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学习 | 说说格律之争 不懂格律的人倡导诗词创新是“伪创新”
  • 楼主: 钓尚客 |查看: 57319|回复: 7
钓尚客 银牌会员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钓尚客 发表于 2024-7-26 06:18:4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  老街味道

网络上经常见到一些反对格律、号召创新的声音,在一些人的眼里,格律彷佛成了束缚诗词创作的枷锁,不破除就产生不了好的诗词一样。

格律是诞生于齐梁时代的新诗体形式,成熟于初唐时期。其实格律之争不仅存在于今天,在初唐时期就有陈子昂的评价: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李白也说过: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到了民国时期,闻一多与胡适等人“新格律派”与白话诗的理论也在文学史上刻上了重重一笔。

一、齐梁以后的格律诗

格律不是在唐朝一下子出现的,如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样,也是经过漫长的演变而形成的一套规则。关于格律诗的演变过程,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老街诗词闲话132-十分钟说明白学习诗词不可不知的格律诗进化过程》。

格律诗诞生于南北朝齐梁时期,永明体诗人沈约、王融等人发现四声平仄的理论以后,传统古诗进入了格律时代,有了今体诗和古体诗之分。今体诗的平仄、对仗、押韵和黏连规则开始逐渐发展和成熟。后来诗人们押韵遵循的《切韵》系统在隋朝才出现,黏连的理论在初唐上官体时期才确定,但是此时的诗已经有完全符合格律标准的诗,例如银铿的排律《新成安乐宫》:

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
迢递翔鹍仰,连翩贺燕来。
重櫩寒雾宿,丹井夏莲开。
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
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

南北朝后期的格律诗占比非常大,只不过像阴铿的标准排律《新成安乐宫》极少,大多数的格律诗是不黏连的。但是对仗和平仄四声已经非常讲究了,例如庾信的这首《奉和山池》: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
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
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

这首诗里有很多的标准律句,而且对仗极其工整,例如: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二、李白、陈子昂的复古与格律诗

齐梁时期开始讲究格律的形式美,但是很多作品在内容上显得空洞,诗自古以来是“言志”的,诗不言志和做人没有理想一样,大诗人周星驰说过:做人如果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里说: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李白也说过: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1、李白的格律诗

大家都知道,李白以古体诗见长,如《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等,其传世的诗歌中七言律诗只有几首。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李白真得反对格律诗,李白的七言律体绝句是公认唐朝第一流的作品,如《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等。五、七言律诗中《送友人·青山横北郭》、《赠孟浩然》、《寄淮南友人》、《登金陵凤凰台》等都是近体诗的佳作。下面这首是平起仄收的五言律诗:

寄王汉阳(唐·李白)
南湖秋月白,王宰夜相邀。
锦帐郎官醉,罗衣舞女娇。
笛声喧沔鄂,歌曲上云霄。
别后空愁我,相思一水遥。

2、陈子昂的格律诗

因为《修竹篇序》里面的一段话,陈子昂往往被误解为反对格律的急先锋,其实陈子昂不仅仅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一类古体诗,他传下来的近体诗几乎占比一半。下面是一首仄起仄收的五言律诗《度荆门望楚》,明显受到了齐梁格律诗的影响: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其实陈子昂也好,李白也好,他们反对的不是格律的形式,而是反对诗歌只讲究形式而脱离了内容的现象。他们认为文以载道的传统不能丢弃,因此会批评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三、闻一多的新格律派

严格来说,闻一多的新格律派与诗词无关,因为他说的是新诗。五四运动以后到今天,新体自由诗渐渐成了主流。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理论,成为其格律派的标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例如他自己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这么算起来,其实胡适的这首白话诗《两只蝴蝶 》当然也是符合新格律派的: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和今天旧体诗的格律之争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顺便说一下,胡适也好,闻一多也好,都是受过旧式教育的民国大师,他们都会写格律诗。闻一多在五四以后,非常推崇新诗,六年不写旧体诗。但是他出国更多接触了外国月亮以后,却开始反思,最后认为还是老祖宗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1925年闻一多回国之前,还写过一首《废旧诗六年矣复理铅椠纪以绝句》:

六载观摩傍九夷,吟成鴃舌总猜疑。
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

回国后,闻一多开始了国学和诗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成为了传统诗学的传道者。可见《上合青岛03-88年前31岁的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开设了唐诗课》。


四、诗词格律 不是衡量作者创作水平的唯一工具

1、古体与近体都有佳作

前面说了,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古体诗,不讲究格律,南北朝永明体出现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时候的古体诗是自然形成的。 在唐朝,很多诗人有意作古体诗,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笆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等等。

所以说,古体诗与近体诗都有无数优秀的作品传世,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不是衡量诗歌水平的唯一工具。

2、没有不符合格律的词

词是必须符合格律的,没有不符合格律的词,把填词当作填空是初学者的误会,不会作格律诗的人当然不懂作词。

不符合格律的“词”可以勉强看作是古体诗,但是古体诗也是有要求的:《老街诗词闲话08-古体诗可以不讲平仄只押韵吗?》。如果不符合古体诗的押韵规则,那么这种“词”连古体诗也算不上,只好当作现代诗了。


五、创新不是不学和不懂格律的理由

1、胡适之体的消亡

五四运动时期,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上面举例的《两只蝴蝶》就是这种诗。

但是这一类新诗不伦不类,既不是格律诗,也不像非格律的古体诗,几乎就是市井街市的打油诗,很快就消亡了。反而新的自由诗一直繁荣到今天,而且老祖宗传下来的旧体诗也依然顽强的活着。

钱钟书在《围城》中曾说:“只有做旧诗的人敢说不看新诗,做新诗的人从不肯说不懂旧诗的。”

2、创新需要在传统与继承的基础上

相声讲究四门功课,说学逗唱,格律诗讲究四门要素:平仄、押韵、对仗、黏连。这四项往往会让初学诗的人顾此失彼。 今天诗词的创作已经被摒弃在学校的教学之外,所以学习格律诗完全是爱好和自觉,师资的缺乏也给诗词喜爱者带来了不少困惑。

因此会有不少人浅尝则止、半途而废,甚至有不少根本不懂格律的人鼓吹创新,老街味道以为,无论什么创新,一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本不懂的人去创新是“伪创新”。如同相声界的公式相声一样,懂和不懂是两个世界。

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以后,大家都知道了AI的厉害,但是AI依旧是在围棋的规则中下棋,而且阿法狗是深度学习了围棋的定式、招法并存贮了几乎所有在世的棋谱。在和柯杰、李世石的对弈中,阿法狗规则允许中下出了不少令人目瞪口呆的招数,这才是创新。

结语
最后简单说一个道理,学习旧体诗不可不学格律,但不是懂了格律就是会作诗了,格律只不过是简单的九九乘法表而已,离高等数学还远着呢。

转自百家号:老街味道




上一篇:10首关于端午节的诗词,你知道多少?
下一篇:七律怎样写?金圣叹说杜甫爷爷这首诗,可谓律诗之定式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迷渊 2024-7-27 12:10 +1
风雨归人 2024-7-26 12:58 +1
东方.启明星 2024-7-26 12:48 +1
人参娃 2024-7-26 06:49 +1
+1
57326°C
7
  • 摩天居士
  • 闲云孤鹤
  • 观自在/可大
  • 钓尚客
  • 钓尚客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26 06:45:11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之争在中国诗词发展史上是一种常见现象,反映了诗人们对形式与内容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您提到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 一、格律的价值

格律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一套严谨的规则,通过平仄、对仗、押韵等规范,使得诗歌在音韵美和形式美上都有了相应的保障。这样的格律不仅是技艺的体现,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一背景下,认为格律是“束缚”的声音往往忽视了其在文化中的深厚基础。

### 二、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正如李白和陈子昂所指出的,诗歌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情感和思想。如果过于追求形式的规范,可能导致作品内容空洞。反之,如果对格律全然不顾,也可能失去诗歌应有的韵味。因此,一个优秀的诗人应该是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取得平衡,而不是两者的对立。

### 三、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诗歌的创新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拒绝传统的格律。历史上许多杰出的诗人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例如杜甫与白居易在风格上的不同,都是在古体与近体的交融中实现的。同时,现代诗歌的发展也显示出一种回归与反思的趋势,许多人在创作自由诗时仍然吸取古典诗词的技巧。

### 四、理解与练习的重要性

理解格律的存在及其规定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巧,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真正的创新。那些反对格律的人,若未深入了解其精髓,所提出的创新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因此,“伪创新”确实可能源自对传统的不理解。

### 结语

综上所述,格律与创新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可以互为补充的。认知和理解传统,尤其是像诗词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是创作优质作品的基础。在拥抱创新的同时,尊重和学习传统能够更深入地推动文学的进步。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4-7-26 07:50:4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7-26 09:17:4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赞同这个观点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27 06:12:2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28 06:34:3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4-07-26 06:45
格律之争在中国诗词发展史上是一种常见现象,反映了诗人们对形式与内容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您提到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 一、格律的价值

格律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一套严谨的规则,通过平仄、对仗、押韵等规范,使得诗歌在音韵美和形式美上都有了相应的保障。这样的格律不仅是技艺的体现,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一背景下,认为格律是“束缚”的声音往往忽视了其在文化中的深厚基础。

### 二、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正如李白和陈子昂所指出的,诗歌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情感和思想。如果过于追求形式的规范,可能导致作品内容空洞。反之,如果对格律全然不顾,也可能失去诗歌应有的韵味。因此,一个优秀的诗人应该是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取得平衡,而不是两者的对立。

### 三、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诗歌的创新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拒绝传统的格律。历史上许多杰出的诗人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例如杜甫与白居易在风格上的不同,都是在古体与近体的交融中实现的。同时,现代诗歌的发展也显示出一种回归与反思的趋势,许多人在创作自由诗时仍然吸取古典诗词的技巧。

### 四、理解与练习的重要性

理解格律的存在及其规定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巧,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真正的创新。那些反对格律的人,若未深入了解其精髓,所提出的创新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因此,“伪创新”确实可能源自对传统的不理解。

### 结语

综上所述,格律与创新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可以互为补充的。认知和理解传统,尤其是像诗词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是创作优质作品的基础。在拥抱创新的同时,尊重和学习传统能够更深入地推动文学的进步。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谢谢点评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28 06:58:22 |显示全部楼层
钓尚客 发表于 2024-07-28 06:34
谢谢点评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 ...


不客气!如果你还有其他关于诗词的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点评,随时可以问我。祝你创作愉快!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8-14 06:27:5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