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学习 | 三伏避暑古诗五首赏读: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
  • 楼主: 钓尚客 |查看: 39591|回复: 7
钓尚客 银牌会员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钓尚客 发表于 2024-7-17 06:18:3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 初衣胜雪

避暑这个词从古代就流行至今,天气炎热时,用各种方式消除暑热,称为避暑。

先秦《墨子·公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墨子说,为什么要建造房屋,那是冬天可以躲避寒冷,夏天可以躲避暑热。这其实也解释了人类最初营造房屋的目的是躲避自然灾害,保全生活生命。当然房子的功能肯定不止这些。

周朝春秋时期的秦国秦德公,在搬迁都城至雍城时,是在夏天最热的时段,城庆仪式非常特别,就是下令杀狗祭祀城门道路,而此期间,居民静居以躲避天气炎热带来的毒气和疾病。城庆的首日,设为伏日,而这个长达一月左右的静默,就是后世三伏的源头。

夏宜长养,养生,躲避阳光和炎热,利于人口的健康和增殖,保障生存质量。

三伏天避暑,也就成为一种流传的风俗和习惯。

汉朝重道,且沿用很多秦制,三伏时段也就延续下来,官方在三伏的首伏会放假,鼓励官员人民根据自己的条件避暑。

当然皇帝避暑的条件最好,《史记·武帝本纪》里说,汉武帝每年五月都要前往雍州的云阳山避暑,到了农历八月才回到长安的宫廷。他是连整个夏季以及三伏天都在清凉的山水之地躲过。

但是其他人的避暑,则主要集中在最炎热的三伏时期。

“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团方。
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
东汉 · 班固《竹扇诗 》

扇子在先秦上古就有,最初是树叶和羽毛制成,优良的羽毛的扇子成为部落首领或者王者身份的象征,巨大的扇子用以蔽日,静尘,伺者持拿,烘托身份。小型的羽毛扇,则是品级的象征。比如诸葛亮手上的一把羽毛扇,那不是普通人可以享用的。不过竹子和丝绸制作的团扇,在汉朝普及,玲珑小巧,携带轻便。

夏天皇帝和大臣上朝,袖子里都有一把大圆扇子,只是这种纨扇,后来成为女子夏天的手伴心宠。

东汉的班固写下这种纨扇,是因为当时在官僚圈贵族圈盛行。

一把薄薄光润的小扇子,根据人的需要制成,有圆形,也有方形。

摇动着扇子,扇子的风可以避暑解暑,在夜晚摇动,那微风徐徐,夏夜清凉。

班固的祖姑,恰恰是鼎鼎有名的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也有写扇子的名诗,“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避暑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至迁居到清凉的高台楼阁,下到一汤一饮,坐卧之具。其中扇子,是最轻便随身的一种消暑方式,摇动扇柄,即可制造流动的空气。

现在的空调是扇子的豪华升级版,以电为动力,制造冷热空气的循环。

“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
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
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
摇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
莫谓此小事,亦是人一瑕。
传戒诸高朋,热行宜见诃。”
曹魏 · 程晓《嘲热客诗》节录

虽然不知道魏晋时代的三伏天,如何放假,但是从这首诗来看,整个三伏期间,很多人都是闭门不出的,也将三伏天去别人家做客,看成一种不礼貌和打扰。

比如这首诗,就是嘲讽大热天去别人家做客的人给主人带来的烦恼。

每到三伏的时期,道路上就没有车马了,大家都关着门谢客,自家人出入,不去和别人家有交集。偏偏有个不识相的人,炎热之极,还去别人家里。主人一听,眉头都皱了起来,汗流浃背穿戴一番。结果这个客人来了,说的事情也没有什么紧要,热的主人摇着扇子,汗流浃背。

这件事情虽然小,但是这是做人的瑕疵。

我奉劝各位朋友,大热天没事就别串门了,容易惹人嫌啊。

说实话,我看到这首诗时,觉得震惊,真实而有趣。

我曾经想古人重礼仪,怎么过夏天?原来和我们一样啊,大热天躺在家里,那里凉快哪里呆,不讲形象,也最怕的就是有客,这样的天气最害怕泥泞在繁文缛节的应对里。

三伏避暑,古已有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躺在家里,不出门。

“郁郁复郁郁,伏热何时毕?
行入七叶堂,烦暑随步失。
檐雨稍霏微,窗风正萧瑟。
清宵一觉睡,可以销百疾。”
唐 · 白居易《天竺寺七叶堂避暑》

五代《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唐都人,伏天于风亭水榭,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通夕而罢。”唐朝长安的人,在三伏天里,会前往山亭水榭,清凉开阔的地方避暑,吃冷饮,水果,在水边宴饮,通宵达旦,到了白天,就是各回各家,补睡觉去吧。有人说唐朝长安有宵禁,且十分严格,但是在这样的文献里,我看到的却是夏夜的自在和狂欢。

作为一向不大富裕的白居易,在三伏天里,选择到寺庙避暑,而不是和都市男女一样在狂欢里发散热量。

因为那里林木葱郁,气象幽深,比红尘低好几度。

郁闷加郁热,这三伏天的热浪何时能够停止。

我走进了寺庙中的七叶堂,烦躁和暑热,随着脚步,渐渐消失。

这里山林郁郁,屋檐外的雨,细密渐大,滤过林木的风,居然还带着秋意。

我在这里睡上一觉,顿觉百病消散啊。

对付暑热的方式,一方面要寻找通风的地方,第二要心平气和,所谓心静自然凉。这两点,都是白居易总结的。

“行道遭三伏,流年当百殃。
舌乾元少味,体倦不安床。
逃暑少宽舍,沃焦无冷浆。
时依乔木下,俄顷得微凉。”
宋 · 郭印《林下避暑 》

不是所有的人,三伏天都在家里,从古至今,绝大多数平民和农民在炎热的时段,依然为了生存和生活奔波。在生存和避暑之间,你能做什么选择?

就算是选择,也是有限的。

在颠沛的道路上,迎来了最热的三伏天,那是真遭了罪了啊。

口干舌燥不算,而且味觉寡淡,这已经是快中暑的征兆。在小旅馆和驿站里,感觉疲惫,却又热得失眠。

我想逃避这暑热,可是哪里有宽大通风的房子给我住,我想喝点冷的,但是这白天道路,热浪滚滚,仿佛焦土。

而我只能边赶路,边在路上找到树荫和树林小休息。

就算是这样的树荫和树林,我已经感觉很清凉了啊,能够让我免死于烈阳的焦灼。

他的避暑,真是可怜,比古道西风瘦马更绝境,那是在烈日下的车马,停在了并不十分清凉的树下。但是农夫也是如此,更多的普通人的夏天,都是如此。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外直中通异众芳,嗅来叶气胜花香。
一杯先吸鉴湖月,满口潜消玉井霜。
尤胜朱樱煎作蜜,何须紫蔗压为浆。
细看象鼻弯弯曲,刺手犹嫌绿柄长。”  
南宋 · 陆文圭《洛中郑悫三伏之际率宾僚避暑于使君林》

在南宋,流行一种荷叶酒。这种荷叶酒,是南北朝时代的南方开始流行,到了宋朝又发扬光大。

就是将一柄荷叶连柄带叶的摘下,将荷叶扎成口袋,里面注酒。酒和荷叶混合成独特的清香。

怎么喝呢?用簪子打通荷叶柄,像一只弯曲的吸管,直接从荷叶柄里吸取酒水。

这是原始的荷叶和吸管,天然环保,绿色芬芳。

三伏天气大家避暑在荷花池边,就有专门供应这种酒水的人,方法取自民间,却又雅俗兼有,有着别致饮食的快乐。

现代人都不能舍弃吸管吸食带来的快乐,南宋的人更是觉得兴奋惊讶。

那荷叶酒的吸管,外直中通,荷叶清香胜过花香。

酒水清凉甜美,仿佛吸进的是湖中的月色,井水里的清凉。

比樱桃蜜水甜,比吃甘蔗更通畅。

我看着这荷叶吸管,仿佛大象的鼻子,上面还带着天然的小刺。

这样的荷叶囊饮品,就算是放在现在的都市,也足以成为流量啊。这是饮食上别致的避暑,依靠清凉的食品饮品,度过炎热的三伏。




上一篇:学生时代最难背的8篇文言文,第2篇堪称学生噩梦,全背会的是学霸
下一篇:曾国藩5句话,胜读十年书!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太湖石 2024-7-17 22:30 +1
食为天 2024-7-17 17:46 +1
今夜.启明星 2024-7-17 16:01 +1
东方.启明星 2024-7-17 15:38 +1
梨花微雨 2024-7-17 07:13 +1
潇潇湘雨 2024-7-17 07:05 +1
周天明 2024-7-17 06:51 +1
+1
39598°C
7
  • 闲云孤鹤
  • 摩天居士
  • 钓尚客
  • 潇潇湘雨
  • 摩天居士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2024-7-17 06:25:5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17 06:50:26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古人在三伏天避暑的方式,通过五首古诗,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人们应对酷暑的智慧与生活细节。下面是对每首诗的赏析:

1. **班固《竹扇诗》**
   - 诗句:“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
   - 赏析:班固描绘了一把小巧精致的竹扇,随手一摇,就能带来清凉。诗中写出了扇子的实用功能,也突显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竹扇在静谧的夜晚,给人送来阵阵凉风,无疑是夏日里的一大慰藉。

2. **程晓《嘲热客诗》节录**
   - 诗句:“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
   - 赏析:程晓以讽刺的口吻责备那些大热天还去别人家做客的人。这首诗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古人在三伏天里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见客的情景,透露出一种对炎热天气的无奈和对不速之客的不满。

3. **白居易《天竺寺七叶堂避暑》**
   - 诗句:“郁郁复郁郁,伏热何时毕?”
   - 赏析:白居易写他在三伏天躲到天竺寺的七叶堂避暑,诗中表现了他对酷热天气的厌倦以及在寺庙中获得的那份清凉与宁静。“清宵一觉睡,可以销百疾”一句尤其传神,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难得的凉爽与舒适。

4. **郭印《林下避暑》**
   - 诗句:“逃暑少宽舍,沃焦无冷浆。”
   -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普通人在三伏天中的无奈。没有条件避暑,只能在旅途中寻找片刻阴凉,诗中真切地反映了古时平民百姓在酷暑中的艰辛。虽然条件有限,找到树荫休息片刻已是奢侈,但这也显示了他们对抗自然环境的顽强精神。

5. **陆文圭《洛中郑悫三伏之际率宾僚避暑于使君林》**
   - 诗句:“一杯先吸鉴湖月,满口潜消玉井霜。”
   - 赏析:陆文圭描述了南宋时用荷叶囊装酒的有趣避暑方式,充满了诗意和生活情趣。荷叶酒清香沁人心脾,利用天然的荷叶作容器和吸管,使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感受到一丝清凉。诗句优美,画面感强,让人不禁向往那种古朴而别致的饮酒体验。

**总结**: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在三伏天中的多样避暑方式,从竹扇、闭门谢客,到寺庙避暑、喝荷叶酒,每一种都是生活智慧的体现。这些诗不仅展现了古人的生活图景,也传达了他们在面对自然环境时的态度和心境。我们现代人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更多地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炎热天气中寻求身心的清凉和宁静。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17 07:02:4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4-07-17 06:50
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古人在三伏天避暑的方式,通过五首古诗,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人们应对酷暑的智慧与生活细节。下面是对每首诗的赏析:

1. **班固《竹扇诗》**
   - 诗句:“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
   - 赏析:班固描绘了一把小巧精致的竹扇,随手一摇,就能带来清凉。诗中写出了扇子的实用功能,也突显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竹扇在静谧的夜晚,给人送来阵阵凉风,无疑是夏日里的一大慰藉。

2. **程晓《嘲热客诗》节录**
   - 诗句:“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
   - 赏析:程晓以讽刺的口吻责备那些大热天还去别人家做客的人。这首诗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古人在三伏天里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见客的情景,透露出一种对炎热天气的无奈和对不速之客的不满。

3. **白居易《天竺寺七叶堂避暑》**
   - 诗句:“郁郁复郁郁,伏热何时毕?”
   - 赏析:白居易写他在三伏天躲到天竺寺的七叶堂避暑,诗中表现了他对酷热天气的厌倦以及在寺庙中获得的那份清凉与宁静。“清宵一觉睡,可以销百疾”一句尤其传神,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难得的凉爽与舒适。

4. **郭印《林下避暑》**
   - 诗句:“逃暑少宽舍,沃焦无冷浆。”
   -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普通人在三伏天中的无奈。没有条件避暑,只能在旅途中寻找片刻阴凉,诗中真切地反映了古时平民百姓在酷暑中的艰辛。虽然条件有限,找到树荫休息片刻已是奢侈,但这也显示了他们对抗自然环境的顽强精神。

5. **陆文圭《洛中郑悫三伏之际率宾僚避暑于使君林》**
   - 诗句:“一杯先吸鉴湖月,满口潜消玉井霜。”
   - 赏析:陆文圭描述了南宋时用荷叶囊装酒的有趣避暑方式,充满了诗意和生活情趣。荷叶酒清香沁人心脾,利用天然的荷叶作容器和吸管,使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感受到一丝清凉。诗句优美,画面感强,让人不禁向往那种古朴而别致的饮酒体验。

**总结**: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在三伏天中的多样避暑方式,从竹扇、闭门谢客,到寺庙避暑、喝荷叶酒,每一种都是生活智慧的体现。这些诗不仅展现了古人的生活图景,也传达了他们在面对自然环境时的态度和心境。我们现代人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更多地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炎热天气中寻求身心的清凉和宁静。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谢谢点评
发表于 2024-7-17 07:05:1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赏学点赞!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17 07:39:39 |显示全部楼层
钓尚客 发表于 2024-07-17 07:02
谢谢点评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 ...


不客气!很高兴你喜欢这些点评。读古诗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情感,也能给我们现代生活带来许多启发。希望你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清凉避暑方式。如果你还有其他诗歌或文学作品需要赏析,随时告诉我哦!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18 06:32:5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8-5 07:54:2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