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尚客 银牌会员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钓尚客 发表于 2024-7-1 06:14:5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 原创 联墨双修总校 联墨双修总校

联律通则解读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解读: 这就是说: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外,如:“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句数,字数必须相等。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句数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字数相对就是指上联与下联字数一样多,字数不相等也就不能称之为对联了。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解读: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即实词和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所谓词性一致,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词类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如: 开卷神游千载上,
垂帘心在万山中。

1、名词对名词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如笔、杉木、蜗牛、猎豹、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诗写梅花月,茶熏谷雨香。高天悬日月,深水映春秋。长空携丽日,大地落祥云。

2、动词对动词。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

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楼空鹤不归。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 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

3、形容词对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悄悄。

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

此联在气度上重用了“醉”、“寒”二字, 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原诗为“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 “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

再如: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4、数量词对数量词:

4) 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词: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3.45;

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

请看苏州闲吟亭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

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 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 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带影,依稀如作双飞。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再请看下联: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

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

5、 代词对代词

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自己等;

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

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么、这样。

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

请看民国年间楹联大师刘师亮写的一副嘲弄军阀的对联: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男同胞,女同胞,亲爱结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

作者以口语诗入联,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 语中巧用
了人称代词“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众”、“命”疑问代词“多少”,真可谓句句有力,字字见工。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联句以疑问式处理,巧用疑问代词“几许”、 “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英雄,请看金圣叹所撰一联:

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天下读书之人多矣,一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6、 副词对副词

请看长沙天心阁联:

四面云山都到眼,万家忧乐最关心。

联句中第五字“都”、“最”为副词, 纵观全联, 二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二字,整个对联便索然无味了。

请看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

“未、轻、愿、再”都是动词前的副词,“未”表示否定,“轻”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围。

成都杜甫草堂联:
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

7、介词对介词: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请看周恩来写的这样一副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中读书。

联句首字“与”、从”为介词,是介绍与什么人共事、从何处读书的道理。用语精练、直接、自然,给人以鲜明、清晰的感觉。请看山东曲阜孔府门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8、连词对连词

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如和、同、跟、不但、而且只要、与其、尚且等。

请看下联: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此联是讽刺国民党贪污腐败,扼杀民主自由的一副对联。 联中使用了连词“尽管”、“何须”在联中起到了很强的作用,使联语的双关语气得以发挥,增强了对联的感染力。
再看: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此联为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视为名联。此联不但采用了嵌字法、转意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虚词的作用, 使联句情趣动人,感召力强。这里“犹”和“而”是
连词,都是表示连续前后名词的。因为“是”作代词用,内嵌了民国总统四字,直斥曹锟贿选的民国总统不是东西。

9、助词对助词

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 助词系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虚词,多用在词、词组、句子后边起辅助作用。

助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 时态助词(了、着、过);;

语气助词(呢、吗、吧、啊), 另外,所、着、等、似也属于助词,古文言文中之、乎、矣、也等属于助词范畴。虽此类词独立性最差,但它在语言中却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有的联句因一字之差,则谬之千里,使用得好,可使联句增色,情趣盎然 。

如苏轼题广东真武庙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末三字以云乎哉对焉耳矣,是语气助词相对,使语言生动活泼。

又如周亮工题仙霞岭关帝庙联:

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
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着”对“了”是时态助词相对。联中语言幽默尖刻,对迷信的混帐给以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读了顿觉舒畅。

10、拟声词对拟声词

拟声词, 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如哗哗、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滴答、喔喔、旺旺、喵喵、唧唧、叽叽喳喳、啪啪等 。

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以讽刺那种对母、对妻两种面目的人,联曰: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努嘴,哦哦哦,噢噢噢。

一串简单的语气词,像一副漫画,活画出两副迥然不同的面孔,惟妙惟肖,再加之上联一个“任”字,下联一个“只”字,使其形成鲜明的反差。

杭州岳飞祠有一幅嘲讽秦桧夫妇的对联,这样写道: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岳飞祠有两个白铁铸成的秦桧夫妇像,跪在岳飞像前,有人撰以此联,作者以秦桧夫妇互责互怒的口吻入联,以丑化他们的肮脏灵魂,作者以语气词入联,一“唉”一“啐”,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人至信。

其实,虚词在对联中是可以宽泛的,只要虚词相对即可,不必太过拘泥。

在传统对仗规则中,允许形容词对动词,特别是对不及物动词;上下联的末字允许名词对动词。允许数词对颜色词,方位词对数词。

第三条 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解读: 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 就是说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成的, 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

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

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 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请看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平地--见人家。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茶煮--谷雨春。

勤劳门第春来早,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一谓--补”结构。这是动宾结构 ,听动词秋雨声声入夜是主谓结构短语做宾语,合起来构成动宾。

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一行,“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

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 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 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

第四条 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即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解读:“节律对拍”实是对“结构对应”在格律上的补充说明。此处要注意语流节奏与声律节奏的异同。

声律节奏是“两字而节”,即两字为一节奏,不论语意如何均如此。

语流节奏是按实际语言断句来划分的,与声律节奏多有冲突。

节律对拍多按声律节奏来定。领字情况除外,如:

揽一怀秀水周庄,沐三贤气蕴,城同昆曲起诗意;
写卅载春天故事,绘四化鹏图,业共玉山飞锦花。

对于不能拆分的三字或更长词语,节奏点停在最后一字上,如:法西斯、塔里木、西双版纳等只需计最后一字的平仄就可以了。

第五条 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解读: 对联不仅讲对仗,还讲格律,即单边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交替,上下联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对。如:

融孔孟温良,入五粮以酿,千载悠悠,浓香沁透京杭水;
慕庄屈浪漫,效七子而酣,一壶郁郁,大笔挥催古贝春。 (今音)

现今楹联实行平仄“双轨制”,即既可按今音论,亦可按古音论,但不得在一联内混用。*今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中平声为平,余者皆为仄声。

古音到今音的变化: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今古音的最大区别:有些古入声字(仄声)今天读成了平声,如“读、国、伯、八、竹、石、福”等。

联语总的格律是“马蹄韵”,即平仄两两交替进行。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其中,五言七言句按诗的格律论 (若有领字,亦可按实际节奏点论),四六八言只要注意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交替就可以了,余者不论。

五言诗句的格律常式:三二、二二一。

A、平平平仄仄。 B、平平平仄仄。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七言诗句的格律常式:在五言句前添与首字平仄相反的两个平仄声即可。如: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

第六条 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解读: 对联对联就是要既对又联,即形式相对,内容关联。“对”促成了形式上的精美,“联”促成了内容上的统一。在对联的训练与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先练好对,同时逐步跟上联。

只能对不能联的联语只是在玩文字游戏而已,脱离了对联的本质,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联就是语意相关,意境和谐。

请看:

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冖“才”表示
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

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附倪进祥楹联授课精要:

《今平古仄字表》 (注:这些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是第一声或者第二声。在古代汉语中读音接近第四声,尾音短促,均是仄声。记住这些字为仄声字,平仄关就好过了,不注一下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意思,特此注解。)

A:阿,凹B:八捌拔跋魃,白伯剥雹薄,逼鼻荸骠憋鳖瘪别,钵拨饽泊帛舶箔驳钹勃渤脖鹁博搏膊礴。C:嚓擦糙插察碴,拆吃哧,出,吹捶戳撮D:哒搭褡答瘩达怛妲,打,得德,蹬滴籴的涤迪笛狄荻敌嫡跌迭叠耋谍喋牒碟蝶,督独毒读渎牍犊,度,咄掇裰夺铎踱。E:额F:发乏罚伐阀筏,佛幞弗拂伏袱茯黻幅辐福蝠匐服,G:呷割鸽圪疙胳搁葛革阁格隔嗝膈,蛤估,刮郭聒蝈国帼,H:涸貉合盒劾阂核盍阖,黑忽惚鹄斛,猾滑,混豁劐活。J:击迹积屐绩缉激圾笈及汲级极笈岌即急吉亟瘠疾嫉棘集楫辑 藉籍,夹浃荚铗颊,嚼角脚缴觉,结接揭孑节截杰诘洁劫竭捷睫,究赳,掬鞠局菊桔橘蠲撅,孓珏绝噱决诀抉倔掘崛厥蕨獗矍攫谲爵,菌K:勘棵颗磕瞌壳咳窟诓L:拉邋疗溜馏噜捋M:妈抹没谜乜摸膜N:捏O:噢P:拍劈霹泼,剖仆扑菩璞Q:七沏漆戚掐切,屈曲阙缺R:茹孺S:撒塞杀煞勺芍,舌什失虱湿十石识实拾食蚀,倏抒叔菽淑赎孰塾熟刷摔说,俗缩T:塌剔踢贴凸秃突脱托橐W:挖玩屋喔X:吸锡膝夕汐析晰蜥腊昔惜息熄悉蟋习席袭媳檄呷瞎辖黠匣侠狭峡暇削楔歇蝎协胁挟撷戌靴薛穴学Y:压押鸭轧噎叶一揖荫滢潆拥壅淤曰约晕Z:杂咋咱脏凿则责帻择泽贼闸铡扎札炸摘宅着蜇螫蛰谪折哲辄辙汁织只侄职摭执直值殖植 掷粥妯轴竹竺逐烛躅著卓桌捉拙灼茁浊酌镯啄琢濯综足卒族昨作怍

平水韵中 可平仄两用意思不变的46个字(群友微信发来的)平水韵中可平仄两用意思不变的46个字:邅、缭、挠、姣、獠、爹、么、峨、狰、醒、蹂、揉、颔、嵌、巉、狙、楷、菌、巉、渐、撞、喷、论、翰、叹、漫、看、讪、钿、钞、铫、泡、刨、敲、过、髁、望、莹、凭、听、售、澹、蜺、批、忘、驱★ 平仄可通用字总表撞、忘、望、丧、泯、狙、菌、喷、叹、看、漫、翰、拼、患、钿、讪、挠、挑、缭、娇、獠、泡、刨、敲、钞、么、峨、过、髁、狰、醒、听、凝、莹、凭、揉、蹂、售、爹、颔、澹、嵌、巉、渐、(44个)

平声字的数词有:三、千、群、全、孤、双、多、重、单、繁、无、零、稀。仄声字的数词有:一、二、两丶丶四丶五丶六丶七丶八丶九丶十丶百丶万丶亿丶兆丶半丶满丶众丶数丶几丶并




上一篇:杜甫:故人入我梦中,是因为知道我在想念他
下一篇:老和尚睡不着觉,写了首肉麻情词,从开篇美到结尾……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朝霞漫天 2024-7-1 17:37 +1
东方.启明星 2024-7-1 15:50 +1
今夜.启明星 2024-7-1 15:22 +1
百无一用 2024-7-1 09:03 +1
梨花微雨 2024-7-1 06:51 +1
+1
251°C
5
  • 摩天居士
  • 闲云孤鹤
  • 钓尚客
  • 摩天居士
  • 钓尚客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1 06:37:56 |显示全部楼层
《联律通则》是从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楹联的论述中加以梳理、规范而成,是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对联创作指南。以下是对其重点条款和入声字表的详细解读:

### 第一章 基本规则

#### 第一条 字句对等
在楹联创作中,每副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构成,要求上下联的句数及对应句子的字数相等。这一条款确保了楹联结构的对称美。

#### 第二条 词性对品
楹联对仗的基本要求是词性的相对,即上下联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语在词类属性上应尽可能一致。具体来说,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并且要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这是对偶艺术的核心所在。

#### 第三条 结构对应
上下联的词语构成、词义配合、词序排列、虚词使用及修辞运用应当对应平衡,合乎规律或习惯。这意味着出句和对句的语法结构应相同或相似,有利于形成和谐美感。

#### 第四条 节律对拍
上下联的节奏应一致。节奏点可以按照声律节奏“两字一节”进行,也可以依照语意节奏进行调整。对于不能拆分的词语,其节奏点停在最后一字。

#### 第五条 平仄对立
上下联的音律需要平仄相对,句中平仄交替,通常要求上联收仄声,下联收平声。现行联律实行平仄“双轨制”,即既可以按今音论,也可以按古音论,但不得混用。

#### 第六条 形对意联
上下联的形式需要对仗工整,同时内容必须相关,统一于主题。对联不仅要在形式上对仗,还需要在内容上具有内在联系,以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 入声字表
入声字是指古汉语中以短促闭塞尾音结尾的字,这些字在现代汉语拼音中多读作第一声或第二声,但在古代汉语中接近第四声,因此被视为仄声字。《今平古仄字表》详细列出了这类字,例如:

- A: 阿,凹。
- B: 八、拔、白、伯、拨、勃、博。
- C: 插、察、拆、吃、出、锤、撮。
- D: 答、打、得、德、滴、敌、跌、独、毒、度、夺。
- E: 额。
- F: 发、乏、罚、佛、福。
- G: 鸽、革、格、国。
- H: 核、黑、忽、滑、活。
- J: 击、积、极、集、夹、劫、决、掘、绝、菌。
- K: 棵、颗、窟。
- L: 拉、疗、溜、捋。
- M: 摸。
- N: 捏。
- O: 噢。
- P: 拍、劈、泼。
- Q: 七、漆、切、屈。
- R: 茹。
- S: 杀、失、食、说、俗、缩。
- T: 涩、剔、贴、凸。
- W: 挖、玩、屋。
- X: 吸、夕、悉、习、席、削、携、心。
- Y: 压、叶、一、拥、云。
- Z: 杂、咋、脏、则、责、择、贼、扎、炸、摘、折、哲、汁、执、直、值、植、着、桌、捉、浊、足、昨、作。

### 总结
《联律通则》对于初学者和有经验的对联爱好者均具有指导意义,通过了解和遵守这些基本规则,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对联。入声字表的附录有助于在创作时正确运用古音,避免平仄失调,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质量。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4-7-1 07:04:4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1 07:33:4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4-07-01 06:37
《联律通则》是从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楹联的论述中加以梳理、规范而成,是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对联创作指南。以下是对其重点条款和入声字表的详细解读:

### 第一章 基本规则

#### 第一条 字句对等
在楹联创作中,每副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构成,要求上下联的句数及对应句子的字数相等。这一条款确保了楹联结构的对称美。

#### 第二条 词性对品
楹联对仗的基本要求是词性的相对,即上下联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语在词类属性上应尽可能一致。具体来说,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并且要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这是对偶艺术的核心所在。

#### 第三条 结构对应
上下联的词语构成、词义配合、词序排列、虚词使用及修辞运用应当对应平衡,合乎规律或习惯。这意味着出句和对句的语法结构应相同或相似,有利于形成和谐美感。

#### 第四条 节律对拍
上下联的节奏应一致。节奏点可以按照声律节奏“两字一节”进行,也可以依照语意节奏进行调整。对于不能拆分的词语,其节奏点停在最后一字。

#### 第五条 平仄对立
上下联的音律需要平仄相对,句中平仄交替,通常要求上联收仄声,下联收平声。现行联律实行平仄“双轨制”,即既可以按今音论,也可以按古音论,但不得混用。

#### 第六条 形对意联
上下联的形式需要对仗工整,同时内容必须相关,统一于主题。对联不仅要在形式上对仗,还需要在内容上具有内在联系,以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 入声字表
入声字是指古汉语中以短促闭塞尾音结尾的字,这些字在现代汉语拼音中多读作第一声或第二声,但在古代汉语中接近第四声,因此被视为仄声字。《今平古仄字表》详细列出了这类字,例如:

- A: 阿,凹。
- B: 八、拔、白、伯、拨、勃、博。
- C: 插、察、拆、吃、出、锤、撮。
- D: 答、打、得、德、滴、敌、跌、独、毒、度、夺。
- E: 额。
- F: 发、乏、罚、佛、福。
- G: 鸽、革、格、国。
- H: 核、黑、忽、滑、活。
- J: 击、积、极、集、夹、劫、决、掘、绝、菌。
- K: 棵、颗、窟。
- L: 拉、疗、溜、捋。
- M: 摸。
- N: 捏。
- O: 噢。
- P: 拍、劈、泼。
- Q: 七、漆、切、屈。
- R: 茹。
- S: 杀、失、食、说、俗、缩。
- T: 涩、剔、贴、凸。
- W: 挖、玩、屋。
- X: 吸、夕、悉、习、席、削、携、心。
- Y: 压、叶、一、拥、云。
- Z: 杂、咋、脏、则、责、择、贼、扎、炸、摘、折、哲、汁、执、直、值、植、着、桌、捉、浊、足、昨、作。

### 总结
《联律通则》对于初学者和有经验的对联爱好者均具有指导意义,通过了解和遵守这些基本规则,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对联。入声字表的附录有助于在创作时正确运用古音,避免平仄失调,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质量。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谢谢点评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1 08:12:56 |显示全部楼层
钓尚客 发表于 2024-07-01 07:33
谢谢点评https://app.qingfe.com/public/emotion/face ...


不客气,很高兴能帮到你!如果你还有其他关于楹联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随时提问。祝你创作愉快!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7-17 07:04:5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