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书鉴赏 | 苏轼写了一首诗,世人皆不懂,和他敌对半生的王安石却...
  • 楼主: 摩天居士 |查看: 2904|回复: 4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19-10-10 19:19:2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完整标题:苏轼写了一首诗,世人皆不懂,和他敌对半生的王安石却看懂了

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并列在唐宋八大家之中,王安石比苏轼大了十六岁,但是他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两人都是少年成名,且文采斐然。

他们有这些共同点,按理说,应该成为很好的朋友才是,可事实却是两人不但没有成为朋友,还做了半辈子的敌人。还是后来两人都经历了官场起伏之后,才放下恩怨,开始真正的结交。

那苏轼和王安石为什么敌对了半辈子呢?这就要从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说起,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王安石变法。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被提拔为参知政事,这是为推行变法预热,第二年,王安石正式拜相,开始实施变法。

t01cd9b1f1cbe950e13.jpg
王安石雕像

王安石变法,在当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苏轼,就是当时反对新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声音,新法中有废除诗赋取士一条,苏轼很不赞同,在熙宁四年的时候,他给宋神宗上书说了很多新法的弊端,其中有一句劝诫宋神宗的话引起了王安石的极大不满。

苏轼说宋神宗:

“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续资治通鉴》。

意思就是说宋神宗急于求成,什么人的话都听,什么人都在用。

这话宋神宗自己都赞同,但是王安石不赞同,而且就因为这话,他极其厌恶苏轼,宋神宗想把苏轼提拔到中书省里头来,遭到王安石反对,王安石建议让苏轼去开封府做长官,主要是管理诉讼的案子,希望苏轼能被这些纷杂之事缠住,没时间反对新法。

但是苏轼到了开封府,照样反对新法。

t01a1607e9ec34e352b.jpg
苏轼雕像

王安石的手下有一个谏官叫谢景温,谢景温的妹妹嫁给了王安石的弟弟,所以两人是姻亲,谢景温自然也是站在新法这边的,他见苏轼一直在极力反对新法,便偷偷告诉王安石,说苏轼有走私的嫌疑,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当即就下令严查,查来查去,没查到苏轼的把柄,但却把苏轼给查怕了,他不敢再待在京城反对王安石。

苏轼上书给宋神宗,希望能外调到地方去任职,后来做了杭州通判。

苏轼离京之后,反对的声音才变小了,但他依然在反对新法,后来被一贬再贬,在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去做团练副使,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蹉跎了大半生,再不复当年的锐气。

而王安石在经历被人背叛和丧子之痛后,也无心再主持变法,离开了朝堂,闲居在南京。

两个敌对半辈子的人,在这个时候,才放下了各自曾经所坚持的政见,终于开始有了交集。

t016892d649b3adaa32.jpg

苏轼在黄州做了一阵子团练副使,后来被调到常州,途中路过南京,他专程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一见到苏轼,就问他最近有没有写文章,苏轼说写了,但是放在船上忘带来了,王安石立马让人去拿,很迫切的想看到苏轼的文章,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安石曾经因为政见不合而厌恶苏轼,但他对苏轼所写的文章还是很喜欢的。

苏轼写的文章是讲述佛教经典的,叫《宝相藏记》,王安石觉得很好,看了还不过瘾,便问苏轼还有没有别的文章,苏轼就说自己还写了一首诗,便拿给王安石看。

《雪》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王安石看了这首诗之后,说“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这一句写得非常好,当时王安石的女婿蔡卞在旁边,觉得这句诗没什么特别,便问王安石好在哪里,王安石看了自己女婿一眼,便问他理解的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蔡卞说“玉楼”“银海”应该是写雪景的,雪下在房子上和地上,就变成“玉楼”和“银海”了,只是不知道这“寒起粟”的“粟”想表达什么意思。

王安石听了女婿的解释之后,笑着摇头,说你根本没看出这句诗的真正含义,“玉楼”和“银海”是道教的两个典故,“玉楼”的意思是人的肩膀,“银海”代表的是人的眼睛。

“冻合玉楼寒起粟”的意思是说天冷得人的肩膀缩起来,皮肤上都起了小米粒了。

“光摇银海眩生花”的意思是说雪地里的雪太洁白,把人的眼睛都眩得发晕。

蔡卞听了,这才认识到自己知识浅薄,大感惭愧。苏轼见王安石竟然说对了自己这句诗的意思,也很高兴,说这首诗我拿给很多人看过,却没人能看出来。

王安石之所以能看出来,是因为两人学问相进,是同等级的人物,苏轼离开南京之后两人经常有书信往来,互相鉴赏作品,两人的关系在增进的同时,也都在为曾经站在敌对面而感到后悔。

t01fc733a96134704e1.jpg

后来苏轼又去南京,王安石骑着驴在岸上等他,苏轼要离开的时候,王安石让他不如就买块地在南京住下算了,苏轼笑着拒绝,临走的时候苏轼写了一首诗:

《次荆公韵》
骑驴渺渺人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王安石被封为荆国公,所以世人也称他王荆公,苏轼的这首诗就是写给他的。前两句意思是说,我看到先生骑在驴子上苍老的身影,不由想起当年先生在朝廷中指点山河,挥斥方遒的样子。

后两句的意思是:先生劝我在南京住下,可是我如今再想拜入先生门下做学生,已经太迟了。

不过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实际上苏轼想表达的意思是:早知道先生是这样的人,当初在朝廷中,我就不和你作对了,只可惜啊,现在都已经迟了。

这句诗,既表达了苏轼的想法,也是表达了王安石的想法,两人都在为曾经的事而感到遗憾,如果没有变法这件事,两人也许早就成了好友,而不会等到迟暮之年才开始论交。

来源快资讯:古谈说史事




上一篇:孔子拜访老子:问了4个问题,影响中国2500年
下一篇:高僧临终前写下平生唯一一首诗,短短28字,写出世人最向...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张守忠 2019-11-17 10:12 +1
鹊桥 2019-11-15 08:10 +1
茶罐RS 2019-11-15 05:45 +1
扬柳舞自翩 2019-10-20 20:10 +1
诗意 2019-10-20 19:12 +1
诗草 2019-10-20 18:50 +1
仁者必胜 2019-10-17 13:44 +1
锦修 2019-10-13 19:05 +1
风清月白 2019-10-11 11:08 +1
天下峨眉秀 2019-10-11 10:48 +1
红贤淞 2019-10-11 07:05 +1
武夷山南源岭 2019-10-11 07:01 +1
六月星 2019-10-11 04:30 +1
古城顽童 2019-10-11 03:07 +1
叶落无声 2019-10-11 02:42 +1
风清扬 2019-10-11 00:03 +1
+1
2908°C
4
  • 懂你
  • 天下峨眉秀
  • 仁者必胜
  • 欧阳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9223

积分
发表于 2019-10-11 09:57:1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英雄各持己见,是英雄的气势。英雄所见略同,是英雄的本色。真正的才华总是不喜欢守规,而是喜欢定规。比如苏轼,他就突发奇想作画红竹。
发表于 2019-10-11 11:02:3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又长知识了
发表于 2019-10-17 13:45:3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所谓不打不相识,有了那些不堪回首的经历,他们就更加心心相惜了!

主题

好友

56

积分
发表于 2020-2-2 17:10:0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是苏轼和王过不对。变法本来是对的而苏轼一帮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