对仗。这种行文中的对仗,有宽严两种。大体对得上的是宽对;每个字都要求对得上,对得好的是工对。


二是四六句为主。所谓四六句,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四个字,第二部分六个字。这是骈文的基本句型。


adaf2edda3cc7cd9af39de099a59f43ab90e91ac.jpg


三是用典故多。骈文特别注重用典故,通过用典使文章精练、典雅、含蓄、委婉,达到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衙凝的效果。


骈文的典故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人名句等等,《文心雕龙》中说:“骈文之典,一用古事,二用成辞。用古事者,援古事以证今情也;用成辞者,引彼语以明此义也。”


四是词藻华丽,“绮縠纷披”。一篇好骈文,里面的每个字句都像是经过雕琢一般,这本来不算是坏事,但后来骈文过于追求这种表面文章,甚至出现了许多“竞一字之奇,争一句之巧”的怪事。作家不把创作重心放在内容上,而放在一个个奇巧的词藻上,舍本逐末,形成一股畸形的文学潮流。


一篇好的骈文能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深远,让人陶醉其中。但是骈文后来的发展方向朝着僵化、浮艳、形式主义而去,最终自掘坟墓,使自己发展的路子越来越窄。


五、骈文与散文之争


骈文占据文学市场之后,中国文学越来越向形式和技巧的进行追求,无论是诗歌、论文还是杂文小品文,都朝着声律化和骈偶化方向发展。骈文统制文坛的后果是使得文坛千篇一律,文章都整齐划一,虽然用词用句更为华丽,雕琢得十分精美,但只重典故,全借古语引申今情,文章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文学的差异性没有了,文章的气势也没有了。


500fd9f9d72a6059cc723bfe8b6ce19e023bba57.jpg


正是因为骈文的这种不足,引起了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的批判。韩柳认为,骈文只会引导人寻章摘句,是“雕虫之艺”,从而引发了唐代以批判骈文为主的古文运动。


韩愈等人认为“自有晋以来,文章竞为浮华,遂成风俗。”因此要重振文风,改变几百年来的浮艳文风,风使文章重回“志思蓄愤”的本质。


柳宗元说过,骈文的最大危害是“因辞害意”。在他看来,文章要以意为先,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自古文章只有两类,一类是教化之文,一类是审美之文。文坛骈文盛行的危害在于不管作者的写作目的,只以文章的形式和语句来判定文章的优劣,必然会导致作者去过分追求形式,必然只能产生出浮华空洞的文章。


在唐代古文运动之前,骈文几乎承包了所有文体的功能,不论是抒情文,叙述文还是议论文,都存在“捏句成双,修短取均之态。应以一言以说者,辄化为二言;应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杳,不知所裁”。


b999a9014c086e06ca24da81a150aef108d1cbcf.jpg


隋唐之际,越来越多的人对骈文的危害有了清醒的认识。隋文帝杨坚就反对骈文,认为写这东西对国家并无任何好处,所以开皇四年取士时,对那些试卷上满是“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的骈文作者一律不予录取,目的也是想扭转一下文坛的风气,让更为务实的士人进入国家体制之内,更好的发挥作用。


六、骈文的衰落


初盛唐之时,骈文仍居文坛统治地位。这一时期上官仪创立的“上官体”骈文,在形式上严守四六,极少散句,平仄协调,音节和谐,词藻更华美。


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是公认的骈文大家。他的《膝王阁序》通篇以四六句描写腾王阁的景观,以景寓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文笔洗练,结构恢宏,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


骈文喜欢用典,句式对偶工丽,每句话必有出处,但是在实际效果上,存在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弊端。从初唐到中唐,骈文应用于公私文翰之中,而政府部门并不是每个人都纯熟地掌握骈文技巧,骈文体在应用上的缺点越来越多。骈文与散文斗争的结果是爆发了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一批人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他们提倡“文以载道”,反对内容空虚,唯美倾向严重、束缚思想表达的骈俪文体;主张向秦汉以前的奇句单行的散文学习;提倡儒学,反对佛老。


0ff41bd5ad6eddc40a9582e89d8363f852663314.jpg


从韩愈的古文运动,到宋代欧阳修的第二次古文运动中的几百年间,骈文与古文在文坛并驾齐驱。因为骈文做为主导文坛几百年的一种文体,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人们习惯了以四六句的骈文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甚至韩愈自己也写过不少骈体文。


宋代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与唐朝的是有一定区别的。他并没有一棍子打死骈文,而是要求骈文也要有教化功能,也要将儒家之道说清楚。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个过渡的文体——“宋四六”。它是骈文的一种改良,也是后世八股文的始祖。“宋四六”与骈文的区别在于,它比较注重议论,论事比较直白,文字精练,合情合理。


七、如何评价骈文


经过两次文坛的复古运动,骈文开始从文坛的主导地位上退出来,散文成为文坛新的宠儿。但是骈文并没有消亡,它改头换面,成为应试之体,以“八股文”的形式,继续在古代文化史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八股文于四书五经中取题,必须用古人的语气写作,不允许自由发挥。每一个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它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要求对仗排偶,讲究格律、步骤,有着和骈文一样的"文意根于题、措事类策,谈理似论,取材如赋博、持律如诗严"的特征。


5366d0160924ab18959cb00691a233c87a890bd2.jpg


八股文沿续了骈文的优点和缺点,考生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扼杀了作者的创意,使得八股文与骈文一样容易内容空洞,专讲形式,成了文字游戏。


但是客观的说,骈文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典雅、雍容、庄重、工稳,含蓄而又典雅,善用典、讲藻饰、以古喻今,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它由于一些缺点成为昨日黄花,但在今天的楹联和古体诗歌创作中,还有它的身影。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将其一棍子打死。


参考资料: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


来源百家号:笑语千年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最美的五篇骈文,第一名《滕王阁序》当之无愧
下一篇: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文体——明清“八股文”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嶺西老人 2021-2-16 16:34 +1
人参娃 2021-2-16 12:18 +1
旅客 2020-5-19 08:10 +1
东门飞雪 2020-5-18 22:50 +1
老骢 2020-5-18 22:07 +1
汝静 2020-5-18 21:43 +1
林间小径 2020-5-18 21:41 +1
金月浩荡 2020-5-18 07:05 +1
太湖晚霞 2020-5-18 06:54 +1
白发樵人 2020-5-17 17:11 +1
我思故我在 2020-5-17 16:59 +1
静心的静 2020-5-17 16:18 +1
诗草 2020-5-17 16:08 +1
雨后笋 2020-5-17 13:12 +1
石山飞鸿 2020-5-17 13:07 +1
烟庐布衣 2020-5-17 07:45 +1
+1
1652°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