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5
举报
2万
1万
qwe123qwe 发表于 2025-06-23 14:28 妙语连珠!好诗当赞!若不细细研读,还不知道是咏荔枝。
刘玉巧 发表于 2025-06-20 23:27 老师,读完大作瞬间被荔枝的千年风华折服!“绛绡裹玉骨”寥寥几笔,便将荔枝莹润如珠的模样勾勒得呼之欲出,尤其是“苏轼岭南情”的典故,瞬间让我想起他被贬惠州时写下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正是在这里邂逅荔枝,用豁达的诗句消解贬谪之苦,将苦涩化作舌尖的甘甜。而您的诗里,荔枝不仅是南国仙果,更串联起汉唐遗韵与文人风骨!从首联玉肌玲珑的形态,到颔联“妃子笑”“汉宫惜”的历史纵深,再到颈联文人雅咏与市井烟火的交织,最后以“丹魄照南溪”升华出千年精神图腾。尤其是老师如数家珍的典故运用将荔枝从鲜果之味淬炼成文化精魂,这种熔铸地理、历史与诗意的笔法,实在让我羡慕敬佩!老师看看我解读的怎么?若能得您再多讲讲创作时如何平衡典故运用与意境营造,那真是求之不得!
5万
王多仁 发表于 2025-06-24 08:49 欣赏佳作
莊稼人 发表于 2025-06-23 15:01 深谢玉巧诗友精妙入微的品鉴!您以苏轼惠州啖荔的豁达情怀为钥,洞见荔枝从“绛绡玉骨”之形到“丹魄照溪”之魂的升华,更将汉唐遗韵、文士风骨与市井烟火熔铸一炉,此解直抵诗心,令拙作蓬荜生辉! 关于典故与意境的平衡,我有三点浅见与您共探: 择典如点睛 “妃子笑”取其奢靡沧桑,“汉宫惜”藏掖贡荔血泪,二者虚实相生,既托历史纵深,又避史实堆砌。您提及苏轼岭南谪居之叹,恰是“文豪谪客簪须咏”的注脚——荔枝甜润中的文人风骨,正是千年文脉的苦涩回甘。 物象化诗魂 “绛绡乍褪”“玉骨玲珑”摹其形,终归于“凝碧血”“丹魄照溪”的图腾式升华2。这灵感源于南国荔枝林的血色夕照:果壳绛红似血,果肉澄澈如魄,方悟此果原是时光淬炼的赤诚精魂。 雅俗张力之趣 颈联“文豪簪须”与“市井映雪”的对照,意在打破时空壁垒——昔年驿马疾驰的珍馐,今成百姓席上晶莹碎玉1,如程恩刚“一骑风尘成往事,小哥电掣到千家”的今昔映衬1,方显仙果落入尘寰的生命力。 蒙君青眼,再附创作心路:荔枝的“秘奇”,不在珍稀而在矛盾。它裹着贵妃的荒唐、东坡的旷达、百姓的烟火,纵有鲛珠泣露之悲(典出贡荔劳民),终成南溪朗照之明。此中平衡,犹如剥荔:绛绡冰肌易分,而甘涩交织的滋味,需以诗心细品。 愿与君共嚼这一枚千年风露!
刘玉巧 发表于 2025-06-26 15:23 老师见字如晤!实在抱歉迟复消息,刚从医院回来,身体尚在调养。望见谅。感谢老师这番毫无保留的分享,受益匪浅,从前读诗只叹典故精妙,今日才知字字皆藏匠心——“驿马嘶烟”与“鲛珠泣露”的虚实相生,“绛绡玉骨”到“丹魄照溪”的意象蜕变,堪称咏物诗的绝佳范式。您拆解的创作思路,让我对“形”与“魂”的交融有了全新领悟,已将这些妙法记在心头,待状态恢复,定要提笔一试!感谢老老师如此详细的分享,这份收获,便是最珍贵的良药!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