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BS
导读
Guide
最新
精华
诗国学堂
诗国APP
AI问答
AI生图
AI音乐
统计
AI文库
AI聊天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登录:
清风文学
窗口
公告(必看)
活动
原创区
古典诗词
现代诗歌
楹联书画
遗珠阁
学习区
热门话题
诗书欣赏
诗人故事
诗歌讲义
站务区
管理圆桌
站务
最新回复
最新精华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诗人故事
| 从庄子“弃世则无累”到李白杜甫“身世两相弃”
楼主:
方明
|
查看: 1347
|
回复: 1
清风文学
›
学习区
›
诗人故事
›
从庄子“弃世则无累”到李白杜甫“身世两相弃” ...
从庄子“弃世则无累”到李白杜甫“身世两相弃”
[复制链接]
方明
当前离线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方明
金牌会员
主题
好友
5万
积分
方明
发表于 2022-3-27 18:17:53
显示全部楼层
|
查看:1347
|
回复: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谷维佳
人应该怎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个人生命若遭遇坎壈困顿,怎样才能通过与现实世界拉开一定距离的方式,获得片刻喘息,缓解释放痛苦,重新审视世界,最终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即使是在盛唐国力强盛、士人大多积极进取的盛世背景下,这种个体生命与现实世界激荡碰撞所产生的痛苦,依然激励着诗人不断地寻找出路。即便是积极入世的李白、杜甫,诗歌中也有大量“弃世”的诗句,这或许能为我们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一个反思的视角。
李白自我意识突出,对“身”“世”关系的感慨尤多:首先,是“世弃身”,延续传统模式,倾向个人被动地为世道所不容,最终走向被抛弃的命运。或以珍宝美玉“见弃”类比自身遭际,如“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古风》),又如“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赠韦侍御黄裳二首》);或以“弃妇”为喻表达弃而不回的倔强心性,如“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白头吟》),又如“古来有弃妇,弃妇有归处”(《去妇词》);或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权者,如“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古风》),又如“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或慨叹权势斗争残酷,被弃乃逃不脱的宿命,如“当途何翕忽,失路长弃捐”(《古风》);或表达被弃后的悲愤不平,如“河英岳秀,皆为弃物”(《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又如“空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留别广陵诸公》)等。其次,是“身弃世”,反转传统视角,诗人主动与俗世拉开距离,如“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夸赞好友孟浩然弃世独立、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性;“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游泰山六首》),表达弃世脱俗后的悠然心境。最后,是“身世两相弃”,融合前两类,从单向被弃变为双向互弃,是对“身”与“世”这一组关系的交互式书写,如“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等。
杜诗则更偏重自身“被弃”,抒发抑郁不得志的悲哀。如“君不见才士汲引难,恐惧弃捐忍羁旅”(《白丝行》),又如“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再如“天高无消息,弃我忽若遗”(《幽人》),等等。杜甫甚至直白地道出:“我,弃物也,四十无位。子不以官遇我,知我处顺故也”(《秋述》),充满无奈之感。更由此引申,兼论“人弃道”,抨击世道沦丧与亲故交友凉薄易变,如“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又如“固知贫病人须弃,能使韦郎迹也疏”(《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官》),等等。
“弃世”这一主题源自庄子,“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弃而生奚足遗?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子·达生》)庄子的“弃世”是单向度的,强调的是身体形态要超脱于俗世之上,以求得内心安宁和精神自适,达到与天地为一、物我两化的逍遥境界,即后人注释所言:“弃世,谓不资于物以养。”(《庄子解》)到了魏晋,发展出了偏向宗教的“弃世学道”和偏重环境的“弃世独居”二途,葛洪记录了许多弃世学道的故事,曰:“又人苦多事,又少能弃世独住山居穴处者,以顺道教之,终不能行,是非仁人之意也。”(《神仙传》)这一阶段的“弃世”更加偏重环境等外在形式,“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虽然是外在形式和内在心灵两相结合的完美典范,但其价值在当时并未得到彰显。
此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严君平的形象在鲍照诗中首次成为了“身世两相弃”的代表,鲍照《咏史》云:“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深慕鲍照诗歌且钦慕严君平为人的李白写下“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正源于此。相较于鲍照诗歌中的孤独寂寞形象,李白笔下的严君平则充满了文人骨气,其“弃世”是对世运的失望之举。严君平在鲍照笔下是被观察和感叹的对象,李白却借此掺入个人的人生体悟,进一步生发了“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的感叹,从被动接受彻底变为主动脱离,同时解脱了自身责任,明白地表露出“自我无辜”的傲世情怀。
从庄子“弃世则无累”到李、杜“身世两相弃”,“弃世”的方式和意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首先,是从单向度的“身弃世”发展成了双向度的“身世互弃”。庄子是超脱的,以逍遥物外为人生至高境界;李、杜则是世俗的,将实现功业志向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其次,个人价值的完成从虚无的精神层面转向质实的人世功名,前者只要以较高的标准自我要求,注重内省和对心性的修养,即有很大可能实现,后者则更仰赖于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并非靠一己之力可完成。再次,庄子偏重逍遥无形,与物化一,李、杜则更偏重超越痛苦,放弃执念,其实是从“不做无为”到“为而不执”的过程。
那么,李、杜为何会以大量诗句书写“弃世之感”?“弃世”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一是对个人人生坎壈遭际的牢骚之叹和开解之语。李、杜的才情和自我意识都远超盛唐其他文人,李白源自对自身才华的高度自信,杜甫则来自对“奉儒守官”家世的自豪感、责任心和其天性中的博爱仁厚。当自我意识和价值认知与现实境遇产生巨大落差时,为求得内心世界和外在境遇的平衡,自然会以牢骚之叹发泄愤懑之情。二是个人与天下关系的拟人化,“弃与被弃”是“辜负与被辜负”的关系,李白所表达的是我本不愿弃世,是“被辜负”后的无奈之举。不论是主动的“弃世”还是被动的“世弃”,都是个人的进取意愿被外在环境辜负、价值无法实现的拟人化表述。三是从被动“世弃”到主动“弃世”,思维视角发生了反转,诗人主动与“世”拉开距离后,疏离感油然而生,从而引发对“身世关系”的重新思考,使内心重新获得暂时的解脱与安顿,借此带来生命不屈的张力。
学界已有专著《弃逐与回归:上古弃逐文学的文化学考察》(武汉大学教授尚永亮著)详论“弃子、逐臣、弃妇”三种典型“被弃者”的文学形象和文化内蕴,并以系列论文关注中唐以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的贬谪文人“被弃”后的“执着”与“超越”心态。这种心态不仅是个体生命在被外界压迫折磨时自然产生的不屈反抗精神,更是一种对个体生命和世界关系的重新思考。而这种思考在李、杜这里,则从“单向被弃”向“双向互弃”的转变中渐渐萌芽且初步形成。从鲍照、孟浩然,再到李白、杜甫,继承主流传统“被弃者”形象的同时,反向延伸出了一种类似“自我贬谪”的“主动弃世”,终至“身世互弃”的新模式。视角的切换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仅使李、杜暂时获得了内心的解脱和安顿,更启迪了中唐大量贬谪文人,使他们在逆境中获得了超越现实、心灵自由的永恒力量。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贾倩
来自安卓APP客户端
上一篇:
最痛今天
下一篇:
大数据里的唐宋诗词世界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
登录
/
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清静太平人
2022-4-7 15:05
+1
男人喊累判有罪
2022-4-7 10:24
+1
诗人明塘
2022-4-7 10:21
+1
萧瑟楸枫
2022-3-28 11:11
+1
黄叶飞飞
2022-3-28 09:45
+1
老岩
2022-3-28 09:40
+1
洋河居士
2022-3-28 09:22
+1
井泉水
2022-3-28 08:24
+1
+1
1348°C
1
人
等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下载论坛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发表查看作品!
精华作品,尽在诗歌中国!
桃花山公园
[
新诗/现代诗
]
最美是你真爱是你
[
新诗/现代诗
]
我喜欢你
[
新诗/现代诗
]
想你一生不变
[
新诗/现代诗
]
爱,是克制不住的
[
新诗/现代诗
]
越爱越深
[
新诗/现代诗
]
太喜欢又很无奈
[
新诗/现代诗
]
深情永不褪色
[
新诗/现代诗
]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
新诗/现代诗
]
糊涂是福
[
新诗/现代诗
]
在我心中你最美
[
新诗/现代诗
]
唯一的挚爱
[
新诗/现代诗
]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诗人明塘
当前离线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诗人明塘
现代免审(初阶)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发消息
发表于 2022-4-7 10:3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学问,谢谢分享!但“弃世不累"!"身世两不顾”似乎只是清谈…
知而入世与出世,古今贤达两潮流。从个人立场看怎么都对,但从人的社会属性看,出世之学就是一种自私自利/怯弱逃避之惑。生而为人,离开了环境且高且独纵为高士又如何?
来自安卓APP客户端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诗书鉴赏
AI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个人中心
个人中心
登录或注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
签到统计
|
申请友链
|
Archiver
|
手机版
|
诗歌中国app
|
RSS订阅
|
Powered by
清风文学
with Discuz! X3.4 |
TingYuXuan
™ FREE template Designed by vr4u, Do NOT for commercial use
Copyright © 2012
清风文学
(
粤ICP备13061499号
)
|
粤公网安备44011502000648号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