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0-2-14 00:45:11

《白毛女》:见证人民友好,续写不朽传奇


松山芭蕾舞团团长清水哲太郎面对采访话筒,有些激动,声音哽咽。他对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能够受邀率团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大型新编芭蕾舞剧《白毛女》感慨万千:“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表演心情尤为激动,因为大会堂的对面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在那座纪念碑下,不知有多少像白毛女一样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了来自他们内心深处的呼喊。
应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邀请,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来华演出大型新编芭蕾舞剧《白毛女》,开启第15次的访华演出之旅。5月19日晚,芭蕾舞剧《白毛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开首场演出的序幕,各个年龄层的中国观众再次被这部芭蕾经典感动,场内不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松山芭蕾舞团第十五次访华公演海报

62年前,清水哲太郎的父亲清水正夫和母亲松山树子,将中国电影《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此后,舞团携《白毛女》前后14次访问中国,先后受到几代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其公演更是感动了无数中国观众。
一部《白毛女》,见证了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艰难历程,留下了许多中日文化艺术交流的佳话,展示了民间外交的无穷力量,续写着芭蕾经典的不朽传奇。
松山芭蕾舞团“邂逅”《白毛女》
20世纪50年代初,在冷战背景下中日关系无法实现正常化。但两国人民之间渴望交流与友好。
1952年,周总理通过日本自民党议员帆足计等三人组成的日本贸易代表团,向日中友协赠送了王滨、水华导演的电影《白毛女》的胶片。1950年10月成立的日本民间友好团体日本中国友好协会复制了多部拷贝,在日本各地巡回上映,引起巨大反响。到1955年6月,共有200万日本观众观看了这部电影。日本进步文艺团体松山芭蕾舞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注意到《白毛女》的价值。
中国电影《白毛女》在日本首映时的海报
1948年,清水正夫和妻子、芭蕾舞者松山树子创建了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将其艺术宗旨定位为“上演古典芭蕾”和“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他们二人被白毛女的悲惨命运及其不屈精神所深深地震撼,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联系到战争期间及战后日本妇女的悲惨命运与卑微地位,从亚洲女性解放的大视角出发,两人萌生了将中国电影《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的想法,希望藉此让更多的日本妇女勇敢站起来,与不公的命运做斗争,并加深对中国人民的了解。
改编过程中,为了更完整地诠释《白毛女》的内涵,两人动用所有资源,几乎看遍了所有与白毛女有关的素材,进行了各种努力和尝试。1953年底,他们收到了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先生的信,信中附有歌剧版《白毛女》的剧本、乐谱以及舞台剧照,1954年日本东京未来出版社出版了岛田政雄等人翻译的《白毛女》歌剧剧本,这些材料对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创作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白毛女》剧本
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阻力,1955年,芭蕾舞剧《白毛女》终于完成,东京首演令无数日本观众感动落泪。
第一代芭蕾舞“喜儿”——松山树子演出剧照
3年后的1958年——当时中日两国尚未恢复邦交,但在周恩来总理的诚邀下,松山芭蕾舞团顶住种种压力,携芭蕾《白毛女》首次登上了中国舞台,主演松山树子也由此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

1958年,松山芭蕾舞团在周恩来总理的诚邀下顶住种种压力,实现首次访华
松山芭蕾舞团《白毛女》访华公演请柬图案
此后,松山芭蕾舞团一直将《白毛女》作为该团的重要剧目,先后14次来华访问演出,在中日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特别是在“以民促官”,推动两国邦交正常化过程发挥了拉近两国人民感情的独特作用,开启了一段中日“芭蕾外交”的历史佳话。
《白毛女》见证中日“芭蕾外交”
松山芭蕾舞团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致力于促进中日两国民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1955年,在赫尔辛基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上,松山树子见到中国代表团团长郭沫若,从此松山芭蕾舞团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5年,郭沫若和松山树子在赫尔辛基
1958年,芭蕾舞剧《白毛女》在华首演,观众彻夜排队买票,座无虚席。然而就在他们回到日本之后的第二天,5月2日发生了日本暴徒闯入中国展览会会场撕毁五星红旗的“长崎国旗事件”。中日民间交流一度受挫。
1964年,中日民间贸易组织从中斡旋,两国开始交换记者。这年9月,松山芭蕾舞团第二次大规模访华演出。在首都剧场演出的芭蕾舞剧《祗园祭》,周恩来三次观看演出。此后不久,中国首次核实验成功。
同年11月,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演出该剧,再受好评。此时,上海舞蹈学校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创作排练已经接近尾声,并于1965年上演。
1966年9月,松山芭蕾舞团包括清水哲太郎在内的19名团员组成“日本青年交流团”,和中国青年在中山公园露天剧场参加“青年大联欢”。当时,清水哲太郎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对身边的中国人满怀热情改造世界,改造自我,寻求自我解放的精神状态深深充满敬意。”
1971年9月开始,松山芭蕾舞团进行了为期两个半月的访华演出。这时森下洋子接替松山树子,成为第二代“喜儿”,国庆节这天两人在中山公园主演了第二版《白毛女》。

国庆节这天,松山芭蕾舞团在中山公园表演《白毛女》
10月3日,新版《白毛女》在天桥剧场上演,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观看松山芭蕾舞团演出。10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本刊1972年1月号对当时的访华盛况进行了长达6页的采访报道,讲述了该团成员与中国上海舞蹈学校6名芭蕾舞演员、中日两国艺术家结下深厚友谊等的历史佳话
1972年,孙平化为团长的上海芭蕾舞团访日,在日生剧场上演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中日芭蕾舞艺术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同年秋,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2年,以孙平化为团长的上海芭蕾舞团访日
中国芭蕾舞《白毛女》“喜儿”扮演者茅惠芳与日方演职人员
60多年来,松山芭蕾舞团曾先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也多次见证了中国与日本、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历史瞬间。

1964年,毛泽东接见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
1986年,邓小平:“日中友协是中日友好事业的掘井人。”

1992年,江泽民观看《灰姑娘》并与演职人员合影

2008年,胡锦涛访日时看望清水正夫一家

2009年,习近平与松山芭蕾舞团团员合影

进入新世纪,松山芭蕾舞团仍心系中国和中国人民。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87岁的清水正夫拄着拐杖,率领全体团员70余人来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悼念遇难者,并向地震灾区捐款。
同年6月,清水正夫因病在东京逝世,其子清水哲太郎继承父亲遗志,挑起松山芭蕾舞团的担子,继续续写“芭蕾外交”和“白毛女”的不朽传奇。 周恩来夫妇与“白毛女”们的故事
接受采访时,清水哲太郎动情地对本刊说,“人民大会堂是周总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这次能在这里表演,对我来说无上地光荣与幸福。”森下洋子也表示,“当我们被告知第十五次访华公演安排在周总理工作过的人民大会堂时,一下子就懵住了,感觉好像做梦一样。”

他们二人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松山芭蕾舞团的《白毛女》和中国的交流历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人物之一是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和“白毛女”的故事始于1955年。那年7月,松山芭蕾舞团访华,周总理在北京饭店西楼国庆招待晚宴上特意“搭桥牵线”,介绍了歌剧《白毛女》主演王昆、电影《白毛女》主演田华与松山树子结识。周总理亲切地对松山树子说,“下次带着《白毛女》大家一起来”。他还风趣地说,“你们三个‘白毛女’不能分开”。

1955年,周总理和三位“白毛女”(从左到右:王昆、松下树子、田华)
此后,周总理多次观看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演出。1971年,他还向舞团赠送了一整套《白毛女》的服装道具,这套衣服被精心收藏至今。
1978年,松山芭蕾舞团访华,在人民大会堂的招待会上,中日“白毛女”铭记着当年年周总理的嘱托再度聚首,但这次和她们在一起的已不是周总理,而是邓颖超。她说:“恩来走了,我来代替他。”

1978年,邓颖超和四位“白毛女”(从左到右:王昆、松山树子、邓颖超、森下洋子、田华)
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周恩来夫妇的深情厚谊深深地铭刻在森下洋子心中。多年来她一直希望在还跳得动的时候,有机会穿着1971年周恩来总理赠送的演出服演绎喜儿。此次,69岁的她终于实现了这个夙愿,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穿着当年周总理赠送的演出服倾情献艺。

为了本次演出,已69岁高龄的森下洋子和青年演员们夜以继日地排练《白毛女》
清水哲太郎和森下洋子在结束了北京的公演后,于今日即5月20日率团专程赶赴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江苏淮安参观访问,并与国内艺术家和南京小红花艺术团交流,缅怀他们尊敬与爱戴的周总理。
《白毛女》中的中日交流与互动‍‍
1945年,为落实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启发广大八路军官兵的阶级觉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贺敬之和丁毅根据晋察冀边区一带流传的“白毛仙姑”的传说,执笔创作出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歌剧《白毛女》在各地上演,引起群众强烈共鸣。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张家口抗敌剧社上演《白毛女》时,日本美术家小野泽亘参与了舞美工作。这位小野还是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灯笼与标语的设计者之一。

中国歌剧《白毛女》
新中国成立后,歌剧《白毛女》被改编成电影。在此过程中,当时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的日籍留用人员岸富美子等人在剪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电影《白毛女》
芭蕾舞剧《白毛女》由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根据电影《白毛女》改编而成,上海芭蕾舞学校受松山芭蕾舞团同名作品的刺激和启发,9年后创作了中国版的芭蕾舞剧《白毛女》。这是两国艺术家互学互鉴的成功范例。周恩来总理曾对国内文艺工作者说,“最先把《白毛女》改变成芭蕾舞并半上舞台、最先对芭蕾舞进行改革的不是我们,而是松山树子和松山芭蕾舞团,只凭这一点,我就应该向他们学习和感谢”。
上海舞蹈学校创作了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
与日本版相比较,中国版芭蕾产生于文革前夕,主人公的反抗性得到高度突出,阶级情感取代了喜儿与大春的爱情。在基本风格上,它保留了歌剧《白毛女》中的基本人物关系、戏剧冲突等要素,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中国版芭蕾舞《白毛女》1965年首演,高度契合当年的政治形势,很快成为妇孺皆知的八个“样板戏”之一。
此次松山芭蕾舞团新排演的《白毛女》是第三版,完全采用了中国版同名芭蕾舞剧的原创音乐,而故事情节则大量保留了日本艺术家的想象。比如日本版的《白毛女》开头便以卢沟桥为背景拉开序幕,强调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比如剧中地主强拆杨白劳家房屋的情景设计就颇有日本特点;比如喜儿和同伴一起逃走以及后来的白毛女的群舞和中国版舞剧出入很大;比如喜儿将红头绳托付给张二婶转交大春,以及两人后来完婚等设定,突出了爱情的美好,充满了对中国想象。
本次上演的第三版《白毛女》故事情节保留了日本艺术家的想象
从歌剧、电影到芭蕾舞,《白毛女》在每个阶段都有中日交流的佳话镶嵌其中,成为中日民间交流与文化交流的象征。
在21世纪把《白毛女》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60多年前,松山芭蕾舞团第一代艺术家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夫妇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地创作出芭蕾舞剧《白毛女》,创造性地讲述了动人心弦的中国故事,感动了中日两国无数观众。
半个多世纪后,舞团第二代艺术家清水哲太郎和森下洋子继承父辈遗志,不断推陈出新,多次携新版《白毛女》来华公演,本次公演更是再次引起不同年龄层的中国观众的共鸣。
全场观众沉浸在这部芭蕾舞剧带来的感动中。演出结束后,观众全体起立,和舞团演员一道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一位带着有芭蕾舞学习经历的侄女来看本次公演的观众深情地说,这次虽然是她第一次观看松山芭蕾舞团的《白毛女》,却受到了极大震撼。本次演出的水平之高完全超出她的预料。演员们泪流满面的动情演出配合中国芭蕾舞剧的原创音乐和精美的舞台设计,处处引发共鸣,无不直抵人心。还有一位带着孙子来观看演出的观众表示,芭蕾舞剧《白毛女》勾起了她曾经的回忆,演出中她还不时向孙子进行讲解,只为让子孙后代能更多地了解这个经典故事。她希望《白毛女》的故事能够继续传承下去,继续见证中日友好。
在接受采访时清水哲太郎表示,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正因为处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将《白毛女》第15次访华公演北京首演安排在人民大会堂就更显得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报答中国人民的恩情,舞团全体成员将齐心协力,奉上最完美的演出。”
清水哲太郎先生和森下洋子女士接受采访时十分动情
在回答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演绎好“白毛女”的故事时,哲太郎的声音高亢起来:“为什么今天还要讲白毛女的故事?这正是今天我们要审视白毛女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如果亚洲与世界真正实现了和平,也许我们的故事就没必要继续讲下去了。但恰好现在,我们觉得是我们出来继续讲好白毛女的故事的时候。特别是在日本更有意义。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世界各地还有很多喜儿在呐喊。我们要为这些喜儿说话,要替她们道出渴望和平的呼声。”
永远的红头绳,永远的《白毛女》
把白毛女的故事放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下思考其具有的普遍意义,是清水哲太郎和森下洋子对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也使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发现《白毛女》的意义与价值。祝松山芭蕾舞团与《白毛女》继续续写不朽传奇!
作者:王众一 续昕宇 摄影:王浩王众一来源微信公众号:人民中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毛女》:见证人民友好,续写不朽传奇