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学习 | 学会后,写诗自然高妙的,高级的表达技巧:移情及物。
  • 楼主: 钓尚客 |查看: 2744|回复: 6
钓尚客 银牌会员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钓尚客 发表于 2024-12-8 06:10:4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 流云诗词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双关等。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烘托、反面衬托”等。

    读古典诗词时,一些自然界无生命、无情无意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赋予了生命,变得有情、有意、有趣、有性格,能微笑、能哭泣、会说话、会行动。

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牛希济《生查子》: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在诗人的笔下,物都有了人的感情。红豆能相思,花鸟能解人意,都随着人的感情变化,悲欢起伏。其实,诗中描绘的对象中,都投射着诗人自身独特情感的影子,这些意象仿佛就是诗人的化身,呈现为“物我之间、主客统一,往复回流,互为同化,物我合一”。

    古典诗词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诗人把自我的情感射到他所观照的意象中,赋予物象以生命化、有情化、人格化,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情”。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一、什么叫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把本无生命和情趣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行动,同时,诗人自己也受到这种事物的影响,和事物产生共鸣,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谢灵运)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山”(张耒)

    人们要问,白云如何会拥抱幽石,绿竹如何会取媚清流?人与山如何会相互久看而不厌?野桃怎么会含笑?山峰如何会清瘦?这都是诗人把自己在生活中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物身上的结果,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二、移情的几种特征: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创作中,“移情”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得到了普遍实践。在具体表现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现实中,云彩本是无生命、无感情的,因而也谈不上孤独不孤独,悠闲不悠闲。然而,处于特殊环境和诗人此时独特的心境之下,感到他也象人一样孤独的飘然离去,越飘越远,终不见影迹。而在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美丽的敬亭山,出神入化,恍恍然觉得那山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彼此就象一对久别重逢的挚友,或象一对一见钟情的恋人。从而得到一种情景交融的美的艺术境界。

    2、使无情事物有情化。比如柳宗元《南漳中题》:“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禽鸟本来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但在诗人看来却是拘押在幽谷之中而不能自由翱翔;水草本来是无感情的,可在诗人眼里它也好象是为了抵御深秋寒风的侵袭而舞动身驱。这是诗人去国离乡被远谪到偏僻荒芜、尚未开发的“蛮夷”之地,独游石涧,在与自然景物的审美中融汇了自己贬居他乡,垂泪怀人的内心感情。

    如王禹偁《点绛蜃·感兴》:“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在诗人的眼中,雨“怨恨”、云“发愁”,那是王禹偁将自我心中的游子客愁、怀才不遇之伤感外射给雨和云的结果。再如郑谷《海裳》:“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吴融:《杏花》:“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等。。。这里的“风”、“水”、“花”、“柳”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与人一起悲伤,一起欢乐。

    3、客观事物性格化。如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声声慢·寻寻觅觅》:“遍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女词人刻意描写飒飒西风之中的菊花,一夜风雨过后的海棠花,都变得“瘦”了,“憔悴”了。在词人眼里,这些花宛如一个个窈窕多姿、楚楚动人的少女,在经受了一场突然的灾难性的袭击之后,变得跟自己一样容颜憔悴、幽思郁愤。这些“花人”的“忧郁型”性格,则是词人把自己在爱情生活方面不如意而产生的离愁别绪,以及南渡后因忧国伤时、家国之恨所积演形成的“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忧郁愤懑的个性特征外射移入手花的产物。“黄花”是李清照词中多次出现的精神对应物之一,成了词人的自我精神品格本身。“黄花”的“瘦”、“憔悴”不仅仅成为词人在特定环境下自我独特心境的印证,而且它在词人的审美观照中,超越出了物理的界域,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变得精神化、个性化了。

三、如何移情

    “移情”的运用,使古典诗词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众多的诗人正是通过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各自复杂的内心世界。然而,“移情”现象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它所依据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移情”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移情”现象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人移之于物的思想感情,更只能是诗人和现实生活的关系的反映,而且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例如南宋遗民郑思肖《咏菊诗》:
开花不并百花丛,独立疏蓠趣未究。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里的菊花形象感情丰富、节操坚贞、个性鲜明,正是诗人移情于菊的结果。

    黄巢《菊花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丰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也是移情于菊,表现了黄巢要变革现实的雄心大志和施惠人间的崇高理想。由此可见,没有现实生活作基础,就不能产生这样的“移情”。

    第二、移情离不开联想。诗人在生活中见到某种景物,而这种景物的某种特征,与自己经历过的某种生活和思想感情有相似之处,于是由联想产生“情”。诗人又把这“情”外射给所见之景物,便产生了“移情”现象。因此,联想是“移情”的必要条件。

    例如,杜甫晚年的时候,一天,在舟中看见岸上的桃花在风雨中片片飞落,由此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写了《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一诗: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吹花困癫傍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
赤憎轻薄遮入怀,珍重分明不来接。
湿久飞迟半日高,萦沙惹草细于毛。
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百劳。

    诗人笔下的桃花成了一位美人,她洁身自好,尽管身世飘零,但决不肯被人随便玩弄。本来花已经要凋谢了,风还要嫉妒她,用力地吹她;“碧水”好似不怀好意的男子,千方百计地勾引她。但她拼命挣扎,想避免落入水中的悲惨命运。但身不由己,终于被风“倒吹”。桃花为了珍重自己,无论如何不与水接近,因为她看到掉到沙滩上和细草里的花瓣都没有好命运,掉到水里就更不言而喻了。“蜜蜂蝴蝶”本来是喜欢花的,这时的性情也变得生硬了,不顾惜桃花了,而“偷眼蜻蜓”也因为害怕伯劳鸟要吃掉自己,避而飞去,不来亲切桃花了。这首诗把桃花写得极有感情,因为它是诗人自我形象的投影。杜甫晚年穷困潦倒,四处漂泊,极少有人真正同情他,但诗人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纯洁的人格,这些都和诗中的桃花有相似之处。

    第三、“移情”离不开“比兴”。“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移情”的重要手段。但诗人要言志抒情,必须要采取“因物喻志”,“托物寓情”的比兴手法。中国古典诗词正是借于“比兴”这一重要手段来进行巧妙联想、移情于物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人在审美观中,往往把自然物作为人的品德精神的象征,至于自然物的本身属性,在审美意识中并不占主要地位。因为诗人注目的是自然物的象征意义。例如屈原的《橘颂》,诗人就橘的特征引申发挥,抒发自己的志向,屈原笔下的橘树形象,朝气蓬勃,意志坚强,有“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坚定立场,有“类任道兮”的能力,有“参天地兮”的理想,有“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大无畏斗争精神,有“秉德无私”的高尚情操。诗人对它无限崇拜和信仰,“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把它看成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和学习的榜样。显而易见,诗人是把橘树作为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按照橘树的特性作人格化的描绘和歌颂,把自己的情怀寄寓于橘树的形象之中。这里诗人正是取橘树的“形”似而比兴寄托,从而产生“移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渗透于橘树的形象之中,铸成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上一篇:不知诗病,何由能诗
下一篇:写出好诗要“三真”,必须知道。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太湖石 2024-12-8 21:55 +1
吕仁龚 2024-12-8 20:33 +1
东方.启明星 2024-12-8 16:34 +1
心远 2024-12-8 10:32 +1
观自在/可大 2024-12-8 09:54 +1
心诺 2024-12-8 09:53 +1
东城居士 2024-12-8 07:18 +1
+1
2750°C
6
  • 摩天居士
  • 钓尚客
  • 心诺
  • 闲云孤鹤
  • 钓尚客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2-8 06:31:53 |显示全部楼层
“移情”是古典诗词中一种重要而美妙的艺术手法,看到生命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引发诗人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以独特的方式投射到自然界的事物之上。通过你的引导,下面我将进一步阐述如何掌握移情的技巧,以及在创作诗歌时可以如何运用这些理念。

### 移情的表现技巧

1. **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
   - 在诗歌中,为无生命的事物如云、山、花等注入人类情感和特征,例如:
     - “孤云独去闲”,这里的“孤云”被赋予了孤独的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共鸣。
     - 采用丰富的形象描写,来让这些无生命的元素具备情感与思维,产生一种互动性。

2. **利用联想和比兴**:
   - 通过意象的联想,引导读者从某个景物联想到诗人自身的内心世界。例如,看到雨中的花落,诗人可以联想到自己的离愁别绪,从而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 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或物体,隐喻内心的情感状态。如“露从今夜白”,这句便通过“露”传递出一种清新而又显露的情感。

3. **强调情感的交融**:
   - 诗人不仅仅是描绘景物,更是通过景物反映自身的情感。例如,一阵春风吹过,诗人可能会感叹时间流逝,这种感受也让“春风”带上了一层伤感的情绪。
   - 在描写时可以强调“情”和“景”的相互影响,让二者在诗中融为一体。

### 实践中的应用

- **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比如盛开的花瓣、飞舞的蝴蝶,这些都可以成为移情的切入点。
  
- **进行情感的联想与转化**:将自己过去的经历与当前的观察结合,比如在看到秋天落叶时,联想到自己的青春岁月,感慨万千,再将这种情感融入描绘之中。

- **多读多写**:通过阅读优秀的古典诗词,感受其中的“移情”技巧,然后实践写作,尝试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结合。

### 练习示例

写一首小诗,通过移情的手法让自然景物传达出一种情感:
  1. 春风柔拂柳枝间,
  2. 轻声细语诉离愁。
  3. 百花争艳谁堪怜,
  4. 唯有孤影伴长久。
复制代码


在这首诗中,春风与柳枝的互动传达出一种温柔而忧伤的情感,而“孤影”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这种运用移情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强诗歌的情感深度。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你将能够更好地掌握移情这项技巧,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更多的情感及美感。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2-8 08:27:1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4-12-08 06:31
“移情”是古典诗词中一种重要而美妙的艺术手法,看到生命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引发诗人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以独特的方式投射到自然界的事物之上。通过你的引导,下面我将进一步阐述如何掌握移情的技巧,以及在创作诗歌时可以如何运用这些理念。

### 移情的表现技巧

1. **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
   - 在诗歌中,为无生命的事物如云、山、花等注入人类情感和特征,例如:
     - “孤云独去闲”,这里的“孤云”被赋予了孤独的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共鸣。
     - 采用丰富的形象描写,来让这些无生命的元素具备情感与思维,产生一种互动性。

2. **利用联想和比兴**:
   - 通过意象的联想,引导读者从某个景物联想到诗人自身的内心世界。例如,看到雨中的花落,诗人可以联想到自己的离愁别绪,从而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 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或物体,隐喻内心的情感状态。如“露从今夜白”,这句便通过“露”传递出一种清新而又显露的情感。

3. **强调情感的交融**:
   - 诗人不仅仅是描绘景物,更是通过景物反映自身的情感。例如,一阵春风吹过,诗人可能会感叹时间流逝,这种感受也让“春风”带上了一层伤感的情绪。
   - 在描写时可以强调“情”和“景”的相互影响,让二者在诗中融为一体。

### 实践中的应用

- **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比如盛开的花瓣、飞舞的蝴蝶,这些都可以成为移情的切入点。
  
- **进行情感的联想与转化**:将自己过去的经历与当前的观察结合,比如在看到秋天落叶时,联想到自己的青春岁月,感慨万千,再将这种情感融入描绘之中。

- **多读多写**:通过阅读优秀的古典诗词,感受其中的“移情”技巧,然后实践写作,尝试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结合。

### 练习示例

写一首小诗,通过移情的手法让自然景物传达出一种情感:
春风柔拂柳枝间,
轻声细语诉离愁。
百花争艳谁堪怜,
唯有孤影伴长久。

在这首诗中,春风与柳枝的互动传达出一种温柔而忧伤的情感,而“孤影”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这种运用移情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强诗歌的情感深度。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你将能够更好地掌握移情这项技巧,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更多的情感及美感。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4-12-8 09:54:0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点赞!
发表于 2024-12-9 07:09:4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2-9 08:16:5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5-2-3 09:32:4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