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19-8-1 14:52:1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地理与交通

世间万物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在所有急剧变化的万物、万象中,地理因素是变化最慢的,换言之,地理风貌是最为稳定的因素。然而,古今的江山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罗布泊的浩渺、黄河的故道、云梦二泽的情形,如今都已不复存在,而有关地理的名称则更是有很多的历史演变。

与地理相关的交通,在古代虽然比较困难,但却是古人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古人的交通状况如何,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饶有兴味的事。

一 地理

人对外在世界有本能的好奇,古人的地理知识就在这一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积累的。他们的地理知识不全正确,但他们对地理空间的兴趣还是颇有意思的,不妨看看这些名词吧。

中国

我国国名。原意为中央之国。上古华夏各族在黄河流域生活,自认为居四方之中,故称。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秦汉以后,国家统一,长期以中原地区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中国一词的含义逐渐发展为全国的概念,成为整个国家的称呼。

中原

即中土、中州。与边疆地区相对而言。古人视豫州为九州岛的中央,故名。狭义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有时也代指全中国。

九州

传说中我国中原地区在夏禹治水后所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据《尚书•禹贡》记载,九州具体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职方》、《尔雅•释地》的说法有所不同。九州的观念打破了战国时大邦小国的狭隘封疆观念,九州岛的区域划分成为后世政区划分的基础。所以,后代,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就是如此。

赤县神州

中国的别称,简称赤县或神州。战国时齐国阴阳家邹衍创立“大九州”学说,把中国称做赤县神州,包括冀、兖、青、徐等九州。

相关知识

【大九州】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认为中国所处的九州岛是整个宇宙世界的中央,但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这之外是瀛海,沿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往外扩展,还有多个九州岛,这就是所谓的“大九州”说。

【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之内”。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按方位分别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后来也用以指整个天下,或从广阔性的角度指称全国。

【六合】天地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四渎

古代把长江、黄河、淮水、济水四条著名的大河称为“四渎”。上古时“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江、河都是专有名词,而其他河流叫水。



水道的通称,如称河道、河谷、河港。又特指黄河,如河套、河防、河北、河南等名均由此而来。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中心,黄河素有“母亲河”之誉,是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省巴额喀拉山脉,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中游穿行黄土高原,含沙量增大,水色浑黄。沿河重要城市有兰州、包头、郑州、济南等。又指天上银河,如称天河、河汉。

相关知识

【西河】又称“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春秋战国时指黄河南段之西,今山西、陕西两省交界处。汉、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唐玄宗时置河西节度使管辖甘肃及河西走廊。

【河东】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又专指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区。

【河外】春秋晋人称河西与河南为河外。

【河右】河西的别称。古代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相当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一带。



大河的通称,如称江山、江天。又特指长江,如称江防、江汉、江淮、江左、江右、江东、江表。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上源沱沱河出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在当曲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以下至四川宜宾市间为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宜宾与宜昌段又称川江。枝城到城陵矶段名荆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宜昌以上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水深。

相关知识

【江左】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江左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江东则又指三国时吴国的全部地区。

【江右】指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中下游以南地区;又为江西省的别称。

【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三国时吴国的全部地区。

【江西】隋唐以前,习惯上称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地区为江西。又泛称长江以北包括中原地区在内为江西。

【江表】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江外】江南。在中原人看来,江南属于长江之外的地区,故称。



水名。即淮河,我国大河之一。源于中国河南省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两省入洪泽湖。又称淮渎。

相关知识

【淮左】又称淮东,指今安徽淮河南岸一带。

【淮西】习称今皖北、豫东淮河北岸一带为淮西,亦称淮右。

【淮夷】古代居于淮河流域的部族。

【淮圻】指淮河附近一带。

【淮甸】淮河流域。又称淮乡、淮服。

【淮汭】淮水弯曲处。

【淮南】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今特指安徽省的中部。

【淮濆】指淮河堤岸。

山东

战国、秦、汉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与当时所谓关东含义相同。一般专指黄河流域,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以外六国领土。此外,还有称泰山以东、华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地区为山东的。

相关知识

【崤山】又名崟山、岑山。在河南省西部,秦岭东段支脉。东北—西南走向。分东西二崤,中有谷道,坂坡峻陡,为古代军事要地。

【山西】中国华北地区的省,简称晋。旧以在太行山以西而得名。

【山阴】山坡背阴的一面;山的北侧。

【山阳】山坡向阳的一面;山的南侧。

函谷关

关名。古关为战国秦置,在今河南灵宝县境内。因其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元鼎三年(前114)移至今河南新安县境,去故关三百里。

潼关

关隘名。古称桃林塞。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居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

相关知识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汉唐时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北宋置关西镇,在今陕西华阳市东,潼关以西。

【关中】亦称关内。或指今陕西关中盆地,或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秦汉时期,因秦都咸阳、汉都长安,而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但大体上是以陕西中部、河南西北部地区为中心的一带。

西域

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后亦泛指我国西部地区。

五岭

别称岭峤。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在湘赣和粤桂等省区边境。大庾岭,在今江西省大庾县与广东省南雄县接壤处,为粤赣交通要道,秦时的横浦关即在此岭之上。都庞岭,在今湖南省兰山县南和广东省连县之北,秦时的湟溪关即在此岭之上,为湘粤通道。骑田岭,在今湖南郴县和宣章县之间,为湘粤通道,秦时的阳山关即在此岭之上。萌渚岭,在今湖南省江华县和广西贺县、钟山二县之北,为由湘入桂之道。越城岭,在今广西兴安县之北,为由湘入桂的交通要道。五岭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相关知识

【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广东、广西一带。又称岭外、岭徼等。

【岭海】指两广地区。其地北倚五岭,南临南海,故名。

朔方

即北方。又指西汉所置县、郡名,辖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河套地区。唐开元(713-741)为防御突厥朔方节度使,治灵州(今宁夏灵武市西南),较长期领有今宁夏地。

相关知识

【朔北】泛指我国长城以北地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朔垂】泛指西北边远地区。

百越

又名百粤、诸越。原为族名,秦汉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因部落众多而有是名。从事渔猎、农耕,以金属冶炼、水上航行著称。行断发文身。秦汉后,在长期发展中,部分逐渐与汉人融合,部分与今壮、黎、傣等族有渊源关系。后世又指古代越族居住地,泛指桂、粤、闽、浙等南方地区。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知识链接

【泰山】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地处山东中部,东临东海,西靠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道教称泰山为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泰山自然景观雄伟壮观,又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1987年成为世界珍贵自然文化遗产。泰山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

【华山】位于陕西省东部,北临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因远望像花,故名华山。主峰太华山,古称西岳,在华阴市南。莲花(西峰)、落雁(南峰)、朝阳(东峰)、玉女(中峰)、云台(北峰)五峰耸列。华山雄伟奇险,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于世。由于华山太险,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据传,华山是“轩辕皇帝会群仙之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唐代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2004年被确定为世界地质公园。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有太阳、少阳、明月、玉柱等72峰,东西绵延60公里。主峰峻极峰,亦称嵩顶,在太室山。最高峰御寨山,在少室山。自南北朝起,即为宗教文化重地。名胜古迹主要有中岳庙、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嵩阳书院、观星台、少林寺、法王寺等。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曾一度改名常山。在山西省北部。据《尚书》载:舜帝巡守四方,至此见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其山脉始于阴山,横跨塞外,东连太行,西跨雁门,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东西绵延500里,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有108峰,东西绵延150公里,横跨山西、河北两省。主峰玄武峰,又名天峰岭,在浑源县东南。恒山古迹名胜多集中于此,有悬空寺、虎风口、北岳朝殿、会仙府、文昌阁等。

【衡山】一称岣嵝山或虎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花岗岩断块山。由包括长沙岳麓山、衡阳回雁峰在内,巍然耸立着的72座山峰组成,亦被称做“青天七十二芙蓉”,其中最著名的为祝融(主峰)、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历代帝王多到此祭祀。又为佛教圣地,有南岳庙、祝圣寺、南台寺、方广寺等庙宇以及水帘洞等胜景。“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有“南岳四绝”之誉。

三山

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又称三壶,古人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又借指仙境。据晋王嘉《拾遗记》,一为方壶,又名方丈;二为蓬壶,又名蓬莱;三为瀛壶,又名瀛洲。另,因旧福州城西有闽山(又名乌石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亦别称“三山”。

京畿

又称京圻、京辅。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后在此基础上设置有道、路,如唐代开元(713-741)所置十五道,即有京畿道,辖今陕西中部关中平原。宋则置京畿路,辖境亦在当时首都开封附近一带地区。

相关知识

【京市】国都,京城。

【京兆尹】汉代京畿的行政区域,为三辅之一。在今陕西西安以东至华县之间,下辖十二县。后因以称京都。

【京甸】京都周围附近地区。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三辅

原为汉代负责京畿长安附近的地方行政事务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等三个职官的合称,后亦指他们管辖的地区,即指长安附近地区。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分封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范围包括陕西中部、西北部和甘肃东部地区。

五湖

古代的五湖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现在一般认为指洞庭、鄱阳、太湖、巢湖、洪泽等五大淡水湖。又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大型湖泊。

相关知识

【彭蠡】鄱阳湖的古称,在江西省北部,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形似葫芦,故名彭蠡。其中,靠近星子的水域名为扬澜湖,靠近都昌的水域名为左蠡湖。鄱阳湖上名山秀屿极多,湖口县的石钟山、大孤山,都昌县的南山和老爷庙,星子县的落星石,最为著名。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原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过去号称“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为许多大小湖泊,并退居第二大淡水湖之位。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湖滨的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君山为洞庭湖上的孤岛,原名洞庭山,亦是洞庭湖胜景。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又名五湖,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周围分布着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

湖群等。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串联起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江南水乡。太湖过去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今天的太湖仍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接宜兴,东邻苏州。

【巢湖】一名焦湖,位于安徽省中部,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沿岸为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所包围。为断层陷落所成。湖呈鸟巢状,故名。西、北有柘皋河、南淝河、丰乐河、杭埠河等来汇,湖水东经裕溪河下泄长江。姥山是巢湖中最大、最美的湖心岛。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西部,原是小湖群,秦汉时称之为“富陵”诸湖。最大的一湖,古称破釜塘,隋炀帝时更名为洪泽浦,唐始名洪泽湖。明清两代因黄河夺淮,淮河下游河道淤高,宣泄不畅,淮水汇聚,逐渐扩大而成。为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鉴湖】原名庆湖,又名镜湖,在绍兴市境内。东汉会稽太守马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源之水为湖,成为我国东南著名的水利工程。唐中叶之后逐渐淤积。北宋时,豪家在湖上建筑堤堰,筑湖垦田,湖面积大大减少。湖滨有马臻墓、陆游故里、三山、快阁遗址等古迹。

【湖澥】湖海。泛指四方各地。

玉门关

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隋唐时期的玉门关位于锁阳城北30公里许,即安西县双塔堡附近,距汉玉门关东约240公里。此处东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锁阳城),西北与伊州(哈密)相邻。且傍山带河,形势险要。其四周山顶、路口、河口要隘处今仍存古烽燧11座,如苜蓿烽、乱山子七烽等。五代宋初的玉门关又东移200公里左右,位于肃州城西,此地为嘉峪关黑山的所在,关城在今石关峡或水关峡。峡内有大道,可通车马,为古代由酒泉西出的要路。

阳关

古关名,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和玉门关同为当时通往西域的门户。宋以后,中西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据说,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

知识扩展

【漠野】指我国北方沙漠地区。

【漠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地区。

【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的地区。

【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塞北江南】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塞南】边塞以南的地区,指中原。

【塞下】边塞附近。亦泛指北方边境地区。

【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塞内】边境之内。

【塞外】边塞外。泛指我国北部地区。

【塞门】边关。

【塞垣】本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后亦指长城;边关城墙。

【塞关】边境上的关隘。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当时郡比县小。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在全国置三十六郡。后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隋朝废郡,以县直隶于州。唐朝武则天曾改州为郡,但不久又恢复。明清称府。唐以后文人常以旧郡名作后置的州、府的代称。



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具有监察区性质,其长官称为道员或道台。



宋、金、元地方区划名。宋初在境内分置21路,其后分合不一。路置监司、军帅诸职,而以转运使司(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一称宪司)、安抚使(或为经略安抚使,或但置马步军都总管、兵马钤辖)司。转运使分掌财赋,提刑分掌刑狱,安抚使分掌兵马,但往往兼总他务,权任随时而变。三司中,以转运使司为主。金仿宋制,官任以总管府路为主。元代设行省,路降为行省之下的第二等地方行政区划,置总管府。明代废除路的区划。

知识扩展

【古称别称】如南京别名有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扬州别名广陵、维扬、芜城,杭州别名临安、武林、钱塘,苏州别名姑苏,福州别名三山,成都别名锦官城。

二 地理名著

古人的地理知识很早就有了积累。《尚书》中的《禹贡》篇、《周礼》中的《职方》篇,都是集中写天下四方的篇章,是有关地理的早期文献。而《山海经》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的地理学著作。此外,司马迁的《史记》中专设有《河渠书》篇,班固《汉书》也设有《地理志》篇,史书中同时记载地理邦国资料成为惯例。题名汉代桑钦的《水经》,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晋人阚骃的《十三州志》,唐李括的《括地志》、贾耽的《贞元十道录》、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等专门的地理著作,也应运而生。

《山海经》

先秦古籍。旧说为夏禹时作。不可信,大约出于周秦间。全书包括《山经》、《海经》、《大荒经》、《海内经》等部分,共约3.1万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信息。书中记述较多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一般认为,《山海经》中的《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虽然有夸饰不实处,其中所记载的大量山名、里程、植物、动物、水系、矿产等资料,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地理资料。晋人郭璞有注释本,现代学者袁珂有《山海经校注》和《山海经校译》两书。

《穆天子传》

历史神话典籍。所记为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阳纡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神话故事。宗周即洛阳,穆王的西行路线,当是从洛邑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后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新疆,到达帕米尔地区。《穆天子传》所提供的材料,除去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成分,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各族分布、迁徙的历史和他们之间的友好交往,及先秦时期中西交通路径以及文化交流的情况。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一部有着长期影响的名著。自明清以来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郦道元作注的《水经》原书,作者旧题为《汉代桑钦》。其书内容简单,水平很低。经郦道元作注后,成为成就卓著的巨著。《水经注》以水道为纲记载各种地理信息,如记水灾30多次、地震近20次、桥梁100座左右、津渡近100处等。该书时间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当代;内容遍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而文字简妙,引人入胜。

《元和郡县图志》

唐代成就最高的全国性地理总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志专著。唐李吉甫所撰。全书以贞观年间(627-649)所设置的10道为基础,又按照当时的情况,分为47个节镇,记载各州、府、县的自然状况、城市形势、人口分布、交通道路、水利措施、特产贡赋、名胜古迹等诸多方面,内容翔实。每镇篇首有图,故名《元和郡县图志》。但到南宋以后图已亡逸,书名也就略称为《元和郡县志》了。此书重视政区沿革,有关郡县建置往往追溯到先秦。在交通地理资料方面,它首创“八到”体例,记县治与州治之间,各州与长安、洛阳的道里。

知识点链接

【四正】古代地理书称东、西、南、北为“四正”。

【四隅】古代地理书称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隅”。

【八到】古人将四正、四隅合称为“八到”。

《读史方舆纪要》

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的地理沿革名著。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清初顾祖禹所撰。

全书分五部分:历代州域形势、分省、川渎异同、分野、舆地要览。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具有浓厚的军事地理色彩。顾祖禹著此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反清复明之需,故书中着重论述州域形势、山川险隘、关塞攻守,引证史事,推论成败得失。详细记载历代兴亡成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对名胜古迹的记载则相对简单得多,游观诗词则大多“汰去之”。其中的《历代州域形势》和各省山川险要总论,几乎每篇都是甚有价值的军事地理论文。

《历代舆地图》

中国传统地图学的集大成著作,又名《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清杨守敬与邓永修等经15年编绘,其中1906年最后一次校订还有门人熊会贞参与。45个图组,分装为34册,详尽地绘示了中国历代范围、境界、都邑地点等。图集首为《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70幅,概略表示历史境域大势。然后,自春秋战国至明代共45幅,按朝代的先后顺序,安排图幅,详细表示各朝代统治势力的主要涉及范围、行政区划、山河大势、城池、水道、关塞险要等,以一朝或一国各为一组。

《徐霞客游记》

日记体的中国地理名著,为明末徐霞客在1613年至1639年间的旅行日记。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除逸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此书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超越前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三 交通工具

人们的生活范围与交通工具关系很大,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村庄,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拜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所赐。古人交通条件差得很远,当时的世界,考察得最清楚的是车马、舟船所及的范围,此外的世界就多半要驾驭想象的翅膀了。



加车于马。又总称帝王的车乘,如“从驾”意即扈从皇帝出行。此外,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服马

古代一车驾四马,称一乘(意即一套车马)。居中两匹驾辕的马叫“服”,两侧的马叫“骖”或“

骖乘

古代乘车在车右陪乘的人。商周的马车单辕,驭者居中,尊者居左,骖乘居右,其作用首先为保持车的平衡,此外,还担任安全警卫的责任。

车马

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

马车

车乘在古代很有讲究。先秦时代有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厢小的叫小车(即马车);驾牛,车厢大的叫大车(即牛车)。小车除供贵族出行外,还用于战争。战国时期,战车的多少已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

牛车

先秦时代,牛车被看做“平地任载之具”,只用来拉笨重的东西。汉以后,统治者转而喜乘牛车。牛车较慢,行走较稳,而且车身高大严密,可以张帷设几,任意坐卧。有通幰牛车、偏幰牛车和敞棚牛车三种类型。通幰牛车地位最高,车顶上自前至后张一顶大幔子。偏幰牛车的幔子则只遮住车的前半部。这两种车在幔子底下还有车棚,棚一般有檐。早期的檐较浅,到了唐代,棚檐已变得很深,叫长檐车。没有棚的车叫敞棚车。

知识链接

【舆】古车作为载车部分的车厢。

【轸】音zhěn, 指车厢底部四周的横木,可借指车。

【毂】车的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轮的中心是一个有孔的圆木,叫毂,用以贯轴。

【辋】音wǎng, 指车轮的边框。

【辐】指车上连接辋和毂的部分。车轮的辐条有多有少,一般为30根。

【辐辏】车轮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而成辐辏(còu) 。

【车轴】车上的一根横梁,上承车舆,两端套上车轮。

【軎】音wèi, 指车轴的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青铜或铁制的轴头。

【辖】车轴头上有孔,用来纳“辖”,以防车轮脱落。辖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呈扁平长方形,长约三四寸,俗称销子。

【】音fù, 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用绳索把轴绑在上面。因其形状像个伏着的兔子,所以也叫伏兔。

【轼】指设在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轫】轫不是车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车发动时必须先将轫移开,所以起程称为“发轫”。比喻事情的开端。

【太平车】宋代出现的大车,载重用。车两侧有拦板,前有五头至七头牛牵引。

驾车

驾车是一门学问。在远古时期,原始的车是由人推挽的,后来改用畜力牵引。同其他车相比,马车具有更为快速、灵活的特点,在畜力车中占有重要地位。驾驭马车,就变成了一门重要的学问。

相关知识

【骖服】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

【御】指车行进时,驾驶马车的车工把马缰绳汇总握在手中以保持用力均匀,这样两旁的马跑起来才能协调。

【两骖】一车三马或四马中的两旁之马。

【鞭策】赶马的鞭子分为两类:竹条制成的鞭子叫策,皮条制成的叫鞭。

乘车

古人乘车的方式一般是崇尚左侧。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骖乘(即陪乘者)居右,御者居中。兵车则不同,如是将帅之车,则主帅居中,便于指挥,御者在左,护卫居右;如是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古代一种供大夫以上官员乘坐的轻便车。车厢前顶较高,两侧用漆有花纹或加皮饰的席子做障蔽。也用为车的通称。

知识扩展

【乘轩之鹤】《左传•闵公二年》记:“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在作者眼里,乘轩是身份高、地位高的象征,鹤乘轩,足见卫懿公所蓄鹤的地位。

【朱轩】漆成红色的车。郑樵的《通志》卷三记:“未命之士不得朱轩及飞

,不得乘饰车。”这里的轩不是大夫以上官员乘坐的专乘。但认为:车,尤其豪华之车不是平民所能乘的,只有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乘坐。

【柴车】即简陋无饰的车子。乘柴车,多用以形容读书人的穷困潦倒。

【轩轾】轩和轾是意思相对的两个词:车顶前高后低,如仰貌,为轩;前低后高,如俯貌,为轾。轩轾,即高低、轻重。“不分轩轾”就是指两种东西不相上下。



汉以后马车前的直木,共有两根,直而平,夹在牲畜两旁,前端伸出在车舆之前,后端压在车轴上。但是商周车都是独辕,辕在正中。辕又作为车的代称,如“乘辕”即乘车。

知识扩展

【辕下驹】车辕下小马。驹,即幼马,不惯驾车。比喻有所畏忌而局促不安。



指车轮碾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引申为道路。

舟舆

船和车。一般谓乘车乘船旅行。

相关知识

【舟次】船停泊之所,即码头。又称舟渚。

【舟梁】用船架设的浮桥。

【舟楫】泛指船只。

【舟舰】战船。

三翼

战国时吴、越国的战船,有大翼、中翼、小翼之分,合称“三翼”。据载,大翼长10丈,宽1.5丈,可乘士卒90多人,其中划桨手就有50人;中翼长9.6丈,宽1.3丈;小翼长9丈,宽1.2丈。三翼体形都修长,以航速快为特征。后世诗文中遂以“三翼”代指快船。

艅艎

一作“余皇”。战国时吴王大舰名。其规模尺寸没有记载,但应超过三翼。后泛称大船、大型战舰。

司南

先秦时期的《鬼谷子》、《韩非子》中都记载有“司南”。科技史家研究认为:在刻有八卦和天干地支表示方位的光滑地盘上,置一光滑的天然磁石制成的匙,以象征大熊星座(北斗七星),趋转匙之后指向南。司南的缺点是不能在活动的运载工具上应用,因为稍有活动或不平,其匙即滑脱。

指南鱼

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记载有能在车、船上应用的指南鱼。其方法是利用强大的地磁场的作用使铁片磁化,使铁鱼内部处于活动状态的磁畴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

指南针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用磁石磨成的指南针,以及装置磁针的四种方法:水浮、指爪、碗唇、缕悬。这一发明广泛应用于航海、旅行和行军,被科技史家认为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四 交通

古代的陆路与水路交通,各种舟车通道、驿站、传舍等事物,都是古代社会环境的表征,是古人社会生活的构成。

周道

原为西周时在镐京与洛邑之间修筑的宽阔平坦的大道。它西起今西安古城,沿渭水河南岸东下通往周的东都“王城”,再向东延伸,分两条线:南线由王城通向新郑、宋都商丘和鲁都曲阜;北线由王城北上渡河至南阳,沿古黄河向东北延伸。“周道”是周王室的命脉所在,是国家的交通枢纽,此后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向北、向南、向东南又修建起多条辐射状的延展线,构成全国交通大动脉。周王室雄踞关中,虎视天下,通过畅通的交通干线,控制各地诸侯,强有力地干预各地的政治经济。后来,周道一词变成通用词,指大路或官道。

周代的乡村道路

周代的乡村道路划分为五级,为径、畛、涂、道、路。径是行人和牛马通行的小路,畛是田间小路,涂是容纳一辆车行驶的道路,道是容纳两辆车行驶的道路,路是容纳三辆车通行的道路。

驰道

秦统一全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修筑驰道。这是供帝王、政府公务行驶马车的通道。秦驰道以咸阳为中心,延伸到全国各地,从而把战国时代诸侯列国的都城用驰道连接起来,构成了通向全国主要城市的干线道路网。驰道宽广壮丽,有统一的质量指标:路面幅宽70米;路基要高出两侧地面以利于排水;要用金锥夯实路基;每隔3丈,种一株青松以为行道树;每隔10里建一亭,作为区段治安的管理所和道路行人的招呼站、邮传人交接处。秦驰道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适应了秦帝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业的急需,在古代交通史上享有较高的地位。

栈道

又名阁道、复道、栈阁。指古人在今川、陕、甘、滇等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是当时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战国时即已修建。秦惠王时使用“石牛产金”的计策,吸引蜀人北上,开辟秦岭,修筑成“金牛道”(后世名“南栈道”),其中许多路段是悬空架设的栈道。此道开通之后,秦国的力量扩张到了西南。另,古代高楼间架空的通道称复道,亦称栈道。

丝绸之路

亦称“丝路”。古代以中国为始发点,向亚洲中部、西部及非洲、欧洲等地运送丝绸等物的交通通道之总称。最初只指称从中原地区,经今新疆而抵中亚的陆上通道。后来,所指范围逐步扩大,以至远达亚、欧、非三洲,并包括陆、海两条路线。现在,该词不仅用以指称连接世界的交通通道,同时成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古代丝绸之路包括三大干线:(1)草原之路,大致从黄河流域以北通往蒙古高原,西经西伯利亚大草原地区,抵达咸海、里海、黑海沿岸,乃至更西的东欧地区;(2)绿洲之路,始于华北,西经河西地区、塔里木盆地,再赴西亚、小亚细亚等地,并南下经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3)海上丝路,始于中国沿海地区,经今东南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地,抵达红海、地中海以及非洲东海岸等地。

河西走廊

亦称甘肃走廊。指甘肃西北部狭长高平地。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海拔1500米左右。多沙碛、戈壁,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肃州)和嘉峪关。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6世纪后期,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悠久的茶马古道历史。

驿站

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在古代,民间的通信主要靠专使骑着驿马,一站一站送达。

大运河

又称京杭运河,简称运河。古代水利工程。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我国历史上,从春秋时代起,出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不断地开凿运河。其中,隋以前就开凿了永济渠,沟通了海河和黄河;开凿了通济渠,沟通了黄河和淮河;开凿了邗沟,沟通了淮河和长江;开凿了江南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隋朝将这些运河贯通,形成了南北纵贯的大运河。大运河,历史上为漕运要道。

漕运

本意指水路运输,后指历代将所征粮食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源于秦始皇将山东粮食运往北河作为军粮。明清东南漕粮都经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运往通州、北京。为维持运输,历代官府修理河道,漕船又搭商货,漕运在南北交通和物资交流上有重要作用。

邮驿

驿站。古时设在沿途,供出巡的官员、传送文书的小吏和旅客歇宿的馆舍。马传曰置,步传曰邮。

驿传

汉代传舍规模较大,配有传厨、传车和驿马,并有足够住宿用品,负责接待过往官员、信使,以及政府特命征召的贤士名人。唐代发展了秦汉以来的邮驿传舍制度,在水陆交通要道上,每30里设一座驿传,每驿设驿长一人,主管驿务。唐代驿传的业务范围很广,要负责传递军政信息、地方贡品,地方官员的民情政情报告,为过往官吏、社会名流提供食宿、交通工具等。其他各代情况略有不同,但基本功能与方法变化不大。

相关知识

【馆宇】房舍,馆舍。

【馆伴】古代陪同外族宾客人士的官员。

【馆置】驿站的馆舍。

【逆旅】客舍,旅馆。

【乘传】乘坐驿车。传,驿站的马车。又,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子。

【乘舆】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又,泛指车马。

【馆驿】即驿舍。古时供传递行旅者的旅舍驿站。

【传舍】古时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邮馆】驿站所设供过客歇宿的馆舍。

【邮传】古时传递文书、供应食宿和车马的驿站。

【邮表】古代交通要道及其交叉处树立的路标。

【邮亭】驿馆。又,递送文书者投止之处。

【邮堠】传舍,馆驿。

【邮符】发给往来人员,准许其在驿站食宿及使用其车马的凭证。

【邮筒】古时封寄书信的竹筒。

【邮传】转运官物,传送文书。

【邮骑】古代驿站供运送官物和投递书信所用的马匹。借指传递公文邮件的人。
   
来源头条号:语文梦工场




上一篇:徐健顺:古诗的声韵之美
下一篇:漫谈写诗:关于立意、造境、抒情和炼句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我思故我在 2023-11-5 22:37 +1
诗草 2019-8-11 18:20 +1
风清扬 2019-8-9 18:42 +1
晗露草 2019-8-4 18:19 +1
东门飞雪 2019-8-4 16:35 +1
+1
1254°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