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真仙 新手上路

主题

好友

276

积分
永乐真仙 发表于 2024-10-8 17:11:4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咏史
当代:李梦唐
高阁垂裳调鼎时,可怜天下有微词。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李梦唐(1964-2016),原名宗金柱,河北任丘人,是中国新闻社编委和摄影部原主任。他以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著称,梦唐先生作品大部分为七绝,其作品水准普遍较高,其中不乏名篇佳句。而这首《咏史》正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少网人公推这首咏史为当代七绝第一,笔者也很是喜欢这首咏史,认为名副其实不负盛誉。下面我们就本诗逐字逐句展开解析:

高阁垂裳调鼎时:

本诗后三句皆通俗易懂,唯首句因连用两个典故三个象征,对于大众读者准确理解难度较大,特别是关于垂裳一词的理解。高阁,指位居高层的统治者、官员。垂裳(chang),源“垂衣裳”:本意谓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引申意称颂帝王无为而治,同“垂拱”意。语出《周易》卷八《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所以垂裳有两意:一是制定政策、制度,二是称颂帝王无为而治。那么此处应该怎么理解呢?网络上大多理解是按第一种意思理解,即定制,可引申为制定颁布各种政策制度,和后面“调鼎”的意思一样,仍然是治理国家的意思。但个人觉得,按第二种意思理解,更巧妙,更耐人寻味,即反用‘无为而治’意,反讽高层和官员面对各种社会乱象、主要矛盾时,如处理烂尾楼问题(住房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教育医疗养老问题、官员贪腐问题等等一系列关乎民生最重要的问题时,不作为,无作为,对人民群众深重的苦难视而不见,对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愿望听而不闻,对人民群众求告无门的绝望无动于衷,该治理时却不治理,因此导致第二句“可怜天下有微词”民间到处充满着怨言、牢骚、反对的结果。

可怜天下有微词:

二句通俗易懂,紧承上句,是说在高层的统治者、官员们制定、颁布、施行各种政策、制度、法规时(一意)/在高层的统治者和地方官“无为”而治时,民间却到处充满了怨言、牢骚、不满。

覆舟水是苍生泪: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最早出自于《荀子·王制》,原文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句话用水来比喻民众,用舟来比喻君主,形象地说明了民众的力量既可以支持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他深刻理解并运用了这一道理。唐太宗经常引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告诫自己的臣子和民众,强调民心向背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原典故中,只阐述了民众具备可以载舟亦可覆舟的力量,而没有阐述力量的来源,也没有关注这种力量的来源。而此处作者把覆舟之水比喻成苍生的眼泪,就很好的阐述了这种力量的来源。历来,统治者面对民众采取极端行为“覆舟”的情况,大多只关心覆舟本身揭竿起义“大逆不道”的行为与事实,而甚少去关注民众为什么要“覆舟”的原因。作者此处通过“覆舟水是苍生泪”这一新颖的比喻,巧妙的解释了覆舟的原因、覆舟力量的来源,是苦难!是人民的苦难!

如果说将人民不堪暴政推翻君主的这种力量,具象成覆舟之水,这是原典故的艺术性与哲思性。而这里作者将覆舟之水比喻成苍生的眼泪,是由无数苦难的人民汇聚而成的泪,这一比喻则更加具有艺术性与哲思性,更加形象生动、震撼人心。

不到横流君不知:四句的“横流”一词下得相当精到,通常人们称赞这首诗重点称赞第三句震撼人心的比喻,实则尾句的横流一词也相当精彩。横流不仅指三句的“苍生泪”横流,表达人民处于苦难之中;亦指覆舟水横流,表达了覆舟的力量之广之多之强,更隐含“沧海横流”这个成语: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而通过覆舟水-苍生泪-沧海水三者同是水的巧妙关联。巧妙揭示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与来源。更可表达沧海里横流的不是海水,不是覆舟水,而是苍生的眼泪,以苍生泪汇聚成沧海来表达苍生苦难是何等之深,何等之重。

四句结尾的“不知”也下得精彩,可谓”气高而不怒,力劲而不露“。讽喻而不失温柔敦厚,是作讽喻诗之要旨。此处”不知“一则指统治者们不知苍生泪,不知苍生之苦。为何不知?对百姓漠然也。历朝历代很多统治者们更多时候只关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相互倾轧,而对百姓的苦难较为冷漠,不管不问。二则指他们不知”覆舟水“,不知苍生之怒。形容统治者往往在局势失控之前,因为不知苍生之苦,自然也不知苍生之怒,所以也很难察觉到覆舟之势。直到沧海横流的那一天才察觉木已成舟,为时已晚。

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等讽喻诗,既是讽古,也可喻今。本首诗题目为咏史,是对于中国旧社会历朝历代覆舟的总结。但对于今天的领导阶层,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首句的高阁,在封建社会,自然是指最高层的统治者们。今日今时,除了可代指中央,亦可代指地方上的领导者们。因为他们是地方政策法规的制订者,也就是调鼎者。则尾句的君,则亦可代指地方官员,如此,则本诗能对更多的官员们起到提醒、触动与警示作用,意义更重大。




上一篇:欣赏寒露节气古诗词:
下一篇:诗歌的赏析技巧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杨文武 2024-10-9 05:44 +1
山农 2024-10-9 02:08 +1
太湖石 2024-10-8 23:17 +1
龙省全 2024-10-8 20:54 +1
嶺西老人 2024-10-8 18:48 +1
+1
178390°C
4
  • 龙省全
  • 杨文武
  • 闲云孤鹤
  • 永乐真仙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头像被屏蔽

主题

好友

7100

积分
发表于 2024-10-8 21:10:1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永乐真仙 +1
发表于 2024-10-9 05:44:2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加入本群
发表于 2024-10-9 07:04:3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写得好。看来诗友是一个敢说真话实话的人,给你赞一个。但文中有一点点小瑕疵:“历朝历代很多统治者们更多时候只关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如此,则本诗能对更多的官员们起到提醒、触动与警示作用,”在这两句话中,前面分别用了“很多”和“更多”,所以后面的“们”字多余,可以删除。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龙省全 +1

主题

好友

276

积分
发表于 2024-10-11 22:25:4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闲云孤鹤 发表于 2024-10-09 07:04
此文写得好。看来诗友是一个敢说真话实话的人,给你赞一个。但文中有一点点小瑕疵:“历朝历代很多统治者们更多时候只关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如此,则本诗能对更多的官员们起到提醒、触动与警示作用,”在这两句话中,前面分别用了“很多”和“更多”,所以后面的“们”字多余,可以删除。

感谢老师提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