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故事 | 《清平乐》苏东坡高考作文玩戏说,主考官欧阳修很配合
  • 楼主: 摩天居士 |查看: 663|回复: 0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0-5-15 22:39:09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000.jpg

《清平乐》,嘉祐二年(1057)科考,欧阳修为主考官,年轻的学子苏轼、苏辙正式出场亮相。

此次考试重策论,有一篇论文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要求做论述刑罚奖赏政策的政论文。关于苏东坡的答卷有段非常有名的故事,从中可以很好地看出苏东坡的“创意思维”和欧阳修的“不拘一格”。

苏东坡在论述自己“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的观点时用了一则典故:“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这话的意思是说尧帝时有人犯了法,主掌刑法的皋陶列出三条杀他的理由,而仁慈的尧帝则列出了三条赦免的理由,最终没有砍掉这个人的脑袋。正是因为皋陶严于执法,尧帝宽以待人,宽严相济,天下才得太平,如果只是一味的严打或是轻罚,那都不是治国之道。

苏东坡用的这个典故实在是能很好地证明自己的论点,却难住了博览群书的欧阳修和梅尧臣,俩人怎么也想不出此典出自何处。事实上就算他们想破头也不可能想出来,因为这个典故是苏东坡杜撰的。

“杜撰”是文雅人的说法,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瞎编”。

1000.jpg
1000.jpg

“杜撰”这个词和老子有关。

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后世关于他的去向有很多传闻,以五代时前蜀的一位宰相杜光庭编的最离奇。杜光庭写了一部《老子化胡经》,在书中他说老子西行到了印度之后,摇身一变,成了释迦牟尼。

除了这个,杜光庭还写过很多道经,有些实在太过玄乎,所以后世把那些没有事实根据而胡编乱造的东西都统称为“杜撰”。

跟杜光庭的“杜撰”相比,苏东坡的这个“苏撰”倒并非是胡编乱造,而是建立在合理的推理联想基础上。在欧阳修向他请教典出哪里时,苏东坡说事出《三国志·孔融传》注,然而欧阳修回去后把《三国志》都快翻烂了,还是找不到这个典故,不得不再次询问。

苏东坡呲牙一乐,就是《孔融传》注中引的《魏氏春秋》那段话啊——曹操以袁熙妻赐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以妲己赐周公。操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我说的尧帝和皋陶的典故,也是想当然耳。

1000.jpg
1000.jpg
1000.jpg
1000.jpg
1000.jpg
1000.jpg

曹操夺取幽州后,把袁绍的儿子袁熙之妻甄氏赐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觉得曹操这事办得特不地道,于是给他写了封信。在信中他编了个故事说周武王伐纣功成后,把纣王的老婆妲己赐给了弟弟周公旦。

曹操看了信后很奇怪,谁都知道妲己被姜子牙给斩了,怎么会赐给周公呢?不过像孔融这样的大学问家应该不会胡说八道,他既然敢这么说,就肯定有依据。于是曹操就问孔融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什么新资料推翻了以前的故事,证明妲己被赐给了周公呀?

孔融说没有新鲜资讯,不过历史总在重演,我以您今日之事推测古人,应该是这样。一句话说得曹操老脸通红。

苏东坡说自己关于尧帝和皋陶的典故,跟孔融一样,是“想当然耳”。欧阳修大笑:“高!实在是高!你这个小家伙真是善读书,善用书。”

1000.jpg
1000.jpg

大家讲到这个故事时,也几乎都赞苏东坡活学活用,大苏确实不是读死书的人,但他这么不分场合一本正经的“苏撰”典故、“戏说”历史,拿前途开玩笑,实在是危险之极。

不太赞成在这么严肃的政论文中杜撰典故,想这么玩最好在“灌水”的文章中。苏东坡在多年后的《议学校贡举状》中,写到了当时的士人为了应试的需要,“纂类经史,缀辑时务,谓之策括,待问条目,搜抉略尽,临时剽窃,窜易首尾,以眩有司,有司莫能辨也”。

其实他这回也类似,纂编个故事,欧阳修、梅尧臣“莫能辨也”。只不过大苏的名声好,这例子才成了“不拘泥,有创意”的正面典型。

1000.jpg
1000.jpg
1000.jpg

说到这儿,想起个相关的故事。

明末,苏氏文章独擅天下,“三苏”文风一统江湖。开科取士也多以此为标准,文章有“三苏”遗风的,往往就能得到主考官的青睐。拼了老命也写不出“三苏”风的,多引几句“三苏”的名人名言,那也能加分。

江苏一考官尤喜东坡风,有个脑袋长反骨的家伙不服气,也想反过来看看考官的实力和眼力,于是他在文章中写下了诸如“苏子有言,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毋庸有事于民也”、“苏子尝云,良医不能救无命,强梁不能与天争。仲尼凄凄,墨子遑遑,忧人之甚矣”、“此苏氏所谓察微虑深,慎在未形者也”等句子。

阅卷时,考官一看满纸的“苏子之言”、“东坡之语”,好像见过,却又想不起出处,大伤脑筋。给高分吧,不想,不给高分吧,你看人这话里话外像老苏家亲戚似的。

想来想去,最后批了一句:“此子固尝留心于‘三苏’者,但不纯熟耳。”这位小同学对“三苏”虽然有一定了解,但还不够熟。

考官给了这评语,考生乐坏了:咱“不纯熟”?还“耳”?哈哈,你“不纯熟”俩耳!不学无术,愣装大尾巴鹰,你还真有脸当考官。

原来这哥们儿跟考官开了个大玩笑,这三句确实是“三苏”写的,第一句出自战国苏秦,第二句是汉平帝时的大臣苏竟,第三句是东晋女诗人苏若兰那著名的“织锦回文诗”《璇玑图》中的一句。

这位没能中举的考生,感而填打油诗一首:“曾见东坡面目无?试官惊得震苏苏。分明指与平川路,一个佳人两丈夫。”

来源企鹅号:爱情诗经





上一篇: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
下一篇:《清平乐》苏东坡亮相!一出场欧阳修就为他作弊,还创...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金月浩荡 2020-5-16 17:03 +1
+1
663°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