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尚客 银牌会员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钓尚客 发表于 2024-4-9 06:17:2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 流云诗词 作者:火云

“老干体”目前还是撑台面的文体,并不是说“老干体”一无是处,或者一味贬抑。“老干体”的存在自有他的存在之道。

本文仅以写作手法来研究,老干体多为赋体,极少比兴手法入诗,故缺少意境,缺乏应有文学意味的意象,意境单一或者缺乏。

故此“老干体”诗歌又被称为“口号诗”,空洞干瘪;“老干体”表达手法单一,甚至直接以口号、流行语入诗,内容空泛,语言乏味,套话空话连篇,感染力低下,可读性极差。

在词汇和诗歌技巧上是谈不上的,所以形成了“语言乏味、套话连篇”的独特艺术风格。“老干体”并不是不讲究修辞,反而是大用修辞,主要特色是怎么俗就怎么来。

今人写诗,公允地说,大多不尽如人意。平仄格律都对了,怎么还不像诗?还有所谓老干体,怎么会写成这样?可以说,这是文采问题。

今人的诗,之所以大多不好,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是白话文。它是以词组造句、以白话文的语法写了的。这注定它没有诗的文采。

要知道,诗的五言、七言,还有四句、八句,都是和文言文相契合的。以白话文入诗,无疑是风马牛的状况。再有才华,也难以讨好。

今人写诗,写得不好,不全是写的人才情不够,而是写的人不明真相。

如果知道了诗是文言文构成这个真相,并了解文言文所构成的诗家语的手法,我想不说全部,至少很多人会写出好诗来。

而我所说的摈弃口号式的写法,也正是大多数诗词爱好者容易犯的毛病。我一向把这类写法归为老干体一类。可能他们在格律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纯以口号的赋体呐喊,空洞干瘪说教,则可以视为老干体。

诗词文字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

注意,是用意象表达情感,而不是作者直接给读者说情感。情感是一个很概念,不可触摸的东西,要让读者感知,就需要一些类似动态的、静态的画面,经过有机的剪辑组合,呈现给读者,读者从中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下面以一些例子来实际对比,对原作的问题进行剖析,改作的调整过程与思路也做详细说明,可以使大家更清晰的认识什么样的句子才能称为诗词,不是句子符合格律字数,就能称之为诗词的。尤其有部分初学诗词的朋友,一定要避免空洞无力的呼喊口号。

《闻雷》原作
大地苍茫响一雷,威声磅礴报春回。
江河冰块随波去,原野枝条发叶来。
重使人寰苏热血,再从心坎扫寒灰。
惠风此后家家院,彩蝶欢飞锦蕊开。

《闻雷》改作
九重霄外一声雷,报道春光去复回。
蕨笋伸腰穿土出,李桃眨眼上枝来。
敢期惠雨苏时物,更借东风扫劫灰。
从此神州生意满,锦霞万朵不须裁。

“闻雷”是个好题目,只是诗做得松松垮垮,力不足,意未深,换而言之即是诗意不足,缺少诗家语刻画描写。

首联有意思,但描写不精确,也即在一些字词犯了老干体毛病。比如“大地苍茫”与“威声磅礴”都是稍显口号,如何苍茫?如何磅礴?太过概念化的描述了,读者不能得到鲜明的印象或感受,只是听读者说教而已,故此相当苍白无力。不如按照改后的字词描述方式,稍作调整后原意未失而诗味增多。客观叙述与呈现,读者自我感知即可。

原作三、四句“江河冰块随波去,原野枝条发叶来。”

状景描写殊无形象,也即前面我说的白话文写法,太直俗。不具备有文言文的一些诗家语意象。

改用“蕨笋伸腰穿土出,李桃眨眼上枝来”

这种拟人的细节性刻画春光,如此始具蓬勃生机,不失春回气象。可以给读者一种很鲜明的观感与印象,不说春回,而自然而然生成春回的感触。

原作的五、六句“重使人寰苏热血,再从心坎扫寒灰。”

虽然作者有意识的想言情,但是还是犯了老干体毛病。喊口号!故此尚未搔到痒处,力度不足。

改“敢期惠雨苏时物,更借东风扫劫灰”

改动后意思掘进了一层,诗味亦较原句足。

原作的结联“惠风此后家家院,彩蝶欢飞锦蕊开”

可以只取其意,上句扩大视野,走出“家家院”,放眼“神州”,气魄更大;原作下句不但小气,而且写法也是说教,而非描写意象来表达情感。不如改为“锦霞万朵不须裁”更能出意,而且气象万千。

全诗由仄起改为平起,意脉一气贯通,章法结构变得严谨有序,语言亦比较形象精确,故可算是颂时佳构,诗味相对浓郁不少。

《皮带吟》原作
无奈当年常紧扣,今朝有幸放宽松。
若忘艰苦宽无度,恐怕山川入肚中。

《皮带吟》改作
无奈当年常紧扣,今朝有幸放宽松,
只恐宽松无限度,山川吞落肚皮中。

这首诗的立意其实非常有意思,借题发挥,极具批判力度。皮带吟,看似是写皮带,其实吟咏皮带只是表面,其内在的的积极意义在于表达珍惜现在,不忘过去。

其关键的诗眼是对“宽松”的理解、认识,“宽松”全诗的立足点。最主要的主旨是在于表达,倘在宽松的条件下无限度的挥霍,将有食垮江山之虞。这种意思大大加强了皮带原意之外的境界提升。

但是,原作三、四句说教意味太明,殊少含蓄,气亦不接,用字亦不够精练,故改为“只恐宽松无限度,山川吞落肚皮中”(用老杜失粘体),承转更有力,于原意亦不损分毫。第三句亦用“宽松”重复第二句的“宽松”,类似我前几篇文章所讲的一种七绝技法,顶针递进,更显强调。

《母校梅城中学百年庆》原作
糎水紫云交映辉,梅开百度斗芳菲。
凌寒傲雪攀高洁,溢彩流香出翠微。
雅韵篇篇丹手绘,风流代代园丁培。
今逢盛世春无限,祝寿衔杯话奋飞。

《母校梅城中学百年庆》改作
紫云糎水映晴晖,共庆梅花百度开。
莫道设坛偏地域,但思为国育人材。
风霜雨雪从容对,杞梓梗楠次第栽。
费尽园丁多少力,山城飞出凤凰来。

原作的首句音韵不畅,字词太咬音纠结,不如改为仄起改平起。“交映辉”省略不要,一并理顺作“紫云糎水映晴晖”。第二句亦接前面这句小作调整,母校百年庆典之意更明。原作的梅开百度并不妥当,须用共庆点明,才能否契合百年校庆。

正因为原作的第二句,纯粹写梅花斗芳菲,导致三、四句接着写“梅花”而跑了题,二三四句变成了纯描写梅花的意象,而题目关联度并不大。今拉回作“莫道设坛偏地域,但思为国育人材”,紧紧扣住山区中学特点,似较原句欲以梅花作比而弄巧成拙为佳。虽有略微说教式写法,但是点明中学的情况,勉强可以。

原作的五、六句亦不顺,“丹手”或者是“丹青手”的省略,这种压缩方法史无前例,不可接受。“雅韵篇篇”“风流代代”均为口号写法,老干体。另外“园丁培”三平脚,亦不妥当。

故此,今略取其意,另造句为“风霜雨雪从容对,杞梓梗楠次第栽”,于篇中自有特殊意趣在,与“雅韵”“风流”一类套话似不可同日而语。

杞与梓,两木皆良材。明 方孝孺 《君子斋记》:“是以自少而至耄老,自恒人而至圣贤,如禾黍自盈寸之苗,而至于有秋;杞梓梗楠自拱把之植,而至于百围,盖有可必而不可诬者。”

原作的结联亦俗,标准的口号式老干提手法,纯粹以呼喊说教语气。不如因顺势改出,有前数句铺垫,改为“山城飞出凤凰来”便水到渠成了,如此余味无穷,诗意提升一大步。

原作与改作对比,改作明显更加言之有物,而非原作的一味呐喊,给读者的印象相当表面化。看似呼喊的气势不小,实际却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此即老干体毛病。我们写诗词时应时时注意避免此等情况。

《向日葵》原 作
赤诚耿耿向骄阳,灿灿金轮烁烁光。
雨打不屈身正直,风摧更见志刚强。
对田俯首心无怨,向日怀忠善自扬。
沥血呕心酿脂液,颗颗丰满溢芳香。

《向日葵》改 作
漫凭尘世说炎凉,向日长留熠熠光。
三尺铜根和露扎,一条铁脊任风狂。
边栽角植心无怨,籽满香浓善自扬。
不与群芳争艳丽,素描亦是好文章。

可以看出,原作是真心赞美葵花,句句不离称赞,但是句句都是浮在表面的口号教条称赞,落不到实处。比兴手法不用,形象思维的描写刻画也没用,当读者如何信你?有证据证明葵花真有那么好?读者都是在听你说葵花而已。标语、口号则贴了贴,呼了又呼,才“向骄阳”又“向日”,表过“诚”再"“忠”,一篇文字,几乎都浪费在口号式的表态上。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作者口花花,但都是虚的,有吹牛扯大旗嫌疑。

原作就是一首标准的呼喊口号式的作品,朋友们如无法判断自己的作品是否有这问题,可做参照对比。

起句“赤诚耿耿”就是标语写法,推倒重来,整句调整为“漫凭尘世说炎凉”七字,以“漫凭”来引起读者注意。次句是把原作一、六句部分意思,重新组合成型。“烁烁”改“熠熠”较为准确。这样调整后的句子会更形象与精练一些。

第三句的“雨打不屈身正直”这也属于作者自说自话,而且“不屈”两入声字,声律严重失谐,如想以入声代平声,那种写法在散曲中为常见,诗则不宜这样子作。第四句虽合律,但与上句一样,都是抽象赞扬,即是主观说教方式。

所以这两句全删,换为“三尺铜根和露扎,一条铁脊任风狂”,这种描写就是纯客观拟人的,以此加深读者对向日葵的形象观感。用这种画面就足以表达出原作两句的赞扬,何必直接用字写出来赞扬呢?

五、六句亦是重复概念,了无情趣,今各裁掉前四字,以“边栽角植”、“籽满香浓”代之,或可稍补空洞。为何要如此调整?“边栽角植”是对“心无怨”的客观呈现补充,不至于空喊“心无怨”。而“对田俯首”则是作者说葵花如何,在讲故事,而非葵花自然状态,故起不到对“心无怨”的刻画补充。

结联也是说教式颂扬,不但全都是作者对葵花判断式的浮夸字词,而且也未收束,句子软弱无力,读完了无余味。不如以"群芳"来作陪,反衬葵花之不简单,以免过于自说自话。

《晨雾》原作
晨曦何处寻?村舍布浮云。
芳草凝霜色,繁花暗锦心。
雏鸡声唤母,老鹊翅垂榛。
车队如蜗阵,渡船难载人。

《晨雾》改作
晨曦何处漏?天地满浮云。
芳草凝霜色,繁花暗锦心。
受风尘不起,无雨露偏匀。
莫作前程叹,山形自可扪。

咏物的诗词,要诀在于不即不离,言外具意。如果过于粘着物上,纵写得天花乱坠,也无余味可寻。此诗写晨雾,中间也有不错的句子,可算妙语如珠,但整体过于粘着"雾"字不放,不曾放开,而是纠缠于雾的表面本身,过于乡村腐儒的小家子气,神韵略差。

倘能稍惜表面笔墨,进一步开掘内涵,借物起兴,当可与袁枚的《良乡雾》媲美。《良乡雾》袁枚:“不雨征鞍湿,方知雾里行。晓花难辨色,溪水但闻声。对面人千里,终朝天五更。前程原似梦,何必太分明。”

首句“寻”字不好,用的俗气,改作“漏”字便有趣得多,形象。次句目光局促,只盯着“村舍”一隅,气象太小。晨雾一般来说应漫天而来,才会是晨曦偶尔漏出,所以应放开眼界,才见格局。

原作的颔联妙绝,“凝”“暗”两字用得极具活力,描写刻画也相当形象,作者功力才情从此联可以看出,此二句具唐人风韵。

但原作五、六句又跑的略微远了,而且景物刻画的相对呆板,此二句其实与雾的关系不大。且“雏鸡”、“老鹊”开头,词性与“芳草”、“繁花”相同,收尾又都用名词,这样的句式拼在一起便显呆滞,冲淡了前联的韵味。律诗中两联对仗至关重要,除含义须明确分工外,句式亦不宜雷同。

此联若改作“受风尘不起,无雨露偏匀”,则更显得灵动与神气。

原作的结联还是纠缠在“雾”的本身上,尽管“蜗阵”这类的用语还是比较形象,但从全局来看,此时就不适合再诸如此类的描写了。诗到结尾,多少要有些寄寓,咏物类诗词尤须如此。若还是做纯自然主义的描摹,一味拼接图画与描写,便会封杀读者的想象空间,只能给人白开水感觉,写完拉倒,而了无余味。

今不避续貂之嫌,代拟“莫作前程叹,山形自可扪”十字相赠,未知作者肯兼容否?

(本文根据阅读需要文字有增减)




上一篇:常建诗二首
下一篇:孟浩然一首绝美小诗,短短20字便惊艳千年,年年入选教科书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银山夕钓 2024-4-9 14:30 +1
东方.启明星 2024-4-9 13:24 +1
今夜.启明星 2024-4-9 13:00 +1
诗哥杜士成 2024-4-9 07:07 +1
洋河居士 2024-4-9 06:59 +1
正隆 2024-4-9 06:31 +1
+1
25446°C
12
  • 闲云孤鹤
  • 正隆
  • 钓尚客
  • 憧憬无休
  • 摩天居士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12下一页
发表于 2024-4-9 06:23:5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9084

积分
发表于 2024-4-9 06:31:4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放到微信里慢慢学习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4-9 06:32:0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4-9 06:56:1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4-9 07:04:02 |显示全部楼层
将“老干体”改造为好诗,首先需要避免直接的口号和教条式表达,尝试采用更多的比兴手法、意象和形象思维来创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引入比兴手法:在诗中引入自然景物、历史典故、人物行为与内心感受相结合的手法,以此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2. 运用意象:选择有文学意味且能引起共鸣的意象,通过创造性的描述和联想来表达情感,并让读者在这些意象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3. 形象思维:尽可能地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和描述,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鲜明、具体的画面,从而强化诗歌的感染力。

4. 锤炼语言:避免使用套话和空洞的词汇,锤炼每一个字句,使语言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同时保证诗句的精练和深刻。

5. 重视结构:确保诗歌的结构严谨有序,包括平仄格律的恰当运用、章法结构的合理布局,这有助于加强诗歌的整体性和艺术性。

6. 传递深意:诗歌应该超越字面意义,让读者在品味时能够捕捉到更深层次的含义或启示,以此来提升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将原本单一、空洞的“老干体”诗歌转变为更具诗意、感染力和深度的佳作。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4-4-9 07:16:0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悦读学习,受益匪浅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4-10 05:29:3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4-11 09:24:1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4-12 06:29:1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4-04-09 07:04
将“老干体”改造为好诗,首先需要避免直接的口号和教条式表达,尝试采用更多的比兴手法、意象和形象思维来创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引入比兴手法:在诗中引入自然景物、历史典故、人物行为与内心感受相结合的手法,以此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2. 运用意象:选择有文学意味且能引起共鸣的意象,通过创造性的描述和联想来表达情感,并让读者在这些意象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3. 形象思维:尽可能地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和描述,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鲜明、具体的画面,从而强化诗歌的感染力。

4. 锤炼语言:避免使用套话和空洞的词汇,锤炼每一个字句,使语言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同时保证诗句的精练和深刻。

5. 重视结构:确保诗歌的结构严谨有序,包括平仄格律的恰当运用、章法结构的合理布局,这有助于加强诗歌的整体性和艺术性。

6. 传递深意:诗歌应该超越字面意义,让读者在品味时能够捕捉到更深层次的含义或启示,以此来提升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将原本单一、空洞的“老干体”诗歌转变为更具诗意、感染力和深度的佳作。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谢谢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12下一页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